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一天一首古诗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乌云散去,风雨初停,景象刚刚放晴,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湖面上漂浮的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洁的草坪。

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翱翔;黄鸸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

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身心一年年朽迈,我的兴致也减少了。

注释

1、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
《太平天地记·江州》:“彭蠡湖在(德化)县东南,与都昌县分界。
”湛方生《帆入南湖诗》:“彭蠡纪三江,庐岳主众阜。
\"大众

2、早春:早春。

3、风回:东风返回大地。

4、云断:云被风吹散。

5、返照:阳光重新照射。

6、乱:繁多。
意为漫山遍野都闪现着。

7、碎红:杏花花苞刚刚绽开露出点点赤色。

8、发:着花。

9、水苹:水上浮苹。

10、翅低:飞得很低。

11、白雁:湖边的白鸥。

12、舌涩: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13、黄鹂:黄莺。

14、不道:不是说

鉴赏

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这也是作者在江州时留下的作品。

《南湖早春》,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妖冶动人的景物,末了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忧郁的心情。

作品捉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色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述。
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由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
早春时节,尚有凉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致奇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比拟光鲜,是早春时节最富特色的景致,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短缺的点缀。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活气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洁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
“平”字浸染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洁,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苹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响出早春征候。
然而若尽乎此,又彷佛有些美中不敷,原来还短缺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
五、六句“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恰好填补了这个缺憾。
由于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翱翔;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旧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呜叫,其缘故原由只有一个,那便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
它们的飞舞和鸣叫,更增长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

古人云“刻画早春,有光荣,腹联尤警”(《唐宋诗醇》卷二十三)正是指出第三联的关键浸染。
有了这一联,一幅完全的《南湖早春》图才发布完成。
诗的末了两句表现了作者消沉的心情。
面对如此美妙的春天,墨客尚且缺少兴致,无心情可言,则其内心必有巨大的隐痛。
此时国家内忧外祸,国势日益衰微,而墨客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对付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小吏来说,纵然有贤才善策也徒然无用。
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墨客,怎么会有兴致欣赏美妙的春色呢?同时,春色愈美,国家河山愈可爱,就愈让人担心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恐怖后果。
以是“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墨客,在爽心悦目的早春景致面前,思前瞻后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嗟叹。

市价早春,景象不同于其它时令,也有别于仲春、暮春。
墨客选取了傍晚时分雨住天晴、返照映湖这一特定角度,着重描述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鹏这些颇具江熏风情的景物,惟妙惟肖地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季候尚早,大处所才清醒,山杏初发,花开得不多,点缀在湖光山色中,故谓“碎红”,“乱点”则一下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并非凌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墨客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乱峰环绕水平铺”(《春题湖上》),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水苹新生,叶子平铺水面,“平”与“乱”相互映照,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活气,惟在水乡;才见此景致,也让人以为随着时令的推移,春色转浓,它们也会在湖面上不断伸展、扩大。
写了看似静止的景物,墨客又转而接笔描述了湖上的雁影莺声,静与动、景与声相映成趣。
隆冬刚过,大雁尚未从冬天的慵

白居易倡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诗文的艰深晦涩,他的诗家弦户诵,流传中外,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与他诗歌的普通易懂分不开。
若以此以为白居易不看重诗歌的考虑磨炼,则与他的创作实际大相径庭,有时他的作品太自然了,反让人不易觉察他创作的苦心。
这首《南湖早春》,适可见出他诗歌创作的功力与匠心。

墨客切人诗题选取了雨后初晴这一独特角度,简洁明快,起笔便向人描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尤可喜的是太阳的返光回射湖边,统统显得温暖而又通亮,墨客的心情也隐含个中。
首联两句十四字,包含了多少事物,刻画它们的特色可谓一语真切。
轻捷地将诗境展开之后,墨客便妙笔点染湖上景物。
山杏初发,墨客以“乱点”见其自然情致,苹叶新生,墨客用“平铺”示其成长情景,各极其趣,“乱点”、“平铺”亦都使原来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成长的力量。
说黄鹏“语未成”尚属常见,谓白雁“飞仍重”则是墨客的创造,一“重”字活画出了早春白雁难以奋翅高飞的情态,不知墨客推敲了多少次,才终极选定了这足以让人折服,让白雁俯首的“重”字。
白雁“飞仍重”尚可融会,黄鹏“语未成”则切实其实无法在画中表现,惟可于诗中传出。
春光妖冶,墨客绘影图形,也不忘着色。
山杏与水苹的“碎红”、“新绿”交相照映,白雁、黄鹏为春光增了色彩,亦使得画面添了动感,传出声音。
墨客所描述的鄱阳早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视觉、有听觉,还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整体感想熏染,让人看到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这实也离不开墨客对诗歌措辞的磨炼,对谋篇布局的考虑。

景致的选择,措辞的利用,毕竟属于外在、表面的东西,深入品味不难创造,这首《南湖早春》可谓“统统景语皆情语”,墨客的精神、情绪实贯注在笔下的景物中。
风回云断,雨住天晴,统统都是那么自然,合民气意,那风似也可吹去民气头的阴翳,让民气情亦如落日下的湖面,立时明朗起来。
湖上安详的色彩给人以温暖的觉得,山杏、水苹也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活气,值此早春时节,墨客当也感想熏染到春天的希望与温馨。
此诗作于墨客谪居江州时,在此之前不久,墨客刚经历过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大痛楚与挫折。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行刺,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要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现在冬去春回,创伤渐复,江南春色让他感到惊喜、欣慰。
可心头的阴云毕竟还未散尽,不能奋飞的白雁,学语未成的黄鹏,莫不带有他自身的影子,他在它们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情绪。
在阔别京城的谪居之地见到春归,墨客的情绪是繁芜的,既欣喜有所憧憬,又难以将原来心头积存的愁苦完备摆脱。
总不雅观全诗,墨客对江南春色是由衷喜好,掩饰笼罩不住的,他虽自叹“年年衰病减心情”,可随着春光转浓加深,心情想也会日益爽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