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 695—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喷鼻香门第,从小失落母,由干娘抚养成人。父之本(字立庵),县禀生,家居授徒浩瀚,板桥幼随父学。16岁随邑人陆震学作词。约25岁,因娶妻有了子女,再加上父亲年迈,为谋生计遂设塾于真州之江村落(又称西村落),从事教馆生涯三四年。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职业画家。雍正十年(1752),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i 736),板桥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并特作《秋葵石笋图》以自贺。乾隆七年(1742)春,履新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2年县令。据史料记载,他在做范、潍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案无一积牍,无一冤民,从而得到老百姓的推戴。郑板桥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精良的现实主义的墨客。他的书法,标新创新,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故时人称他“三绝诗字画”,不为过誉。
郑板桥的绘画是有很高的艺术成绩,究其渊源,紧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紧张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师长西席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遂取其意”这便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他极力主见学画.“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学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剖析比拟,找出个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眼中之竹”是客不雅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不雅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一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正由于郑板桥有了精确的理论辅导,故在他生平创作的大量的精良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劲健的艺术风格.从而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革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分歧凡响之感。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盛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抵牾的,郑板桥把稳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闇练的技巧相结台,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差异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特殊引人瞩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每每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刁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郊板桥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画风取法石涛而又有创新。
郑板桥的画,构图奇险,不拘一格,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平淡天真,比如他画的兰花,有的生在峭壁绝壁之中,有的生在平坡荆棘之畔,活气发达,意趣横生。不仅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且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在封建专制的时期,这些以“劳人”为重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民主思想的火花。他又在《竹石图》中题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由萧萧飞舞的竹叶子而遐想到民间的疾苦,解释作者确有同情下层公民的思想感情。他把不为人知的荆棘和高雅的兰花画在一起,并在画中题记:“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其棘中之兰,其花更茂矣。”《荆棘丛兰图》其“民重”。君轻”的思想明显可见。他不满现实,愤世疾俗,他在《梅花图》中题记:“生平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苦处满烟霞。”他在一幅《墨竹图》自题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他从竹子的劲节坚韧,比喻和旧势力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的一幅“难得糊涂”之字题传播很广.不仅寓有很深的哲理,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官场阴郁的愤懑之情。
郑板桥除了绘画、书法外还对诗、词、歌、赋、小唱等均有精湛的研究,尤其他的诗文,有很高的艺术成绩,在清代诗坛上霸占主要地位。郑板桥的诗摆脱了清月朔些诗词专讲神韵格调的束缚,继续了《诗经》和唐代“杜诗”的现实主义的精良传统,具有民主性的思想内容和幽美的表现形式。郑板桥的代表诗作.如《悍吏》、《私刑恶》、《逃荒行》、《还家行》、《思归》等,都是积极关注社会的忧国忧民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