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西藏;地名;情绪色彩
地名的情绪色彩是指地名中所蕴含的某种独特的格调、韵味、方向、气息等。人们对地名所包含信息的态度和感想熏染,是不能独立存在的,而是寄托于地名意义而存在于地名形式之中。地名情绪色彩意义分为两大类:一是内蕴色彩,指色彩渗透于地名词汇意义之中,与词汇意义紧密领悟在一起的色彩类型,此类地名用词本身就透出感情方向;另一方面是外围色彩,指色彩意义附着于地名词汇意义之上,与词汇意义呈现附着与被附着关系的情绪色彩类型。
一、西藏地名中情绪色彩的表示
随着人们对区域地理的认识不断加深,有些地名在命名时被授予了特定的含义,或者所利用词汇的含义能使人们产生相同的遐想,因此人们在命名时就给地名都授予了情绪色彩和特定的含义。对有些地名藏族公民对其授予了强烈的企盼感情色彩,如“扎西岗村落”意为“吉祥村落”,“吉隆村落”意为“幸福村落”等。而对某些地名藏族公民对它授予了敬仰之情,如冈底斯山主峰被称“冈仁波齐”,意为“雪山之宝贝”,使我们深深感想熏染到了光鲜的内蕴色彩。此外,西藏的许多地名从它纵向产生、运用的时期,横向利用的习气、场合,观点的来源、产生地等方面为地名词汇意义形成外围网络。如时期性、民族性、地域性等属于外围情绪色彩。下面我们就西藏地名的情绪色彩从它的时期性、民族性、形象性、审美性和地域性等几个方面揭示其丰富的感情色彩。
(一)西藏地名的时期性
地名的时期性是客不雅观存在的,其表现的办法只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觉得、一种体验、一种回味,因此地名的色彩每每只能凭借觉得、体验得到。在西藏历史上最早的地名有猴子洞、巴热辛、泽当、象雄、雅砻等,这些地名有的随着光阴流逝而消逝,有的至今仍在利用,如西藏古老的传说故事——猕猴和岩罗刹干系的地名中,猴子洞就位于泽当镇东侧贡布山腰,在《西藏王统记》中称扎若波,是两处第三系罗布莎群砾岩洞穴,深2~3米。听说这是猕猴修行处,也是繁衍人类的所在地。洞口有葡萄树,山脚有终年不涸的泉水。猕猴和岩罗刹女结为夫妻,生了6只小猕猴(有的说生了4只)。老猴把它们送到加措林(意为鸟聚林,位于雅砻赞塘附近),解释了远古期间泽当这一带布满森林。也有的文献记载,把猴孙送到工布哲那(藏文意为猕猴州),位于贡布山麓的巴热辛(爪子田),又叫索当辛,也便是现山南地区影剧院所在地,听说是猕猴用手爪开垦的最早农田,故名。在索当田附近还有雅砻赤唐(意为上域万坝),听说自从播种自生之喷鼻香谷,猕猴们数此麦穗有切切颗粮食,故称雅砻赤唐;吃饱后玩耍,玩耍之地叫雅砻泽,这便是泽当的最夙兴源;猕猴吃饱后奔跑,奔跑之地叫作雅砻沃喀久唐(意为上域沟缘跑坝)。这些与藏族远古神话结合的地名,具有人类启蒙时期的文明特点。
不同历史期间产生的地名都打上了时期的烙期称今拉萨为“惹萨”,今察雅一带的古地名为“旺额”、称阿里一带为“象雄”。7世纪佛教刚传人吐蕃直至9世纪吐蕃政权崩溃,所建筑寺庙的名称都叫作祖拉康(经殿),如拉萨的热萨垂囊祖拉康(大昭寺)、甲达燃木其祖拉康(小昭寺)、桑耶祖拉康等。所谓的十二镇魔寺都称作祖拉康。到了10~12世纪期间,佛教文化渗透到本土文化中,形成了特色光鲜的藏传佛教。在这一期间西藏各地藏传佛教寺院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名称不再沿用祖拉康,而大都利用拉康(神殿)。随后许多拉康附近又形成了村落,这一期间涌现阿里、阿里“三围”、拉加日、拉丹、拉萨等地名。察雅一带这一期间被称为“酿热”,萨迦政权时,察雅一带又称为“喷鼻香堆”。其余,随着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自13世纪开始沿用“棍巴”来命名寺院建筑,不限其规模,直到解放初仅寺庙就有近3000座,极大地丰富了区域地名文化。