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该是追求美的旅程。
静下来,读读诗吧。
【缘起】
中国所谓瑶池,与西方之神仙不同。
西方众神住在奥林匹斯山上,与下界处于隔断联系的状态;类似中国后来的“天庭”。
但我们所说的神仙,却是与我们处在同一时空的。
常有樵人进山碰着神仙、有渔人出海碰着神仙。神仙道场就在我们中华大地的山山水水之间。谁能遇见,讲究的是一个缘分。
正如历代天子都神往的外洋仙山,当时也都认为是真正可以到达的地方。
明白了古代人这一不雅观念,我们再来欣赏一首韩翃的诗。
韩翃此人,大家最熟习的该当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那一句。韩翃本人也由于这一首诗被天子赏识,并且提拔为中书舍人,令时人倾慕。
不过呢,他还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入选了近代以来有名度最高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
诗题《同题仙游不雅观》。
大家对这个名字可能不太熟习,但是这首诗的末了两句,你却一定听说过。
【诗篇】
同题仙游不雅观韩翃 〔唐代〕仙台初见五城楼,景致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喷鼻香闲小洞幽。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诵析】
从题目提及,韩翃自己本身老家在河南,仙游不雅观则坐落在今天河南嵩山逍遥谷内,是唐高宗期间羽士潘师正新建筑的一座道不雅观。
文人出游,自然少不了吟诗为难刁难、相互唱和,何况游览的又是道不雅观清净地,与文人雅兴相和,就更是少不了一番冲动大方笔墨。
韩翃这首,便是中途起兴,题写在道不雅观墙壁上诗歌之一。
《唐诗选胜直解》中评价此诗:“此篇全是赋体,首句出题,后写不雅观中之景。”
说此诗用到了赋的写作手腕,开篇点题,后面则全写不雅观中景致,把构造总结的非常到位。
开篇两句是若何点题的呢?从不雅观外景象提及。
隔着远远的,就看见了矗立山中的仙游不雅观,正是深秋日暮,景致凄凄;宿雨初晴,已是薄暮时节。
“五城楼”这几个字大家该当熟习。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神仙抚我顶,结发受永生。”
本来是黄帝为“候神人于执期”建筑的建筑,这里则代指仙游不雅观。
中间两联,老例是律诗的铺陈句子。韩翃用这里大把的笔墨描述出不雅观内不雅观外的景致,给读者以更加立体直不雅观的笔墨空间。
首句视觉,山脉连绵,愈远则愈加黯淡;山上秦树映带着晚霞秋光,也随着日落逐步黯淡下去,归于薄暮的沉寂之中。
次写听觉,遥闻山中砧声,家家户户想必在忙着做冬衣了,无须汉宫秋月之明,人间已处处知秋意。
颈联两句主写不雅观内景致:稀疏的松,晚霞的影,掩映着薄暮树林中的一座高坛,安谧而安详;风中有细草的喷鼻香气,溯源追去,寻到一处幽居,原来是道人住所。
诗到这里,也就把该写的写完了。尾联照例是留给自己抒发情绪的空间。
但由于环境清幽,墨客心中想也没什么震天动地的情绪须要宣泄。于是就把这末了两句留给了道不雅观:
有这样一个好去处,哪里还用去什么方外之地寻求超脱尘凡的安宁啊?
在这尘凡滚滚的人间,不也还是有丹丘妙地,供寻仙访道之人修心放心吗。
在唐诗中,这算是很直白地夸赞了。
整体看来,诗歌的措辞清新幽美,音律和谐,表情达意更是蕴藉隽永,极富情趣。后世对此也是颇多好评。
《唐风定》:“高华整炼,绝近李颀,中唐之极盛也。”
《唐诗笺要》:“颔联极精警之致,此二语接得平均,格意又不犯重,甚妙。”
但是呢,网上也有诗词爱好者对此诗水平提出质疑。
由于诗歌通篇是写外在、写景;唯末了两句是感叹,却也没什么真情实感,看上去更像是为了适应场合即兴而作的“程式化”诗歌。
后人据此毛病,给出了“只可吟咏,不可玩味”的评价。
由于字句幽美,可以吟咏朗诵,作为措辞素材之积累;但由于境界贫瘠,内容空泛,不适宜也不能够作为反复品读的经典佳作。
【空青语】
对上面这个不雅观点,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
我是以为,唐诗在古代本来就有很强的“工具性”,流传下来的大部分唐诗都是为人际交往的须要而创作。
以是倒也不必苛求每一首唐诗都有深刻的主题内涵。想要负责学诗歌的人,自然会去学更加正统且规范的创作方法;更多把唐诗当成爱好的人,读读这些幽美的笔墨也并无不可。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你的关注与评论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编辑 空青
排版 空青
想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空青诗词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