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西门社区

西门、安然是洋河古镇的西部两个毗邻的社区,1948年洋河解放后的几年里,还同属一个“西圩乡”。
它们都在“洋河圩”外,村落的名称有相同的特点,如:以居民职业命名、以地形命名、以建筑物命名、以姓氏+其它元素命名等等。

洋河古镇古庙道不雅观分布简图(洋河新区乡贤李仰来供应)

西门原称“西圩”,也称“西小圩”,是在洋河圩外另筑的一个圩。
明初,“望之若洋”的白洋河便是从这里流入古黄河,明代墨客邹缉诗中写这里“岸上居人才数家,茅茨深处见桃花。
少妇河边汲新水,老翁门前看雏鸭。
”那时,这里是白洋河边的村落庄。
明清两代,白洋河淤废前后,江南和外省人陆续搬家淮北,这里称为“白洋村落”。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洋河人还以“白洋村落”地名申领白酒成品牌号,在白酒市场被消费者热捧。

一份洋河镇老地名档案请查阅

西门社区的地名大多来源于清代的自然聚落。

中家巷

凡到过西门社区的人,就会看到一个非街非路的地方,居民家门上铭牌曾标为“白洋村落××号”。
据洋河乡贤何永发兵长西席先容,它并不是行政村落,而是由几十户人家组成的村落名称,是名副实在的村落中之“村落”。
白洋村落位于今洋河酒厂旅游区“知味停车”牌坊对面的酒坊路东旁,现在还有十几户人家,称为“中家巷”。

䜺(chǎi)子营

西门社区有个䜺子营,解放前此处所居人家,多以磨豆䜺子为业,碾碎了的豆䜺子,可用来做糕点或熬粥等。
因村落落阵势较高,像座磨盘,故称䜺子营。
还有一种传说,清朝淮扬右营(又称洋河营)官兵驻扎洋河镇,䜺子营的居民给他们加工军粮,故得此名。
(䜺子是粮食加工成的颗粒,如洋河人常说的“大秫䜺子”)

古代洋河镇农人加工豆䜺图片(中国画)

小月堤

是古时在黄河堤防险工段临河或背河一侧修建的形似月牙的堤,又称圈堤。
明代河道总督潘季驯提出:“缕堤之内复筑月堤,盖恐缕堤逼近河流,难免冲决,故欲其遇月即止也”。
洋河新区古黄河段月堤随处可见,宿迁被称为“月堤”的有许多地方。
市湖滨新区骆马湖畔洋河滩附近也有个“月堤”;洋河镇的黄桥村落、赵圩村落和西门社区境内都有称“月堤”自然村落,它们都是明清年间潘季驯、靳辅等河督为使大水不淹侵明祖陵和河道安危所筑水利举动步伐的遗存。

武后园

相传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实行“洪武赶散”新政,苏州吴江武姓家族因曾帮助张士诚,被迫迁徒来洋河镇拓荒。
后来武氏在此兴农桑建家园,称为“武后园”。

苏祠堂

洋河镇苏氏家族规模伟大,其家族渊源紧张是从北方京郊燕山一代迁徒而来,另一少部分是明朝实行“洪武赶散”时,被迫从江南遣派来苏北拓荒的苏氏富户。
苏氏家族首在洋河西小圩门外置地,建立苏家祠堂。
每逢节庆,苏家老少,都要进祠堂敬拜先祖,重温家风祖训。

何洼、蝎子洼

何洼,是明代万历年间《宿迁县志》编纂何九州的后人在此居住,因阵势低洼,长年积水灾害频发故称“何家洼”。

蝎子洼,紧挨着何家洼北边大路,凤凰河穿越其间,河的对岸有个洼塘形状宛如彷佛一条“蝎子”,于是人们就把它称为“蝎子洼”。

02安然社区

太平市

兴起于清初,繁荣于康乾盛世。
咸丰年间为防匪患袭扰,在洋河大圩外又筑太平市圩,圩墙外有圩河,周边是四面环水的街区。

太平市人崇文重教,不论是客籍还是土著,稍有积蓄一是置办田产,二是让家中子弟入塾读书。
民国初年街上就有两家学堂馆,分别由江云彪和尹元松两位师长西席执教。
前街上还建有医馆,特殊是被人称“李侉”的山东縢县籍的李庆云声名远播。