如今西藏各地能够看到以“XX棍巴”或“XX棍”或“棍XX”的地名,大部分因此寺庙为中央形成的村落地名。我们网络的带有“棍”字的地名共有115个,个中昌都54个,日喀则55个,林芝2个,阿里和拉萨各1个,那曲暂无。带有“拉康”的村落名有15个,个中拉萨4个,昌都4个,山南2个,日喀则5个,阿里和那曲暂无。这些地名的分布彷佛投射出当时藏传佛教文化传播发展范围的变迁。萨迦地方政府期间划分的十三万户,帕竹地方政府期间的各宗,甘丹颇章执政期间的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等;以及历史上蒙古部落移居西藏涌现的蒙古地名,如最初为蒙古将领甘丹才旺驻锡地(今阿里地区噶尔县境内)的噶雅萨(“雅萨”意为夏地)、噶昆萨(“昆萨”意为冬地)便是按当时蒙古人的习气将牧场分为冬季、夏季牧场,还有索堆(上蒙古)、索麦(下蒙古)等无不打上了时期的烙印。
西藏和平解放后,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公民生产和生活极大改进,涌现了具有光鲜新时期气息的地名。如解放路、解放村落、北京路、上海广场、金珠路、新藏公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等。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在西藏各地涌现了东方红公社、红旗公社、东风公社、忠东公社、胜利公社、提高公社、反修公社、红卫公社、卫东公社、反帝公社等地名。自从“文革”结束后大部分地名恢复原名,个别地名保留至今,如达玛(红旗)、夏尔龙(东风)。随着高原地理研究的深入和地学科学知识的遍及,涌现了“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海”、“喜马拉雅一兴都库士山区”、“雅鲁藏布大峡谷”等新地名。可见,地名的沿革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客不雅观事物的反响,是某种社会、生活信息的载体。
(二)西藏地名的形象性
地名的形象色彩紧张由比喻式的词或词的比喻义来构成。这类地名多以地理实体的某种景致特点命名,形象生动。如发源于今阿里境内的四大河流:达却藏布(也称当却喀巴,意为骏马嘴中流出,意译为马泉河)仿佛是山形如骏马的达却赞之山嘴中涌出的流水,翻起一串串犹如雍仲串的吉祥旋涡奔流直下,流经卓雪草原,滋润津润了那里的水草,由此人们自满地称“达却喀巴流向卓雪草原,养育了马术高明的卓雪牧民”。人们眺望河源杰马央宗曲河谷,也很像马头,故名。森格藏布(也称森格喀巴,意为狮子口中流出,意译为狮泉河)是从森钦景瓦(藏语意为雄狮傲立)山脚流出,成为印度河的河源,故名。该河往北流经克什米尔地区,由此人们惊奇地称“森格喀巴流经拉达克,孕育了战术高明的拉达克战士”。中科院稽核队曾在稽核河源时也创造河源附近的泉眼所在地极像狮子。朗钦藏布(也称朗钦喀巴,意为大象口中流出,意译为象泉河)宛如从山形如大象之口中涌出,故名。它流向琼钦崩巴山(琼隆银城王所驻地),流经古格,由此人们流传着“朗钦喀巴流向古格境内,造就了力大无穷的古格黄牛”。该河出境后成为印度河的支流萨特累季河。马甲藏布(也称马甲喀巴,意为孔雀嘴中流出,意译为孔雀河)从山形两孔雀交错的美如孔雀之山嘴中流出。另说,其河源湿地盛夏着花时很像孔雀开屏,故名。该河向南流经普兰出境流人尼泊尔境内改名为呼那卡那里河,末了汇入恒河,由此人们愉快地称“马甲喀卡巴流向普兰,哺育了貌美如水的普兰妇女”。在西藏地名中以地理实体的形体形象命名的地名甚多。如聂拉木(意为颈道),听说当地有座山,其形状酷似大象,昔日过往的通道就位于象颈上,故名。五间(意为莲花生大师)位于谢通门县恰嘎乡,当地有座山形似莲花生大师的帽子,故名。