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这一天,他在这栋楼中批准了宰相的奏请,将这八月五日这一天定为“千秋节”,并昭告天下。这一天,唐玄宗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玄宗接管了大臣百姓们的祝福,十分高兴。于是千秋节成了往后一年一度的佳节。
当然,好景不长,我们都知道,唐玄宗晚年有些昏聩,所谓的“勤政务本”早已成了一句空话,等到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的兴盛江河日下,唐玄宗也被迫当上了的太上皇,于是所谓的千秋佳节,也只不过徒有浮名罢了,再无昔日的辉煌。
昔时夜和三年,二十七岁的墨客杜牧进士及第,回到长安经由勤政楼时,想到当年繁华的气氛,看到现在衰败荒凉的景象,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一首著名的《过勤政楼》诗。
过勤政楼
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首句感叹千秋佳节已经徒有浮名,第二句以“承露丝囊”这一范例事物来进一步衬托首句,表现作者的感慨。
诗的后两句,“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是移情于景、叹古伤今的写法。金铺,是大门上的兽首装饰物,上缚门环,唐玄宗作为帝王自然不能用铜或银,故而是金铺。紫苔是一种长在惨淡地方的苔藓类植物。
这两句诗,看似是在写景,但实在细细品味就能知道,这实在是一段令人百味陈杂的历史啊!
当年的繁华不再,如今只有紫苔得意,与金铺相伴。可见,此处早已经无人打扫,这种杂草丛生的悲惨景象,与当日唐玄宗斗志昂扬的明君形象可谓是光鲜的比拟。
再有,紫苔的丛生,也代表着唐王朝的衰败,杜牧以小见大,可谓是极有深意的。
可以说,杜牧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一定是沉重而又伤感的,可是全诗却不见一个“悲”字,只能让人感想熏染到一种凄凉的气氛。其次,在写作手腕上,杜牧也写得极具特色,前两句写今日之衰败,实在正是衬托和思念了昔日的兴盛;后两句写今日紫苔之兴盛,实在更加衬托了今日勤政楼之衰败和唐王朝的衰落。在这一衰一盛、一盛一衰的比拟中,给人以无穷的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