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要说大家最熟习的古诗词中的意象,当属“折柳”。古人离去时,都有折柳相赠的风尚,思念亲友时也会折柳寄情,以是“折柳”总是和离人离思脱不开关系。实在“折柳”这一意象最早是涌如今汉乐府民歌《折杨柳歌辞》,个中有一句“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表达了离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后世逐步便流传开,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的意象。就像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就曾写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宅情”,而王之涣在《凉州词》中也有“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之语。
虽然是一种特定意象,但是在一样平常的古诗词中“柳”也就涌现一次,毕竟在同一首诗词中一个意象涌现多次会给人很强烈的堆砌之感,反倒落得下乘。不过《全宋词》中却有一首怪词,全词4句共44字涌现了6次“柳枝”,不仅不让人以为累赘,相反更多了几分凄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怪词。
《柳枝·江南岸》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著名词人朱敦儒,曾任兵部郎中。虽然名气不及苏轼、辛弃疾那般响亮,但在词这一领域也是有着极高成绩,被众人称为“词俊”。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送丈夫进京赶考的送别词。“柳”通“留”,“柳枝”通“留之”,以是这首词中的折柳同样是代表着离去,代表着不舍。
上片,女子在江南岸边为丈夫送行,他要渡江一起向北而去,这次离去再见也不知是何时,折柳枝以送别。这江边的柳枝不知被多少人折来送别,这离去无休无止,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不折柳枝。而说了这么多,实在词人便是为了引出末了女子的直抒胸臆“恨分离”。但是即便再怨恨分离,不舍分离,又能若何?终极还是免不了分离,这首词的感情也逐渐趋于高潮。
下片,既然这离去无法避免,那边好好为丈夫送行,饮了这杯离去酒,女子已然是双目垂泪,实在是舍不得。这所有的不舍和顾虑到了末了都成了离去寄语“君到长安百事违”。按照常理来说,离去寄语都是吉利话,但是这女子却希望自己的丈夫百事不顺,这又是为何?
由于她深知,如果他万事顺利,科举高中,那他便会有很多事情去做,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以是与其万事顺利迟迟不归,不如万事不顺早日归来。这实在和王昌龄《闺怨》里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有异曲同工之妙。比起爱情,其他甘心不要。这正好也是恋爱中女子的抵牾生理,词人的刻画可谓生动而细致。
这首词所用词牌实在便是《杨柳枝》,这一词牌原来是四句三平韵,每句7字。不过在演化的过程中,添加了和声,句型由整洁变参差。这首词中涌现6次的“柳枝”便是反复的伴唱声,也便是和声。一样平常来说,一首词中的和声字可以是故意义的,也可以是无意义只是为了和声。而这首词中的“柳枝”便属于故意义的和声字,代表离去,可谓是兼有声意。
朱敦儒这首词看似大略,但是却将一位为丈夫送行的女子的形象写得立体鲜活,读来十分凄美。而且“柳枝(留之)”的和声,不仅让这首词读着美,唱起来可谓是更美。
对付这首“怪词”,大家有什么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