仁钦则(意为宝山顶)位于谢通门县恰嘎乡境内,听说当地有个发亮的山峰,故名。宁果(意为太阳门)位于昂仁县查孜乡境内,当地沟口有座山好似一扇门挡住了阳光,故名。阿扎(意为水槽边)位于嘉黎县阿扎乡,当地有条形状犹如石头水槽的小溪,该村落落就在小溪水边,故名。在西藏高原上以动物形象命名的地名也极为繁多,如自日(意为牛额白点)位于那曲县达仁乡境内,其附近有一泉水名叫自日曲果,冬天结冰时,其形状宛如牦牛额头中的白点,故名。朗钦(意为大象)位于申扎县卓瓦乡境内,当地的山形如象鼻,故名。敏都(意为眼睛谷口)位于贡觉县雄松乡境内,该村落位于三条沟汇合处,地形很像马眼,故名。松西(意为铜狗)位于察雅县喷鼻香贝乡境内,该村落上方的岩山颜色犹如红铜,而地形似狗,故名。
(三)西藏地名的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由地名所反响出的特定地理分布、地方特色或地方气息等。西藏地域辽阔,地形环境差异显著,加上方言浩瀚,因此各地地名具有一定的区域特色。按照西藏地貌及传统文化的划分方法可划分为藏东、藏西、藏北和藏南四个区域。虽然西藏区内相似地名较多,但是许多特有地名不仅能反响出区域特色,而且从地名中也能表示出当地特有的自然地理特色。如位于八宿县卡瓦白倾乡的阿捏(意为祖父山)、位于昌都县嘎马乡的阿捏蹦宗(意为祖父十万堡)和位于昌都县日通乡的阿捏塘(意为祖宗坝)等地名中均有“阿捏”这个藏东方言,其意为祖父。又如位于昌都县唉西乡的阿荣喀(意为深沟边)、位于边坝县金岭乡的阿荣措(意为深沟湖)等均有“阿荣”这个藏东方言,其意为深沟。这些地名反响了藏东独特的方言和高山峡谷的自然地理特色,成为藏东地名的典范。
“羌塘”意为北方高地,从字面上反响出了藏北高旷辽阔的地域总体特色。藏族有句谚语说:“阿妈的儿子你若有本事,羌塘空旷的天地任你驰骋”便是对那辽阔高原的真实写照。在藏北地名中带有“果尔”或“果尔巴”等通名的地名仅在当雄县境内就有69个;此外,带有通名“勒”(羊圈)的地名也甚多。在藏北空旷的大草原上由泥土、石块和干草堆垒起来的羊圈,成为草原上独具特色的地理标志,常日也可作为路标或界标。众所周知,藏北高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浩瀚以野生动物命名的地名也是本区的一大特色,个中以藏羚羊命名的地名均在藏北。如位于安多县邦美尔乡的琢多强巴(山),意为北边的羚羊山;位于嘉黎县措多乡的追坡(山),意为公羚羊;位于聂荣县白雄乡的追如达(村落),意为羚羊角谷口。此外,在藏北地名中带有“根”(意为老)通名的地名也较多,如拉根(老山口)、热根(老山羊)、江根(老野驴)、达根日(老马山)、亚根(老牦牛)等,这些地名的命名大概是动物老去世在山头或河边,故称此地为“拉根”或“亚根”。同时,由于藏北牧民最关心的是草场的水草,因此凡长有毒草的草地,牧民均以毒草来命名这片草场。如位于巴青县雅安乡的杜钦错根,意为大毒老湖;位于普兰县巴噶乡的毒曲曲岗,意为毒水岗;位于普兰县霍尔乡的毒曲塘咔,意为毒水滩地;位于那曲县门堆乡的都日(山),意为毒山等,也成为藏北特有的地名。
藏西地区是古象雄文化的发祥地,该地域的许多地名虽曾在地方官员撰写文书或网络整理过程中有所改动,但是至今仍在地名中残留有古词或象雄语,尤其是阿里地区的札达、普兰、噶尔和日土等县的地名中古词身分较多。如位于札达县喷鼻香孜乡的普子木尔,意为老鼠多的地方;位于札达县喷鼻香孜乡的朗吾切,意为大黄牛;位于札达县东嘎村落的得布,意为修行洞,等等。其余带有古词“甲木”(意为岩石)的地名颇多,如位于日土县扎普乡的甲木嘎尔(沟),意为靠山的石砌羊圈;位于日土县甲岗乡的甲木康巴(牧点),意为灰河床;位于札达县喷鼻香孜乡的加木钦(沟),意为大滩;位于普兰县霍尔乡公珠村落的江木夏尔(沟),意为朝东洞沟等。
