中国历史故事1
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虽然也存在过夏商周等名义上统一的国家,但是不论从民族形态、政治构造还是社会经济形式来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大帝国。中华帝国的形成,是从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始的。而且从秦始皇开始,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也确立下来,一贯被沿用到清代。“德迈三皇,功过五帝”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天子。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登基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国家-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心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纳的一项空前的方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往后,原封建盘据的国家组织机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须要,于是,他采纳了一系列调度、完善和加强中心集权统治的方法。首先改“王”为“天子”。春秋战国期间的最高统治者一样平常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往后,秦始皇以为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王”已不敷以显示其尊贵,便令臣下议帝号,诸大臣博士切磋的结果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上尊号为“泰皇”。然而秦始皇仍不满意,单取一个“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天子”。自此“天子”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天子。始皇又敕令取消谥法,不准下一代天子给上一代天子起谥号,自称为“始天子”,并安排好自己去世后儿孙继位,“后世以计数”,称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为显示天子的威尊和分歧凡响,从秦代开始规定了一套制度,如天子的命为“制”,令为“诏”,笔墨中不准提起天子名字。天子自称“朕”,印章称“玺”,而一样平常民众再不许利用“朕”、“玺”二字。此外,还制订了一套衣饰制度。第二,加强中心政权组织。秦王朝的中心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心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革:最高统治者是天子,天子以外,中心最主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战国时秦国原有相、相国,统一全国后,称作丞相,李斯为第一位丞相,乃百官之首。“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原称尉、国尉,统一全国后称太尉,“金印紫绶,掌武事”,“主五兵”,乃武官之长。御史大夫:秦国原有御史,后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御史大夫掌监察,“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其位略次于丞相。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而实际之数并不止九个,大部分为秦原有,少数是统一后新设的:奉常:掌宗庙礼仪,有丞。郎中令:卖力天子的保卫和传达,下属有大夫、郎中、谒者。卫尉:掌皇宫的警卫部队,有丞。太仆:掌皇室东马。廷尉:掌刑罚,全国最高法律官,有正、左、右监。典客:主管秦王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宗正:掌宗室支属事务,有两丞。治粟内史:掌谷货,有两丞。少府:卖力供应皇室用之山海池泽之税,有六丞。中尉:卖力京师保卫,有两丞。主爵中尉:掌列侯。秦始皇统治期间,中心集权的主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天子一人手中。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如丞相总领朝廷集媾和上奏,帮忙天子处理日常事务,并收阅各地的“上计”。但统兵之权却属于太尉,而且御史大夫也有权复查大臣的上奏和地方的“上计”。太尉虽名为最高军事主座,但实际只有带兵权,而无调兵权。由于三公互不统属,以是末了决议确定只能归天子一人。第三,调度地方政权组织。统一后的地方政权组织,紧张是实行郡、县、乡、亭四级行政组织。刚统一时,秦分天下为36郡,往后,随着边疆的开拓和郡治的调度,总郡数最多曾达46郡。郡置守、尉、监,守治民,尉典兵,监御史则卖力监督百姓及官吏,职务类似于中心的御史大夫。郡守、郡尉和监御史明确分职,是与中心政权的“三公”明确分职的原则相同等的。郡下为县,县的主座为县令(长),属官有丞。县以下以乡、亭为单位,“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僥。”乡三老、啬夫、游僥的职责大致与郡的守、尉、监相仿,“三老掌教养;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乡以下为亭,亭为秦时主要的地方基层组织。亭有亭长、亭父、求盗各一人,任务这天常平常练习五兵,接待往来官吏,兼管为政府运送、采购、通报文书等。秦王朝所实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不仅改变了世袭制,而且取消了“食邑”、“食封”制,规定了每一个官吏俸禄,自丞相至下层官吏皆有定秩,由“二千石”至“斗食”不等。这种制度自秦统一后在全国实施,历封建社会2000年之久而基本未变。第四,以“五德终始说”为加强统治的思想武器。秦统治者为了欺骗公民,为自己的一统天下探求正当的理论根据,采取“五德终始说”,鼓吹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根据“五德”说,“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衣服旄旋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车同轨,书同文”除了在政治上建立天子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以外,秦始皇在经济、文化等等方面也作了一些统一的事情。