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字巨山,河北赵州赞皇人,史籍没有记载他准确的出生年月,据资治通鉴中的干系记载,该当是贞不雅观年间的644或645年出生,在开元元年(713)去世。
也是自幼就有才名,听说是在十五岁的时候梦见两支笔飞进他的怀中,从此更是下笔如有神。
二十岁的时候进士及第,出任安定县尉,后来因对策评为甲等,调任长安,当时的文坛的成名人物中,李峤的年事最小(其他比他小的王勃、杨炯等人还未成名),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唱和,相得益彰。
例如,悲催的骆宾王就写过一首《别李峤得胜字》的送别诗,全文如下:

芳尊徒自满,别恨转难胜。

客似游江岸,人疑上灞陵。

寒更承夜永,凉景向秋澄。

216不见只今汾水上惟熟年年秋雁飞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李峤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之以是列出这首诗,是想为大家提示这首耳熟能详的王昌龄《芙蓉楼送辛建》:“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原来,“玉壶冰”的典故,骆宾王用的更早,只是没有王昌龄用的更好。

年轻时候的李峤也是一位侠士,就在高宗统治期间邕州僚人造反的时候——邕州便是现在广西南宁一带,僚人是现在壮族、侗族的先祖,他奉命参加平叛,独身只身一人进到僚人的山东,陈述短长,剖析场合排场,劝降了造反的僚人。
因此战功他班师回朝后升迁为给事中,这是一个体例在于门下省主要职位,正五品上,详细卖力审议封驳天子的诏敕和百官的奏章,有异议可直接批改奏章驳还诏敕。

后来他看着排在自己前面的大臣逐步被武则天杀光,当初的豪情被吓跑到九天云外,逐日唯唯诺诺,连诗歌都只写应制诗和景物诗。
最好的一首咏风诗就出自他的手笔:

解落三秋叶,能开仲春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很长一段韶光被列入小学语文教材,目前也是很多启蒙唐诗读本的必选。
不仅仅是这一首,还有很多不怎么为人所知的咏物诗,大约有120首旁边,从风花雪月,到飞禽走兽,以至于衣服、乐器、十二个月份等等,无所不包。
虽然工致贴切,描绘风雅,但缺少感情的代入。
后来王夫之评价道“裁剪整洁,而买卖索然”,这算是李峤诗歌的特点吧,亦或是弊病。

但李峤真的是没有感情,没有态度吗,我以为不尽然,只是这个聪明人参透了世事,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已。
武则天让狄仁杰推举人才,狄仁杰就说如果要一个一样平常的守成人才,李峤、苏味道就可以了,如果是安邦定国的人才,则属张柬之。
就这样,李峤凭着这种虽然表现在文风上,实则表现在“三不雅观”上的中庸风格,逐步得到上升空间,在武则天的统治时期,进入宰相军队,爵封赵国公。

狄仁杰和李峤之间称得上投桃报李吧,在来俊臣陷害狄仁杰和李嗣真、裴宣礼等人入狱,狄仁杰以帛书鸣冤的时候,一开始武则天命令担当给事中的李峤和大理少卿张德裕、侍御史刘宪复审此案,大家都知道是冤案,但是拿不准武则天是否要干掉狄仁杰他们,以是张德裕等人不敢揭橥不同见地。
那时的李峤血性尚在,曰:“知其枉不申,是谓见义不为者。
”勉励其他两人共同上表为狄仁杰申冤,这才有武则天亲审狄仁杰的事情。
但是也由于此事,李峤被贬官为润州司马,可是塞翁失落马焉知非福,不久后等狄仁杰咸鱼翻身,李峤得到推举,逐渐高升。

我们看几首代表他这种他的“虽买卖索然,但裁剪整洁”的诗。

《露》

滴沥明花苑,葳蕤泫竹丛。

玉垂丹棘上,珠湛绿荷中。

夜警千年鹤,朝零七月风。

愿凝仙掌内,长奉未央宫。

诗中的“仙掌”典故来自汉武帝,他为了求仙,在建章宫神明台上造铜神仙,掌捧铜盘玉杯,以承接天上的仙露,后称承露金人为仙掌。
汉张衡的《西京赋》中也有:“立脩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的句子。

《甘露殿侍宴应制》

月宇临丹地,云窗网碧纱。

御筵陈桂醑,天酒酌榴花。

水向浮桥直,城连禁苑斜。

承恩恣欢赏,归路满烟霞。

我以为,这句“归路满烟霞”写得还是很有气概的。

不过,万事总有例外,李峤在浩瀚的“买卖索然”的诗歌之中,也有真情流露的名篇,那便是备受推崇的《汾阴行》。

《汾阴行》是一首歌行体的怀古诗,用颂扬汉武帝巡幸本日山西西南一带,敬拜汾阴后土的史事,来慨叹世事额盛衰无常。

很多的歌行体都用乐府歌行里常见的“君不见”三个字开始,最著名的该当是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首也不例外,依然因此“君不见”领起全诗,然后分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事,歌颂汉武帝东巡的盛况,以及总结汉初到武帝之时,五代汉朝帝王的雄才大略,回顾汉朝的繁荣昌盛。
基本四句一顿,层次分明,层层递进,从行幸时的声势,到敬拜时的庄严肃穆,继而描述游览汾河的热闹,终极在描写欢宴之时把第一部分推向最高潮,百姓祝愿天子“千秋万岁,一统江湖”。