藏南地区是西藏紧张的农区或林区,也是西藏城镇和人口密集的区域,成为西藏社会、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央。在农区与农业干系的地名较多。如位于加查县西贡乡邦兴(意为草坪上的田)村落、位于墨脱县的帮辛乡、位于墨竹工卡县塘加乡乃塘(意为青稞坝子)村落、位于林周县甘单曲果乡的乃崩(意为青稞堆)山、位于乃东县金鲁乡的甲(意为杨树)村落、位于亚东县热萨乡的查乌(意为刺树)乡、位于白朗县旺丹乡的扎吾村落、位于江孜县日朗乡的卓嘎(意为桦树)村落、位于浪卡子县浪卡子乡的康布普(意为桃树沟)、位于曲松县邱多江乡的纽麦拉(意为竹子山口)等。此外,在藏南以古代氏族命名的地名也较多。如位于山南乃东县曲德沃乡的次崩(古氏族名)村落、位于工布江达县的娘蒲(古氏族名)乡、位于山南桑日沃嘎乡的噶尔仓(意为“噶尔”氏族之家)村落等。在解放前西藏大部分贵族出自卫藏,这些贵族的庄园也大多位于卫藏,以其“卡”命名的地名也较多,如位于洛扎县门当乡的赂嘎(意为庄园)村落、位于墨竹工卡县扎雪乡的西嘎果库(意为庄园下方湾)村落、位于浪卡子县卓玉乡的嘎吹巴(意为庄园周围)村落、位于林周县春堆乡的西喀郭(意为庄园附近)村落等。
近年来,随着西藏中部地区村落镇培植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新屯子培植以来,新的村落镇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类似“康萨”和“仲萨”等新地名的命名成为这些地域地名的一大新特点。
人们对色彩由履历觉得到主不雅观遐想,再上升到理智的判断,使色彩从某种详细事物转向抽象的精神文化与不雅观念意识。因此,民族性是指地名在标记地理位置的同时,还附带表示出特定民族的方向、特色和特色。世世代代植根于雪域高原的藏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宗教崇奉的特色等诸多成分,形成了与其他民族迥异的色彩不雅观和审美情趣。在《西藏地名志》中收录的4万多条地名,具有光鲜的藏民族文化色彩的藏族地名占99%以上。如位于波密县玉仁乡的扎西(意为吉祥)村落、位于波密县多吉乡的德吉(意为幸福)村落、位于波密县的多吉(意为金刚)乡、又如位于山南桑日县薛巴乡的喀达拉日(意为哈达山)、位于昌都洛隆县腊久乡的喀达(意为哈达)村落、位于那曲比如县茶曲乡的麻普(意为酥油上谷)村落、位于那曲班戈县德庆乡的麦多(意为火石)村落、位于普兰县兴巴镇的柳梧(意为粗毛毯子)村落、位于浪卡子县达隆乡的沙如(意为木勺)放牧点、位于措美县波嘎乡的索木日(意为木桶山)、位于比如县羊休乡的斯美(意为九眼石)沟等无不透出藏民族文化的特色。此外,位于那曲申扎恰乡的达尔觉(意为经幡)山、位于山南曲松县厦洛乡的吉阔尔(意为坛城)村落、位于萨噶县夏如乡的棍巴(意为寺庙)放牧点、位于那曲班戈县新吉乡的拉巴(降神者)村落、位于山南措美县廓堆乡的嘎乌(护身佛龛)日、位于山南措美县廓堆乡的嘛呢定(六字真言上部)村落、位于山南桑日县沃嘎乡的莫巴(意为占卜者)村落、位于改则县森多乡的确康(意为佛殿)村落、位于乃东县颇章乡的却卓(意为教友)村落,等等,均营造出了藏传佛教文化氛围。而在边疆珞巴族和门巴族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由这些少数民族语音的音译地名,也进发出独特的民族气息。
(五)西藏地名的审美性