太平市前街

南北走向,北头与中大街打铜巷相连,中间隔着圩河,河上有大圩南门吊桥。
这里称为“三步两桥”,来历不得而知。
前街的尽头是太平市南门,南门外也有吊桥。
太平市南门与中大街南圩门不敷千米,南门外可直达通京大道(即徐淮公路)。

太平市后街

西傍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为抵御清兵所开的“拦满河”。
这段河道上筑有5座桥,均匀不到200米一座,可见人流稠密。
五座桥从北向南以数字命名,依次为一桥、二桥、三桥、四桥、五桥。
如今除了三桥,其它四座桥仍在原址。

太平市的前后街的布局建筑多以商铺为主,街依房建,房与街齐,从南到北屋脊相连,店铺林立。
各家店铺檐口都出五尺旁边厦檐,为行人遮光避雨形成临街长廊。
一样平常都是前店后坊,院落不深,房屋也不大,一色青砖黛瓦构成了街市的整体美。

蒲包庄

地处吕祖庙南首与拦马河西岸第五桥边。
当地有个芦苇水荡,水清鱼肥长满蒲草芦苇,当地人就地取材用蒲草打理成“蒲包”。
“蒲包”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捕鱼捞虾、做豆腐、做生意装粮食样样少不了它。
他们还用芦苇编织成的柴席、存放粮食的折子送到街上出售,人们把这里称作“蒲包庄”。
操持经济时期,打席子打折子是安然的一大家当,半数人家都以此作为家庭副业。

彭家井

清末民初,太平市做生意从业者渐多,市场繁荣。
以宰杀生猪为业的彭贵勤、彭贵珍兄弟老实取信,买卖做得风生水起。
二人家中院内有口古井,水质甘洌,水源长年不涸。
此井周边还有几户依赖井水生芽菜并上街叫卖为生的摊贩。
久而久之人们把这里称作“彭家井”。

小磨喷鼻香油

地处拦马河二桥、刘祖庙西边。
据洋河乡贤李仰来,清道光年间太平市街上的赵绍斌在此开芝麻油作坊,因他做生意老实厚道讲信誉,严守古法工艺从不掺杂使假。
赵家的小磨喷鼻香油远近驰名,后来人们把这里就称为小磨喷鼻香油。

茶庵

清代,拦马河第五桥东边有座尼姑庵。
庵内修行的尼姑心善,看到路上引车卖浆者为了谋生奔波繁忙,就免费为他们供应茶水,于是,人们便把此庵称为“茶庵庙”。

农业互助化期间,太平市及周围村落组建高等社,取太平市的“平”和茶庵庙的“庵”的谐音“安”字,组成”安然”一词,为高等社命名,后称”安然大队”,“安然”作为村落级组织名称一贯沿用至今。

03大圩社区

地处洋河古镇核心区域地段,现在是洋河新区最大的居民社区之一。

大圩的名称来源于洋河镇的“圩”。
洋河圩是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修建的,“大圩”是相对付洋河的其它“圩”而言。
除了大圩,洋河还有东圩、西圩和小圩等。

洋河镇大圩社区古街巷老地名图

大圩东至双栅栏巷,西至西大圩门(拦满河),南、北至圩河。
这里是桃源、宿迁两县白洋河镇最繁华的地段,镇内的中大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
沿街两侧有双栅栏巷、财神巷、新集街、当铺巷、晏庙巷、小济堂巷、打铜巷、北滩巷、竹竿巷。