第二部分以“自从天子向秦关”开始,抒发了对今昔盛衰无常的慨叹。
由当日的坛场官馆、青楼歌舞入笔,描写它们现在已经化为蒿莱蓬草、黄埃荆棘,然后总结到末了四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熟年年秋雁飞”,震耳发聩,发人深省。

听说后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宝末年,听戏班子弟唱到这四句,年迈的李隆基经由世事的洗礼,已经深深体会到诗中的深意,夸奖李峤是才子。
过了几年,安史之乱爆发,他逃离长安跑到四川避难后,有一次登上白卫岭,眺望长安许久,又口唱此诗,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盛衰荣辱,对这四句诗的理解更近一层,连连夸奖李峤是真才子,一旁奉养的高力士禁不住为之流涕。

虽然这首诗比较长,但是都啰嗦了这么多,上一下原文也是必须的。

《汾阴行》

君不见

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敬拜。

斋宫宿寝设储供,撞钟鸣鼓树羽旂。

汉家五叶才且雄,宾延万灵朝九戎。

柏梁赋诗高宴罢,诏书法驾幸河东。

河东太守亲肃清,奉迎至尊导鸾舆。

五营夹道列容卫,三河纵不雅观空里闾。

回旌驻跸降灵场,焚喷鼻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发色正焜煌,灵祗炜烨摅景光。

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

彼汾之曲嘉可遊,木兰为楫桂为舟。

櫂歌微吟彩鹢浮,箫鼓哀鸣白云秋。

欢娱宴洽赐群后,家家复除户牛酒。

声明动天乐无有,千秋万岁南山寿。

自从天子向秦关,玉辇金车不复还。

珠帘羽扇长寂寞,鼎湖龙髯安可攀。

千龄人事一朝空, 到处为家此路穷。

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

路逢故老长嗟叹,世事回环不可测。

当年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熟年年秋雁飞。

但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在武则天称帝之前,各种祥瑞,纷纭被制造出来,包括哪个地方结了个神奇的桃子,哪个地方生了株神奇的竹笋等等,至于河中创造刻着武则天该当天子的石头,更是不止一块。
每当祥瑞涌现的时候,李峤虽尽力低调,但是他的才名在有些时候又使他不得不有所表示,当然,大概他是主动的。
他上了很多阿谀奉承的贺表,对这些祥瑞表示祝贺和肯定。

仅摘录一篇《贺瑞石表》吧。

臣某等言:

伏见瑞石有文曰:“武帝李彰,好生临国,永保吉昌。
”伏惟陛下受命苍穹,降灵宗庙,复楝重檐之礼,严配昭升;五刑九辟之科,平反宥恤。
故能数淆精孚德,七庙垂详,频降灵符,屡彰潜祉。
好生临国,实开琬炎之文;永保吉昌,显示刚毅之志;隆万代之遐算,旷千龄而不闻。
臣等叨沐恩私,谬当枢近,亲觌休宝,相趋雀跃。
无任喜庆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仍请出示百寮,并录付史馆。

由于这些贺表,以及贺表中对武则天称帝的支持表态,在神龙政变之后,他先是被贬为豫州刺史和通州刺史,在几个月后又回到吏部担当侍郎,并且很快接任尚书,并在第二年(神龙二年)担当中书令。

我认为这因此武三思为首的武氏族人对他施以援手,当然,他后来的表现也是跟武则天的外家人走的很近。

为什么这样说呢?李显是个比他的老爸还窝囊的男人,他上台之后,并没有清算政敌,反而重用当初跟他争太子的武三思,要说关系也不远,这是李显姥姥家的表哥。
不过这位表哥有点不足意思,勾引了李显的正宫皇后韦氏,以及婕妤上官婉儿,给李显头上戴了森林之帽。
但是李显浑然不知,或是无所谓,反而几天不见武三思就难熬痛苦,要带着老婆去找武三思撸串,于是武三思和他老婆打情骂俏,他就在一旁笑呵呵看戏。

后来武三思不满意这种生活,就像马蓉一样,不只给宝宝戴帽子,还要转移宝宝的财产。
武三思看上的财产是李唐的天下,而要得到这项财产,就要先废掉法定的继续人——当时的太子李重俊。
在儿子和表哥之间,李显竟然听信表哥的话,逼的李重俊愤而发动兵变,杀了武三思和他的宗子,可惜他被李显定性为叛乱,自己去世在平叛的刀下。

武三思去世后,李峤写了一首情真意切的悼亡诗《武三思挽歌》,对武三思给予了高度评价。

玉匣金为缕,银钩石作铭。

短歌伤薤曲,长暮泣松扃。

事往昏朝雾,人亡折夜星。

忠贤良可惜,图画入图画。

并且李峤也很有政治头脑,他看出李显不是自己弟弟相王李旦的对手,于是他秘密上表,表明李旦及其诸子不宜留在京师。
当然,昏庸的李显没有屈服建议,终极被李旦害去世(都说是皇后韦氏下毒,我是不信的),唐玄宗登基之后,在档案资料中创造了这封奏表,再结合他对武三思的巴结,玄宗有心入罪,也有大臣建议杀掉李峤。
大臣张说认为,虽然李峤现在算是叛逆,但在当时,他是为自己的主公出谋划策,不应该追溯罪过(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于是将他从朝堂中枢先后贬滁州别驾、庐州别驾。
终极,李峤以七十岁的高龄,去世在任上。

在变幻莫测的政局势前,李峤,这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聪明人,还是没能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