地名中的审美色彩是最具有艺术形象的审美代价,其利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使自然地物得到形象、生动的艺术表现,从而具有动人的艺术审美性。如“吉隆(幸福、舒适谷)、德吉(幸福)、扎西(吉祥)”等地名不仅反响奇丽的风光和丰美的水土,而且具有神往幸福、吉祥,提倡传统道德的审美方向。位于加查县次久乡的“泽玛麦多塘(意为美女似的长满花的平原)村落”,这个地名中的“泽玛麦多”(俏丽花朵),这一感情色彩十分强烈的词寄托于专名“塘”(平坝),令人神往。这类由干系信息表示的色彩意义不能独立存在于地名词汇意义之外,要寄托于地名词汇意义,但是可以从色彩意义的角度将之分离出来,这种地名比较多。例如带有“俏丽”一词的地名:位于八宿县略觉乡的自(意为俏丽)村落、位于林周县藏雄乡的自村落、位于朗县登木乡的泽仲措(意为俏丽村落)村落、位于日喀则市曲布雄乡的甲孜(意为俏丽的装饰品)村落、位于加查县巴乡的自囊(意为俏丽之沟)村落,等等。此外,在地名的演化过程中,许多地名的音、形、义、色都发生了转变,如穷(贫乏)结、迥那(意为黑域)、洛罗(意为未开化的人)等变为琼结(玛瑙之王)、迥那(森林之域)、洛巴(南方人)。由于这些词带有贬义,改后则使这些令人厌恶的地名一下子透射出令人喜好的情绪色彩。这些都强烈地表达了公民群众喜好光明、吉祥,喜好端庄、优雅的审美情趣。我们不难创造,许许多多的地名具有描述性、形象性、情绪性、寓托性:即地名在表述自然地理的特色或人文地理的特色时,利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授予它们动人的美辞,使自然地物得到形象、生动的艺术表现,同时又凝聚着无限的诗情画意。这类地名,最具有艺术形象的审美代价,从而具有动人的艺术审美性。
(六)西藏地名的隐含性
翻开西藏舆图就能看到上万个地名,这些地名单从表面含义看都没有什么分外的情绪色彩,但是当我们理解了地名的来历之后,就能体会到地名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或爱戴、或企盼、或其他,这便是地名的隐含性。如日喀则亚东县,藏语音为“卓莫”,即“卓穆”(意为桦林雾)。相传一位得道高僧来到这里,为了建寺选址他就将自己的帽子抛向空中,过后在一片树林中创造了这顶帽子:这是一片在山谷中弥漫的浓雾,人在个中若隐若现,犹如步人瑶池桦树林,顿时这位高僧惊叹不已,夸奖道“卓穆”,故此命名。众所周知,亚东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属亚热带景象。这里到处长满了桦树林,加之由于地形成分的影响,降水极为丰沛,尤其清晨和傍晚山间云雾弥漫;人们将“卓嘎”(意为桦树)和“穆巴”(意为雾)组合写成“卓穆”,即将树名和云雾合成为此地地名,后方言读成“卓莫”。据传英国人初到此地时因发音不准便把“卓莫”“年董”说成“亚东”,于是“亚东”这地名就一贯沿用保留至今。由此我们不难创造在“亚东”这一地名中隐含着英帝国主义的侵略残痕,透露出西藏公民遭受英国欺凌蹂躏的血泪历史。
二、西藏地名情绪色彩研究的现实代价
西藏地名产生历史悠久,地名中渗透情绪色彩也由来已久。人类与自然界不断斗争过程中的感情变革,如胜利或喜悦,希望或祝愿等都表示在地名中。地名的情绪色彩须要渗透或寄托于地名词汇意义,或者由地名词汇意义本身反响、表示出来,或者由地名词汇意义的边缘地带来显示。因此,地名情绪色彩意义与词汇意义的关系非常密切。某个词情绪意义的产生因此某个词义为根本的,并且词义的变革每每会引起感情色彩的变革。情绪色彩总要与地名词汇内容相随,内容总要用情绪色彩装点。情绪色彩是意义的外露和发展,而词汇意义是内容和根本。在地名命名过程中也是如此,词汇是地名命名的根本,而通过地名展现出的西藏独具特色的情绪色彩提升了地名的文化秘闻和文化魅力。
