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到了冬至节,官员是要放假的,百姓也会换上新衣服,庆祝这一天的到来,其热闹程度,一点都不亚于现在的春节。
但是,大历二年(767年)的冬至节到来时,身在四川夔州的杜甫,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不仅是由于他流落不定的辛劳,而且也是由于经由安史之乱的唐朝,元气大伤,虽然大乱业已平息,但是动荡仍在,这对付爱国的杜甫来说,无疑是非常担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大雪后,他独自闲步,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冬至》诗。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尚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首联交代韶光以及目前的情状,“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冬至这天,本来是要普天同庆的,但是杜甫却没有庆祝的意思,反而充满了痛楚,由于他常年为客,居无定所,庆祝的心情不高。杜甫从759年开始入川避难,到现在已经由去八九年了,以是他说“年年”,这并不是夸年夜,而是他真切的遭遇和感想熏染。
接着杜甫说:“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尚自相亲”,依旧是在描述目前的情状,但是细节处更加动听,杜甫环顾四周,创造只有自己的边幅最为干瘪,由于身处天边(指夔州),这里的风尚是人们自相亲近,可是杜甫却充满着独在异域为异客的觉得,融不到他们中去,以是其孤独感是非常明显的。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一场大雪后,杜甫拄着藜杖来到江边,眺望着面前的崇山峻岭,溘然想起自己在长安时的环境来,由于在长安的时候,每当冬至,朝廷总会举行庆祝活动。墨客以大明宫中的紫宸殿来代指长安,心中便起了思念长安的觉得。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于是到了诗的结尾,杜甫发出了一声长叹,不胜感伤。虽然杜甫寓居蜀地,孤独无依,但是比起自己的处境来,他更关心的是唐王朝的命运,古人认为民气一寸见方,杜甫此时心为之折,缘故原由便是不知何处是三秦,三秦实在便是长安,杜甫是心忧朝廷啊,以是他更加惆怅了。
读罢这首诗,仿佛能让我们看到一位满面愁容的老人,在雪地里持杖独行,嗟叹着国家的命运,吟唱着家国的不幸。
总体来说,杜甫的这首诗,充满了悲哀和低沉的气息,这不仅是由于墨客个人遭遇的悲惨,更是由于杜甫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和关心,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激情亲切,是杜甫的诗作总是能够动听至深的主要缘故原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