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

五代·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几曾识兵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词句注释】:

破阵子:词牌名。

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
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凤阁:别作“凤阙”。
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寓所。
霄汉:天河。

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
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犹如笼罩着雾气。

识兵戈:经历战役。
识,别作“惯”。
兵戈:武器,此处指代战役。

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南史·沈约传》:“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瘦削。
潘指潘岳,潘岳曾在《秋兴赋》序中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
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辞庙:辞,离开。
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先人牌位的地方。

犹奏:别作“独奏”。

垂泪:别作“挥泪”。

【诗词题解】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是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后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未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因此写景来歌颂与礼赞作者心中的祖国;下片以写实的笔法描写出这三千里山河的俏丽国家顷刻覆亡,写出国破的惨状与凄情。
全词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却饱含了对故国的留恋与亡国的仇恨之意。

【口语译文】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
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涯相接,宫苑内宝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
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役这回事呢?

自从做了俘虏,我由于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
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里的音乐机关/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去世别的环境,令我悲哀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

【作者简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安然。
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东京,授右千牛卫年夜将军,封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去世于东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
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成绩,尤以词的造诣最高。
李煜的词,继续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措辞明快、形象生动、用情朴拙,风格光鲜,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奥深厚,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煜降宋之后的几年,即作者生命的末了几年。
金陵被宋军攻破后,李煜率领支属、随员等四十五人,“肉袒出降”,告别了烙印着无数美好回顾的江南。
这次永别,李煜以这一阕《破阵子》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想熏染。

【整体赏析】

此词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
这片繁荣的地皮,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
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满与留恋。
“几曾识兵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仇恨。
下片写国破。
“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仇恨之意愈甚。
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瘦削苍老,尤其是拜别先人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约一样,腰瘦得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词人自己像潘岳一样,年纪不到四十就涌现了鬓边的白发。
连着这两个典故,描写词民气坎的愁苦凄楚,人干瘪瘦削,鬓边也开始变白,从外面变革写出了内心的极度痛楚。
古人说忧能伤人,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使得这个本来工愁善感的国君身心俱敝。
李煜被俘之后,早晚以眼泪洗面,过着含悲饮恨的生活。
这两个典故即是他被虏到汴京后的酸楚写照。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
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迁移转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仇恨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以囚徒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
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边陲,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
“几曾识兵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缘故原由。
记叙离去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
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悲惨苦涩,不失落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楚自白。

来源:威格兹绘画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