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漫游西湖,留下了活色生喷鼻香的诗词。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群芳过后西湖好,纷乱残红,飞絮濛濛”……

本日要给大家讲解的是白居易的一首七律,从开篇美到尾,令民气醉。

这首诗名为《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漫步西湖写下一首七律从开篇美到尾令人惊艳

西湖有两条和文人干系的堤坝,一个是“苏堤”,得名于苏轼,一个是“白堤”,和白居易有关。

众所周知,苏轼曾两度在杭州任职,和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白居易也曾在杭州为官,主持修建西湖堤防、疏通六井,也留下了不少随处颂扬的诗篇,这首《钱塘湖春行》便是个中的代表。

实在早在白居易之前,就有“白堤”,但是由于白居易的这首诗太出名,以是说到“白堤”,很多人都会想起白居易,这便是诗词的魅力了。

这首诗写的是西湖早春的美景,清新活泼,从开篇美到尾,令民气醉。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首联总写西湖的美景。

“孤山”是西湖的名山,在里湖和外湖之间,北宋的绅士林逋就曾在孤山结庐而居。

而“孤山寺”便是南北朝期间所建的承福寺,因在孤山上,故而得此名。

至于“贾亭”便是唐朝人贾全所筑,据闻在亭上可以瞭望西湖全景,可惜的是如今已不复存在。

白居易从孤山寺写到贾亭,足见他当时不是静止不雅观看西湖美景,而是边走边欣赏。

他纵目远眺,只见春水初涨,水面和堤岸齐平,白云低垂,和湖面泛起的波澜连成一片。

高下天光,一碧万顷,这是范例的江南春湖之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一联是描写早春的经典名句,生动活泼,将春天的勃勃活气写到了极致。

几只黄莺争着飞向旭日的树木,燕子穿花贴水,忙着衔泥筑巢。

莺啼燕舞,这是多么烂漫有趣的春光,统统景语皆情语,墨客的喜悦之来由此可见。

此处“新燕”这个意象最值得玩味,都说燕子是春天的青鸟使,白居易这里提到“新燕”,除了凸显春天的活气外,该当还有其余一层含义。

一年之计在于春,燕子飞来飞去是为了筑巢,这大概也是提醒人们开始劳作吧。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墨客又将目光转向了花草。

由于还是早春,白居易看到的不是姹紫嫣红,绿草茵茵的景象,而是东一团西一团的“乱”景,就连青草也不过是刚刚没过马蹄而已。

虽然只是“乱花”和“浅草”,但却透露出了独属于春天的气息。

这两联,一动一静,将早春之景写得惟妙惟肖,让我不禁想起了南北朝谢灵运的两句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将墨客那中乍见时令变革的惊喜之情写到了极致,令人也不禁对那残酷的春光心神往之。

“最爱湖东行不敷,绿杨阴里白沙堤”,尾联写的是墨客最爱的湖东。

那湖东到底为何会令墨客乐不思蜀呢?

只见那白堤之上,成排的绿杨迎风飘荡,浓阴下,游春的人马来来往往,好不热闹。

墨客在这妖冶的春光中,尽情徜徉在湖光山色中,这美如天国的景致怎能不令人如痴如醉呢?

全诗写得很是清新自然,从开篇美到尾,宛如一幅画卷,让人体会到了西湖早春的活气盎然,美得令民气醉。

后来这首诗入选教科书,成了学生必背的诗歌,而且在第五季诗词大会上还曾多次涌现,连康震老师也曾以这首诗作画,足见其有多经典了。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