颁布保护封建地皮所有制的律令。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令霸占地皮的地主和自耕农,按当时实际霸占的田数,向国家呈报,这就意味着秦王朝承认他们的私有权,并给予保护。又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上农除末”,打击非生产性活动,鼓励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政策。这一方法对保护封建地皮所有制、发展封建经济起了主要浸染。统一货币、度量衡和笔墨。秦统一前,货币很繁芜,不但形状、大小、轻重不同,而且打算单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布钱、刀币、圆钱和郢爰四大系统。除郢爰盛行于楚国外,布钱流利于韩、赵、魏;刀币流利于齐、燕、赵等国,圆钱流利于秦、东周、西周和魏、赵等国,秦统一后,秦始皇敕令统一全国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以方孔有廓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称为“半两”钱。这种,圆钱一贯沿用了2000多年。秦在统一全国前,度量衡方面的情形与货币也差不多,非常混乱。秦已于商鞅变法时就对度量衡的标准作过统一规定。全国统一后,秦政府即以秦国的制度为根本,敕令统一度量衡,并把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发至全国,作为标准器。战国时期处于长期的分裂盘据时期,言语异声,笔墨异形,东方六国笔墨难写、难认,偏旁组合、高下旁边也无一定规律,严重阻碍文化互换。公元前221年,秦世皇以秦国通畅的笔墨为根本制订小篆,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因此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履行。始皇三十四年,敕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亡命,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修驰道堕壁垒。战国期间各诸侯国在各地修建了不少关塞堡垒,同时各国间的道路宽窄也不一致,影响交通往来。秦始皇敕令拆除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公元前220年建筑以都城咸阳为中央的驰道。前212年,秦始皇又敕令修一条由咸阳直向北伸的“直道”,仅用2年多的韶光即告完成。这些“驰道”、“直道”,再加上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建的“新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央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后又统一道路和车轨宽度,便利了交通往来。秦统一后采纳的以上方法,对付肃清封建盘据、加强中心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封建经济和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秦世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天子,对中国历史的走向,无庸讳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浸染。中国历史故事2 建筑长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某种象征,但是,只有长城是我们先祖们用手垒起来的,其它都是自然界的造化。2000多年来,统共有20多个王朝和诸侯国家修建长城,而且许多朝代修建的长城无论从长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规模上都可与秦朝长城匹比乃至超过秦长城。明朝统治者对长城的修建最为重视。这与当时北方蒙古各部常常纵兵骚扰中原地区有关系。明朝大规模细长城有三次。到1500年前后,明长城全部修完。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河北省东北部的山海关,经由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等省。它随着山脉的弯曲盘旋,绵延6300公里,形成中国北方崇山峻岭上一道气势雄伟的城墙。这一驰名中外的万里长城,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能,也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万里长城对阻挡游牧民族的骚扰,保障内地的生产起过一定的浸染,从而有利于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万里长城的修建虽然给当时的劳动群众带来了沉重的灾害,但并未因此而失落去它主要的历史意义。它是劳动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充分表示了中国公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量。它是天下上最长最古老和最雄伟的长城。据曾踏上过月球的美国宇航员说,从月球上看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地球上能用肉眼看得见的两项特大工程之一,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秦始皇修建长城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能和力量的结晶,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许多人以为修建长城是秦始皇开头的,实在,早在战国期间,这项浩大的工程即已开始。春秋战国期间,列国纷争,各诸侯首都于险要据点兴建单个的防御城堡及用于通报军情的烽火台等举动步伐,随后逐渐在边疆上修建城墙,把这些城堡等举动步伐联接起来,形成一套有机整体,以抵御外敌的侵扰。楚国于公元前7世纪前后,最早开始这项事情,为防韩、魏而筑起“方城”,往后各国纷纭效仿。如齐国为防楚、越而在泰沂山区筑起齐长城;魏国为防秦国,沿洛水河城筑起魏长城; 赵国为防齐、魏之敌,在漳水一带筑成赵长城。这些都被称为战国长城。除此之外,有的诸侯国,燕、赵、魏国,为抵御北面游牧民族(如东胡、匈奴)南下侵扰,在北方修建长城。