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人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去世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墨客,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__。
这首诗的文体是五言______诗。
(诗圣 律诗)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之杜甫诗汇编及解答含具体谜底

(2)从诗中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

(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去世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任意写出个中两句即可)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墨客思念故乡,感情上以为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墨客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004广东卷)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考题原貌】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题解】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夔州,有人认为作于江陵,当往后者为是。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秋日,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诗即作于此间。
诗题作《江汉》,近乎无题,大概流落流徙中,已无心拟题。
杜甫这时已五十六岁,长期飘零,千辛万苦,北归无望,生存日困,至老仍如浮云行止无定,心中自然颇多感慨。
只管如此,墨客忠魂仍存,壮心犹在,并未因处境困顿和年迈多病而悲观消沉,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这种“义士晚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句解】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流落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夙儒。
“江汉”,长江、汉水之间。
首联表达出墨客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
“思归客”是杜甫自谓,由于身在江汉,时候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沉沦腐化的无限酸楚。
“乾坤”,即天地。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墨客自指不会迎合世俗。
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强调墨客飘泊在外的思乡之心,后一句则将自己在天地间的微小孤独感吐露无遗。
墨客原来的抱负是要经天纬地的,然而越到人生的末了阶段,他越是痛感自己的微小无力。
个中的痛楚和无奈该有多深!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域;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永夜。
颔联为工对。
“天共远”,承江汉客;“月同孤”,承一腐儒。
墨客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
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
不过,在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中,我们又体会到了墨客的孤高自许,他的心,仍旧是光明的。
“永夜”,永夜。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我虽已到晚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年夜志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以为病逐渐好转。
颈联为借对,“落日”比喻晚年,而非写实。
“秋风”句是写实。
诗的意境阔大而深奥深厚,形象地表达出墨客积极用世、身处困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疏”,复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由于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
尾联用谙习路子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迈多病,但聪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
《韩非子•说林上》里讲,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落道路。
管仲发起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
“老马”是墨客自比。

【评解】墨客身滞江汉,心有感而作此诗。
他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年夜方情怀。
前两联写所处之穷,后两联写才犹可用。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论这首诗说:“味之久矣,愈老而愈见其工。
中四句用‘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皆景也,以情贯之。
‘共远’、‘同孤’、‘犹壮’、‘欲苏’,八字绝妙,世之能诗者,不复有出其右矣。
”确实,诗的中间两联,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传染力,故历来为所称道,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篇》就说,这两联“含阔大于沉深,高(适)、岑(参)瞠乎其后”。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剖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悲惨,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表示了作者“义士晚年,壮心不已”的乐不雅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墨客发奋图强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墨客的怫郁之情,你赞许哪种意见?请解释情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发奋图强”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怫郁”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2008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哀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去世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7.这首诗景中含情。
墨客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真切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好,以及对墨客的亲密。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墨客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墨客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彷佛陵暴人的感慨,表现出墨客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色。
负人的感慨,表现出墨客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色。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重点稽核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本诗可看为山水田园诗,把稳从诗歌的意象入手,从景与情的关系来把握作者的情绪。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杜甫这首诗也是长于景中含情的一例。
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风雅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色,体物缘情,神物妙合。
“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述中表现出来了。

(09年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上苍。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玉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紧张抒发了若何的感情?(3分)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浸染。
(4分)

【参考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墨客对时局动荡、国事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宅亲人的思念。
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安谧的月下景致,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悲惨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墨客的个体的微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韶光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永劫光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蕴藉地表现了墨客永劫光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困难处境。

“时时”一词,利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阴郁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措辞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考点】本题紧张稽核诗歌形象和情绪,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述的意象出发。

【解析】第⑴题稽核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紧张意象,捉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墨客遭遇和国家的场合排场作答。
第⑵题稽核诗歌情绪,结合注释①作答。

【2009•天津卷】13.阅读下面的诗,按哀求作答。
(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喷鼻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若何的形象?(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末了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喷鼻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芒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韶光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考点】鉴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捉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色。
诗中作者着力描述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风凉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清洁,以及竹子的暗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色侵书帙晚”一句描述竹子的形象,把稳描写的是竹影,结合全句加以描述。
把稳鉴赏具有刻画效果的词语,即要熬炼的字“侵”的动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

理解诗的主旨要紧扣住诗的末了一联“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由于咏物诗每每寄寓作者的某种思想情绪,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
这种题的答案不求同等,但求合理。
就像对诗经中“窈窕淑女”的理解一样,她可以是现实的人,也可借喻空想,这里也不求同等。

但是,出题人在设置考点时彷佛对内容的稽核拟题重复,前两个小题都是对形象的鉴赏,虽然一概括一详细,但我本人以为这一点有些欠缺。

【思路剖析】咏物诗每每扣住所咏之物的详细特点,又在个中有所寄寓。
阅读鉴赏时要把稳捉住咏物诗的这些特色就可以读懂了。
解题时把稳考题的考点,把稳筛选答案要点。

• 【答案】(1)参考答案: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喷鼻香。

⑵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 这一句中的“色”是什么?该当首先指竹的青翠。
而这种颜色,是可以浸润映照在书帙之上的。
再看这一句中末了一个字,晚,解释固然是竹林翠色染绿了书帙,但何尝又不是这种颜色加上竹影婆娑,使书帙淹没在一片深色里,从而有让人以为天色将晚的错觉呢?总结起来,这一句好在哪里呢?好在侧面写出了竹的特点——翠绿,竹影婆娑;好在动词富有想象力,“侵”字将颜色写出了动感,而且竹林仿佛有了思想;好在一个“晚”字写出来作者的感想熏染。

• 参考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芒暗了下来。
“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韶光错觉

⑶请你谈谈对末了一联寓意的理解。

• 尾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
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身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

• 答:(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2010 安徽卷

岁暮

[唐]杜甫

•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 济时敢爱去世?寂寞壮心惊!

