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四川眉山三苏祠苏轼塑像。
石耀臣摄(影像中国)

“一门父子三词客”,三苏文化是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宝贝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苏轼作为北宋文坛年夜师,在诗文字画等方面取得很高造诣。
中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苏轼经典诗词,深受广大师生喜好。
系列节目《教材中的苏轼》对接广大师生学习诵读须要,根据朗诵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实地实景详细讲解中小学教材中12篇苏轼诗词及其朗诵技巧,以专家示范、现场问答、学生朗读等形式,帮助不雅观众从苏轼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中,体悟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还原传授教化中的实际场景,创作团队深入传授教化一线,在北京、四川等地校园内的教室、操场、图书馆等实景录制。
节目强调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展现现场传授教化全过程。
后几期节目大都在“无稿”情形下拍摄,做到了即兴表达和真实互动。
创作团队在录制前,大量调研了中小学师生在诗词诵读中碰着的难题和感兴趣的话题,为节目录制供应了充分参考。
录制过程中,诗词理解、措辞表达和语音规范等各个角度的问题,均由学生在现场提出。
“重音是不是都得突出”“一些古诗描写的都是柔美的景致,是否都要用柔美的声音诵读”……对这些问题,老师和诵读专家的回答既具有针对性、知识点满满,又自然真切、易于理解,引发不雅观众共鸣。

“看是一档节目,学是一堂课程。
”每期节目都是一个诵读传授教化的完全部系。
在启示式传授教化的生动氛围里,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诵读水平,还主动思考,悟出了诗词中的哲理,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
朗诵《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节目高朋启示学生主动结合生活实际来详细感想熏染。
一位同学说:“不雅观察立体几何图形时,如果只从一个角度、一个面或一条边来看,不能看出立体形态,只有跳出来,从多个视角来不雅观察,才能认识到它的全貌。
”将对生活的不雅观察和体验代入诗词朗诵中,学生急速就找到了“变换视角认识事物”的详细感想熏染。
有了这种切身感想熏染,学生在诵读时就能基于综合理解,表达出诗词蕴含的情绪。

在诵读中感悟诗词文化

节目不仅重视诵读能力的培养,还看重发挥诗词诵读的美育功能。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标识,凝聚着中国人的丰富情绪,具有超过时空、经久弥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感召力,是美育的主要载体。
节目选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十多篇作品,都是苏轼诗文中的经典篇目,具有较高的学习代价和美育代价。
对这些作品细致入微的讲解,连缀起苏轼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展现出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苏氏家风,帮助学生感想熏染苏轼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从而见贤思齐,树立精确的天下不雅观、人生不雅观、代价不雅观。

作为一档电视节目,《教材中的苏轼》没有止步于电视播出,创作团队甄选了丰富的录制花絮、幕后故事等视频资料,与多个专业单位进行互助开拓,探索“大屏+小屏”多渠道传播。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湛的中华文化中,不但有诗词,也不但有苏轼。
期待更多创作者投入这座内容宝库,存心用情创作精彩的视听作品,滋养青少年康健发展。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 公民日报 》( 2023年07月28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