大圩曾经有过两个并列的村落居行政组织,即大圩大队和大圩居委会。
农业互助化期间,有地皮的居民组建了大圩高等农业社,后改为“大圩大队”。
大队以下是生产队,以数字命名,从东到西依次为一、二、三、四、五生产队。
没有地皮的居民则成了“市民”,也便是“非农业人口”,组建成大圩居委会。
居委会下属单位是“街”,也是从东到西依依次是新集街、旭日街、兴无街和红旗街(西门的红旗街交大圩居委会代管)。
“街”实际上是居民小组。

直到2000年洋河镇行政区划调度,大圩居委会并入大圩村落,居民编为大圩六组和七组。

北滩子

是洋河圩西北角的一块洼地。
明清期间,有山西客商和当地士绅在这里开设槽坊酿酒,个中罗家槽坊称为“北滩槽坊”。
这个槽坊是洋河酒厂的前身。

北滩巷

是洋河中大街西段北侧最西面的一条巷子,与街南的竹竿巷相对,两巷与中大街十字交叉。
它是中大街通往北滩子的通道,现在是洋河酒厂老大门内的那条厂区主路。

洋河酒厂厂门(北滩巷旧址)

竹竿巷

在中大街西段,是与北滩巷相对的巷子。
靠街的北段住户是胡、张、叶、陆等乡绅富户,近圩河的南段住户多为工匠艺人。
1920年,胡明柏从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人称“胡二师长西席”,是洋河镇第一位北大毕业生。
白酒泰斗梁邦昌的夫人叶秀英家也在竹竿巷。

“文化大革命”时,竹竿巷改称叫“兴无街”。

济堂巷

又称小济堂巷,位于洋河中大街西段北侧,与街南的打铜巷相对,是北滩巷东边的一条巷子。
巷口东面有“小济堂”,是清初山西商人为了救助穷汉而设立。
它免费给逝者供应棺木寿衣,此善举受人们广泛赞誉。

济堂巷西边是洋河名人薛梦梅的府邸,人称举人府邸。
薛梦梅是前清拔贡,北洋政府时任江西省财政厅长,国民政府期间为交通部秘书。
抗降服利时,举人府邸是洋河市政府驻地,陈毅元帅曾在这里召开会议。
建国初期,这里是洋河镇公民政府驻地。
现在,已建成洋河酒厂嘉宾馆。

打铜巷

位于中大街西段街南侧,与街北的小济堂巷相对。
相传,一批手艺人聚拢在此谋生,以是称为打铜巷。
辛亥革命胜利后建立民国,人们把此巷称为“大同”巷。
此巷终点是洋河圩南门。
通过圩河吊桥经太平市可以直达通京大道(即徐淮公路)。

现在的酒家路,便是在当年打铜巷的根本上改建的。

当铺巷

位于中大街中段北侧,因洋河首富罗家在此开“当铺”而得名。
当年还留传,“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的顺口溜,从侧面反响了富人开当铺,穷汉日子难熬典当东西活命的史实。

晏庙巷

在中大街核心地段南侧,与当铺巷相对,一百多米巷子两边多是大户居民。
此巷因向南通往“晏公庙”而得名。
晏庙巷内路面青石板铺筑,经由多年风雨洗礼如今路面青石板略显斑驳迂腐,巷子深处有口古井,现在的井水依旧清洌甘甜。

财神巷

位于中大街繁华地段北侧,因巷内的财神阁而得名。

旧时,财神阁非常热闹红火。
商家正月月朔路停息业务,初四夜三更时分敬拜“财神”,燃放炮竹。
祭品有猪、羊、鸡、鹅、鲤鱼五种,猪羊多以头尾代替,鸡鹅鱼必须成双,羽觞要摆五只,敬“五路财神”。
正式开业时,对第一位到店的顾客,要呈茶点恭候,买卖不论大小均给予优惠,交易额大的店主称谢后,还要到财神像前祈祷焚喷鼻香卜签一年好运。

洋河镇古街古巷分布地理位置图(洋河新区乡贤李仰来供应)

新集街

地处中大街东段南侧,与财神巷相对。
这是洋河唯一称“街”的巷子。
清代,此巷辟为街道,住户开门做生意改称“新集街”。
新集街紧挨着“草市”“猪市”,是乡民当年上街赶集的首选之地。