随着六国的相继覆灭,这些长城也失落去了它们原有的浸染,只是仍能发挥着防止匈奴侵扰的主要浸染。秦国最早的一条长城,建筑于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的“堑洛”,沿洛河修建,以防魏国之敌。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公元前324年)秦国又筑洛河中游的长城,“筑上郡塞”,这是防御赵国的。秦昭襄王时,又在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防匈奴的侵扰。这段长城由东向北,起自临洮,至今陕西安塞县境时分为两支:一支止于秦国上郡治所肤施附近;一支则到达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十二连城附近的黄河岸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在从事海内的各项改革,但北方匈奴贵族集团觊觎中原财富,常常南下侵扰,匈奴贵族趁着北方的燕国、赵国的衰落,一步步向中原陵犯,把黄河河套地区大片的地皮夺了过去,给公民带来了莫大的痛楚,同时对秦国的都城咸阳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当时在群众中就流传着“亡秦者胡也”的说法,可见问题的严重性。秦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讨伐匈奴,夺回河套以南地区。接着又夺回河套以北的阴山一带的大片国土,重新设置九原郡。匈奴贵族的反攻袭击虽然被赶走,但它的实力并未受到彻底的打击,对秦海内地仍有很大的威胁,这就须要时候防备匈奴人的再次进攻。于是秦始皇决定修建起一条新的长城。秦王朝从民间征发大批的民工,同时命令大将蒙括率士卒来修建长城。这条长城以六国时的秦、赵、燕国北部的原为防御匈奴而修建的旧长城为根本,修葺、弥补,同时又建造不少新的城墙,将它们连接起来,使之耸立于秦王朝的北方。秦长城西起今甘肃东部,经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和辽宁等省、自治区、直抵鸭绿江,长达5000多干米。汉长城更长于秦长城,达l0000余干米。至今,散布在新疆至河北数省、自治区之间的汉长城烽魑遗迹仍处处可见。此后,北魏、隋朝都有修建长城的记载。公元5~7世纪,北魏、北齐、北周相继修建的长城各有650、l000和l500干米。公元l2世纪,金代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至外贝加尔地区修建长4000多千米。明代为防止元代北逸残畲势力南下侵扰,也不断地修建北方长城。明朝修建长城的工程延续200多年,初期建筑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祁连山麓,全长7300多干米;中叶往后经由修缮的自山海关至嘉峪关一线的长城比较无缺,便被人误为是历史上长城的出发点、终点。实际上,春秋、战国期间许多诸侯国及往后各朝代建筑的长城长度相加超过50000干米。以是长城堪称是“高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伟大工程奇迹。修建长城的工程之巨大,确实惊人,仅以明代修建的长城估算,需用砖石5000万立方米,土方一亿五干万立方米。如用来铺筑宽l0米、厚35厘米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两周有畲。历代为修建长城动用的劳动力数量也十分可不雅观。据历史文献记载∶秦代细长械除动用三十至五十万军队外,还征用民夫四五十万人,多时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北齐为细长城一次征发民夫一百八十万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发民夫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人细长城的记载。秦始皇大规模修建长城,保护了中原农耕地区免遭游牧民族的侵略。但是巨大的工程量,加重了公民的包袱,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加上其它的巨大赋税徭役,终于激起了秦末农人打叛逆,使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大帝国在经历了短短的两代几十年韶光往后就灭亡了。汉代建立往后,又对秦代的政策例如郡县制等进行了改变,实施了分封制,遭到了七国之乱。全球无双的工程在秦始皇往后,汉武帝时也曾数次修建长城,用来保护河套、陇西等地以及东西往来的交通。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繁芜,所用构造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不雅观。在沙漠地区,干里流沙,短缺砖石,汉长城采取当地出产的砾石和红柳,分修建充分发挥砾石抗压性能和柳枝的牵拉性能,这两种材料结合砌筑的城体非常坚固,经历两干多年风沙雨雪的冲击,不少地段仍耸立高达数米。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砖石。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建时专门从关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运黄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实,这种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痕。明代修建长城以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稠浊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成长,墙顶有排水沟,打消雨水保护墙身。长城在主要的道口、险要山口、山海交卸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超过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出于防守的须要,在城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旁边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间隔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熔、烽台,用于在有敌来犯时,举火燃烟,通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