作客异域,年终已经附近;

边防前哨,战役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仇敌反攻袭击雪岭;

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昼夜流血捐躯;

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

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52岁。
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回籍”,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
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
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攻破松、维、保三州,成都告警。
作者那年在梓州,感于国防空虚,朝中无人,自己虽有壮志,不被重用,于是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抒发感慨的《岁暮》诗。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既反对非正义的对外战役,也武断主见抵抗外来的侵略。

• 首联交待墨客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疆传来的外族入侵的。
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墨客,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公民能够安居乐业呀。
可是内忧尚未完备平息,外祸又纷至沓来。
以是首联看似平淡的阐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墨客多么沉重的心境!
“岁暮远为客”,首句带给我们一种悲惨之意:年底年末,不能跟家人团圆,还是流落异域。

• 颔联紧承首联,详细写吐蕃兵势的浩大,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役,战役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撼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示仇敌来犯的气势,写出了墨客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墨客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朴拙情绪含蕴个中烟尘”。

颈联先写战役给人们带来灾害,每天在流血,真是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这里用汉代终军请缨故事,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让我们感想熏染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不平不挠以身殉国难的人。

• 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济时敢爱去世?”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去世吗?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死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不平不挠,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

• 末了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墨客此时的心境,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无奈和悲愤。
“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墨客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墨客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
然而墨客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只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
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剖析。
(4分)

• 答:岁末晚年,流落异域,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边疆发生战役,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墨客崇高的任务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困难的处境,报国欲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这首诗利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 答:借代,如“烟尘” “鼓角”代边疆战役,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役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指主动要求担当重任,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墨客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 对偶,“烟尘犯雪岭”与“鼓角动江城”。

• 双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晚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晚唐。

• 反问,“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去世?” 写出了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 描写手腕中有虚实结合,如“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 表现手腕中有比拟,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去世”比拟;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比拟等等。

2011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③,江东日暮云④。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作品注释

①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②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④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⑤论文: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作品译文

•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样平常人。
俗话说的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墨客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
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了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磋商一下我们的诗作呢?

• 杜甫同李白的友情,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紧张便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颂。
首句夸奖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解释,是说他之以是“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非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颂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墨客。
这四句,笔力峻拔,激情亲切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颂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 答: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非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润色描述。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样平常,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便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
《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

•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腕?(4分)

• 答: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朋侪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怀、寓情于景的表现手腕。

尾联赏析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
”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神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面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朋侪的怀念。
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欲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

• 答: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颂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末了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2013 大纲卷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模糊有字。
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12.【答案】

(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期待官家来搜聚;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么有什么可以搪塞官家的征敛了。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思路点拨】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
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
戳穿统治者对公民的苛捐杂税,便是这首诗的主题。
杜甫奥妙地、准确地利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公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第(1)题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辨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意思的,给1分。
第(2)题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
两题意思答对即可。

⑴南溟,南海,遗,问遗,即赠予。
泉客,即鲛人,也叫泉仙或渊客(左思《吴都赋》“渊客年夜方而泣珠”)。
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能织绡,他们的眼泪能变成珠子。

⑵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唐中宗《石淙》诗:“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

⑶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
由于隐约不清,以是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
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模糊有字。
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
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

⑷书:即笔墨。

⑸缄:封藏。
箧笥(qiè sì):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礼记·内则》:“男女不同椸枷,不敢县于夫之楎椸,不敢藏于夫之箧笥。

⑹俟:等待。
公家:官家,须:须要,即下所谓“征敛”。

⑺化为血:实即子虚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公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

⑻征敛:犹征收。
《周礼·地官·里宰》:“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徵敛其财赋。
”[1] [2]

口语译文

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
期待官家来搜聚;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想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搪塞官家的征敛了。

2014高考北京卷作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阅读答案鉴赏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瘦削。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禁绝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好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墨客也以为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利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喷鼻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③ 古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表明,谈谈诗的末了两句表达了墨客若何的思想感情。
(4分)

作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阅读答案鉴赏

①答案:C

解析: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致,并非夏日。

②答案:BE

解析:兴亡盛衰之感每每是通过描述面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随意马虎得到,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纯挚的景物描写。

③答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霸占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利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好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神往,弯曲蕴藉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感情。

解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把稳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剖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作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阅读答案鉴赏

十多年的长安生活,足迹踏遍了长安的山山水水,他在去潏河(长安八水之一)岸边闲步“三月三日景象新,长安水边多美人”,与农夫、樵夫交谈,他游何将军山林(郭子仪偏将何其昌的山林,有名中外的长安古乐就在这里,现在的长安区韦曲街道何家营村落)留下了“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宵”名句,信步于长安韦曲街头: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尊须尽日,白发好禁春;去瓜州村落(现在的杜曲镇瓜州)探友,他上终南山翠微宫,同村落民和蔼相处,“隔屋唤两家,借问有酒不?”多么亲切,多么富于乡土气息。
他爱长安,赞长安,更不忍离开长安,但严厉的现实逼得他不得流落到四川栖居,既便是在这种情形下,异昼夜仍想着长安,游子拳拳心令民气动“白云青山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