洋河镇公民政府曾驻此街巷内,巷口西侧是洋河镇老人民医院,东侧则是泗阳县公安局洋河派出所。
“文化大革命”时,新集街一度改名“新华街”,不久,恢复原来的名称。

双栅栏巷

与大街十字相交,分为栅栏南巷和栅栏北巷,是桃源、宿迁两县的分边界。

元十四年(1348年),朝廷以宿迁县桃源镇析置桃源县,两县分立。
那时候,洋河已是大运河上的主要商埠,为了平衡利益,淮安府将洋河一分为二,分属宿迁、桃源两县统领。

万历元年(1573年),白洋河镇发生私移界碑事宜,两县诉讼争斗五十年,直到来日诰日启七年(1627年),经淮怎知府宋祖舜裁定界址。
两县都在属于自己的界址一侧设栅栏,以是,就成了双栅栏。
直到洋河解放,双栅栏巷都是泗阳、宿迁两县的界址,以此为界,东边称“桃地”,西边称“宿地”。

新中国成立后,双栅栏巷成了洋河镇大圩和东圩两地的分边界。

船塘

位于中大街中段,原罗家花园北面。
它原为借黄走运的一段漕船通道。
相传,有艘装满奇珍古玩的船舶行到白洋河镇时,遭遇特大风暴倾覆沉入河底。
后来黄河改道,这里却没有淤塞,成为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水塘,人们称为“船塘”。
“船塘”之水清澈透底,从不干涸。
上世纪80年代,船塘被填平建成居民区。

圩墙巷

是洋河圩西围墙内的通道巷子,被中大街分成两段,长约3000米。

洋河酒厂文化旅游中央停车场(圩墙巷旧址)

04东圩社区

魁楼

魁楼是魁星楼的简称。
魁星是我国古代星宿的名称,在神话故事里它主宰文运,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洋河镇的魁星楼始建于明末年间,是古镇最高建筑物。

据民国版《泗阳县志》记载,魁星楼是明朝末年由邑儒葛应、夏同、夏鹤算、夏则久、夏则大等建立,内置文昌阁三间。
整体共有三层,一层为通道,二层“会文堂”、乃莘莘学子开蒙启智的场所;三层为藏经阁、收藏历代名儒经卷画册。
魁星楼一贯被洋河人视为“精神文化圣土家园”,可惜后来因战乱毁于战火。
其旧址在洋河镇东圩社区二组。

东校场

洋河镇中大街向东的延伸段为“东小街”,街东有个校军场,人称“东校场”,是清代洋河营士卒演习的场所。

清乾隆版《桃源县志》记载,康熙十六年,河道总督驻清江浦,设淮扬河标,个中河标右营(后改称洋河营)设游击一员驻洋河镇,称淮扬河标洋河游击署,统一统领桃源、宿迁、邳县三地河防。
洋河游击署衙门设在洋河中大街与财神巷子交汇处,当地人把此衙门叫“大老(爷)衙门”。

箭道巷

在东圩社区七组,是一条斜巷。
东巷口在中大街东大圩门处,出圩门可达东校场。
西出口在米市街,是过去洋河游击营官兵利用的专用道。

准提巷(小楼巷)

地处中大街东段北首,西边毗邻栅栏北巷,因巷因有准提阁而得名。
准提阁是佛教寺院,别号准提禅院。
从前,阁内供奉准提菩萨和十八罗汉,后因战乱被毁。

准提菩萨又称准胝不雅观音,是佛教不雅观音菩萨的一世化身。
每到农历六月十九日,逢不雅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准提阁都会举行祈福法会,方丈法师主持,法会庄严殊胜,十里八家信众也都欢畅参与。