在地名命名之初,纯粹是用于指称地理实体,是人类认识和藉以识别其居住、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符号,是社会交往的媒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区域的扩大,地名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它不仅反响出地理环境自然景不雅观的各类特点,而且也反响出人文地理景不雅观的各种特点,乃至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有着文化认同的功能,反响出一个民族的社会心态,折射出民族传统的社会心理、传统代价不雅观念、伦理道德精神。以是说地名又是一个博大精湛的文化系统,它蕴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民俗、地理、历史等诸多厚重的内涵。因此,在地名命名时应在表示出时期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使新地名的命名更加贴近生产、生活实际,使地名能够更好地被广大农牧民群众所接管;更加贴近西藏的现实社会,使地名授予时期发展的特色;更加贴近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使地名彰显深厚的文化秘闻。
我们对地名可呈现的色彩斑斓的情绪特色,进行全面系统地剖析、研究,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不仅对地名的命名、更名事情有着重要的现实辅导意义,而且能勾引人们更自觉地、更恰切地、更好地利用地名的色彩意义做事于社会。
三、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区新增地名密若繁星。然而由于各类缘故原由,目前我国在新地名中每每不同程度地涌现了抵牾:一方面苦于好地名难以寻觅,命名中的盲目模拟造成各地地名涌现趋同、文化内涵浅俗等突出的征象;另一方面又忽略对原有老地名的有效保护,不少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老地名遭到弃用,使原来具有光鲜地域特色的地名文化不断弱化。随着西藏城镇培植快速推进和新屯子培植发达发展,层出不穷的西藏新增地名也涌现了此类问题。所幸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这些问题。近年来,全国各地对地名文化性的提升和传统老地名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国家民政部区划地名司也发文号召各地加强对传统地名的保护。要保护精良的西藏传统地名,传承并发挥西藏传统地名文化的魅力,尤其是让新地名进发出丰富的情绪色彩,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动手:
一是加强对西藏传统地名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对地名命名规律的研究,认识并总结西藏地名的命名规律。
二是加强对西藏命名原则的研究,在对西藏地名命名的规律性摸清摸透的根本上,按照符合习气,照顾历史,表示方案,好找好记的原则,摸索并制订出符合西藏实际的地名命名规则和原则,为实现西藏地名杜绝重复性,实现系列化奠定根本。
三是在加强对古代遗存地名的研究的同时,看重对传统地域文化的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古碑、古迹、古籍和古诗,努力提升新命名地名的文化内涵。好的地名也会像艺术品那样具备欣赏的代价,从而使地名不单单是符号,还使我们从中回味历史,得到启迪和升华。
文章作者:古格·其美多吉、索朗仁青
文章来源:《西藏研究》2014第5期
选稿:耿曈
编辑:罗舒平
校正:吴雪菲
审定:黎淑琪
任务编辑:吴雪菲
欢迎来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大众年夜众号
欢迎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