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来看一看朱自清的《春》这样的一个片段: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喷鼻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我们读这样的一段写东风的笔墨,你应该把稳到,一开始就说“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一诗句哪来的?出自南宋的寺僧志南的一首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那么什么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呢?从字面当中去看,便是微风吹面,杨柳轻扬。你进一步去想像,就能在脑中构想出“杨柳枝随风飘荡东风生自杨柳”的画面。一个和风劈面吹来,不以为有一点寒意,若何的一种惬意和舒适啊!
你再与朱自清《春》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样的语句联系在一起,你更以为个中的妙处。母亲的手抚摸着我们的时候,觉得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切身的感想熏染。母亲抚摸我们的时候是柔柔的,是温暖的。当然,这个朱自清的《春》当中,如果你直接说:“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可不可以呢?也是可以的。但是,少了一点东风吹拂之下,杨柳轻扬的一种幽美环境中赏春游春的韵味。而用“‘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般表述,赏春游春时的一份惬意,即刻就能感想熏染。这便是恰到好处地引用诗词的妙处。
关于诗歌诗词引用的妙处,我们一定要多把稳多体会多揣摩,方能深刻体会个中的深意。
我们接下来看这样的三首诗。
将东游题壁二首(其二)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改月性诗
西乡兴盛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去世不还。
埋骨何须故里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七绝·改西乡兴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故里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读了这三首诗之后,你会有非常明确的感想熏染:这三首诗差别很小。
说一下三首诗的背景。第一首诗《将东游题壁二首(其二)》,这天本明治维新的前夕一个寺僧(名叫月性)在离乡东游之前写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当时的空想志向。第二首诗,是明治维新的一个志士(名叫西乡兴盛),读了月性上述的那一首诗歌而写的。他认为月性的《将东游题壁二首(其二)》非常符合他的抱负空想欲望,于是稍作修正之后而创作的一首诗歌。第三首诗歌。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哀求他做生意,但毛泽东要立志走出韶山冲,要连续去求学。他经由自己的力争,再有亲友老乡的奉劝,毛泽东的父亲终于答应了他的哀求。在离家求学的前夕,他就提笔写下了《七绝·改西乡兴盛诗赠父亲》。他只是将西乡兴盛的诗稍作修正,把它夹在父亲每天看的账簿里。这首诗特殊能够表现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表面天下的宣言。“埋骨何须故里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明了毛泽东肚量胸襟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我们从这几首诗的变革当中,可以体会出诗歌化用的特点。
化用的修辞方法,在诗文中特殊常用。化用也被称为借用(套用)。所谓化用便是将他人作品当中的句子、语段或作品拆解开来,然后根据表达的须要,再重新去组合,去灵巧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化用是一种取我所需的重新整合的形式,它不受韶光和空间的限定,不受当代和古代的界定。从表面上看,这种化用诗词的写作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是寻思熟虑。这是一种措辞上的创新,又是思想上的提升。
我们得好好去揣摩一下诗词细微变革之后涌现的差异,负责体会化用的这种妙处。把化用利用在什么地方呢?可以作为一个修辞形式,运用在我们的写作中,从而提升我们作文的品质。
请看例文:
我弯下腰,轻轻拾起一片落叶——那红是多么奇妙啊——是杜甫“远岸秋少白,边山晚照红”的孤独与惋惜;是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神”的思念与凄凉;也是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义士晚年,壮心不已”的豪迈志向;更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仲春花”的喜悦……仔细看,在红叶上有着一条条清晰、又模糊的脉络,从柄一贯延伸……向枫叶的每个角落散发。散发秋日的凄美、秋日的盛大、火热的情绪。我痴痴地盯着那红叶,仿佛看到了为王湾捎信的大雁,看到了薄暮时分还未归巢的乌鸦,看到了远在天涯的离乡游子……彷佛也体会到了“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这段笔墨非常幽美,这位同学的古诗文积累非常深厚。他大量直接引用了古诗文。除了引用之外,还有化用的地方。比如说“我痴痴地盯着那红叶,仿佛看到了为王湾捎信的大雁。”你能想到什么呢?——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再比如说,她“看到了薄暮时分还未归巢的乌鸦,看到了远在天涯的离乡游子。”你能想到什么呢?——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如何引用化用,上文是一段值得借鉴的笔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 宋 ]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我们不妨以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来考试测验一下。写一篇夏天下雨的作文。你可以直接引用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你也可以化用。化用什么?这一首诗写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你完备可以把“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通过化用,描写具有迅猛特点的夏雨。
末了强调的一点:无论是“引用”,还是“化用”,都是要为文章供应真正的助力,而不是华而不实的装饰。我们不是为了引用而引用,不是为了化用而化用。它必须成为我们文章的有机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