准提巷临中大街处,有一座跨巷阁楼,人称“小楼”。
巷内住户从楼下通过就到了中大街。

洋河镇小楼巷旧景

当年,东圩曾有两个并列的基层组织——东圩大队和东圩居民委员会。
居委会的居民小组称为“街”,小楼是个中的一个,称为“小楼街”。

关口

洋河镇段的古黄河,曾经是漕河(大运河)的一段。
明朝末年,朝廷把黄河上征税的“钞关”从三岔迁到白洋河镇,称为“洋河关”。
洋河关从属朝廷户部的“淮关”,在黄河航行的船只要通过此地,须交纳桅税,完税后发给“桅封”贴在桅杆上,有效期1年。

中运河开通后,黄运分开,船舶多不经由洋河,税关改设在宿迁县城中运河段,称为“东关口”,洋河关也就退出历史舞台。
人们把洋河关旧址叫为“关口”,在今东圩八组的古黄河边。

磕桥口

地处米市街中段今东圩村落七组。
提及磕桥口的来历,民间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有一个相同的话题,那便是一个底层的穷汉,得罪了豪门名流夏老爷,末了被逼当众在米市街桥头磕头赔罪。
自那往后,这座桥被称为“磕头桥”,桥头路口称为“磕桥口”。

05新南园社区

新南园社区由车站和庄西两行政村落合并组成,通过协商,新的行政村落采取庄西村落的原名“南园”加上一个“新”字。
组成“新南园”一词,作为新的村落名。
实际上,两个村落只是名义上合并,至今仍分开管理。

南园

明清期间,洋河圩外的连片耕地称为“园”,这里处于桃源县白洋河镇的正南,以是称为“南园”。
南场地盘肥沃,村落民精于垦植,素有种蔬菜的传统,一贯是古镇的“菜篮子”。
在泗阳县城厢街道也有个“南园”,不过此南园是地理史学界大家张相文的故里。

庄西

农业互助化期间,南园庄家成立了几个低级社,个中最早成立的是村落落西头家户成立的叫“庄西社”。
1956年,南园成立高等社,因与泗阳县城厢的南园重名,经由社员商量,决定用“庄西”作为高等社的名称,称为“庄西高等农业互助社”。
“庄西”一词作为行政村落名沿用至今。

车站

作为地名也是从成立高等社时侯开始的。
清代,白洋河镇南边有一条通京大道,民国成立后,改称“海郑公路”,开始有汽车运行。
民国16年(1927年),通京大道初通客车,全路无站。
路边店代售客票,乘客露天候车,人们把这里称为“车站”。

成立高等社的时侯,社员公议,命名为“车站高等农业互助社”,车站地名沿用至今。

米市街

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北接东西向的中大街,南至通京大道(今徐淮公路),长约0.7公里,是桃源县白洋河镇的经济文化中央。
明清至民国期间,这条街以稻米、食盐、粗布、日杂货买卖集散地有名遐迩。

米市街上有许多古建筑,多为昔日商贾大户的宅邸。
现在,街上还有竹器作坊、酱园等传统行业。

当年,车站大队和米市居委会都在米市街上。

铁钟地

因曾有一口铁钟而得名。
铁钟旁有石马,它们都放置在玉皇阁与鱼篮庵(又称奶奶庙)庙门之间。
每逢正月十六、冬至、腊八节,人们都会结伴前来上喷鼻香祈褔。

后来,洋河酒厂扩建,镇里把铁钟地的一部分调度给大圩大队,为五队拆迁的社员建新村落,因此《泗阳县地名录》中,把铁钟地作为大圩大队一个自然村落名。

朱波

位于洋河镇车站大队二组,现在改造成为“洋河酒街”。

相传清末民初,从山东曲阜逃荒而来的朱氏四兄弟在此落户谋生。
四房头只有1户添丁,别的的都是女娃。
无奈只好将“汪、杨、徐”外姓男丁,招赘作为养老半子。
有人笑称其是“猪一窝”,后来以为不雅观观,改称“朱波”。

昔日的“朱波”水塘,如今蝶变成洋河酒街

实在,当年这里阵势低洼,形成一个大汪,汪边居住多是姓朱的居民,以是,人们就把它称作朱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