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理解是语文教与学之主要内容,也是铸就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的34;根基"之一。个中既涉及"审美鉴赏",又关联"文化传承",是构建语文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新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和新高考的履行,对古诗词鉴赏的稽核也有了新变革。研析2017年以来上海卷古诗鉴赏试题,依稀可辨新变革的轨迹,或可对2019年秋考古诗鉴赏题备考有所借鉴。
一、解析高考真题(为突出要点,本文只就鉴赏题中的末题来说事)1. 2017春考杂诗 (明)丰坊
孤松挺穹壁①,下临万里波。
激湍啮其根,惊飚撼其柯。
纷纭穴赤蚁,袅袅缠青萝。
群攻未云已,买卖当如何。
严霜一夕坠,高标复嵯峨②。
君子固穷节,感慨成悲歌。
【注释】①穹壁:高高的崖壁。②嵯峨:高耸的样子。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若何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五古咏物诗,构造上可分两层。前五联叙事,尾联抒怀。叙事部分紧张写"孤松"身处险境,且遭"群攻"(激湍、惊飚、赤蚁、青萝、严霜),却依然"高标复嵯峨"。尾联直抒胸臆,赞颂其孤傲精神和刚毅品质。
咏物诗最显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己)。学生打仗过的同类诗词文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咏物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紧张是指对所咏之物(孤松)的实质特点或其所代之人(君子)精神品质的概括和态度等。就本诗而言,所喻之人即指诗中"君子",喻己则是作者自己。以是,答案有二:
【答案】示例一: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对君子身处困厄仍旧坚守气节、孤高傲世的赞颂,以及对奸佞小人的愤慨和唾弃。
示例二:作者以孤松自比,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唾弃和对遭受打击的愤慨,表现了自己孤高傲世的精神和坚守节操的意志。
2. 2017秋考广陵赠别 (唐)李白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别离,何须醉别颜。
【问题】本诗是若何抒写临别情绪的?请结合详细内容加以赏析。
【解析】这是首五律送别诗。前两联叙写送别情形:相送"数里"外,暗蕴别情依依;饯别"大道间",却含开阔畅达。第三联通过想象朋侪"看(见)"壮景,寄寓豪情。尾联直接抒怀,风调俊爽,昂扬洒脱。颇有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味道,也有几分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和墨客另一首《送朋侪》中"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以"马鸣"衬别绪离愁,有明显不同。一改伤感忧郁的赠别诗基调,惜别而不伤别,开阔疏朗,豁达乐不雅观,令人线人一新。明乎此,解答问题就轻而易举。
【答案】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抒怀,以壮阔的景致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怀,表达不须因离去而醉酒,也表示了洒脱的情怀。
3. 2018春考
少年行 (唐)王昌龄
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
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问题】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少年形象加以赏析。
【解析】 这首五古,虽有"送客"场面,但更具昂扬奋发的边塞诗风。全诗也分两层,前三联为一层,紧张以阐述笔调先容少年身份、送别场面、矫健身姿和出征缘故原由;尾联为一层,直抒胸臆,赞颂少年。前一层写少年气质形象,后一层颂少年精神境界。"燕山铭"是一著名典故,写汉朝大将窦宪于稽落山大破单于,"遂登燕然山,刻石以纪汉功"。此后,"勒石燕然"便成了后众人"平边患、建功业"的代名词。如范仲淹的壮词《渔家傲》就有"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名句。而"谁顾燕山铭",却突出了少年"重国难","轻功名"的高风亮节。题目"对塑造的少年形象加以赏析",实在便是剖析全诗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少年的。
【答案】 全诗塑造了一人奔赴国难、不计功名的热血少年的形象。第一句以"西陵"和"侠"点明少年的身份和侠义情怀;第二句写送别场面,陪衬少年此行的豪壮;"青槐"两句,色彩光鲜,一静一动,利用衬托和比喻,刻画少年的勃勃英姿;五六两句交代出征的缘故原由是敌寇入侵,七八两句直接赞颂少年的气节。
4. 2018年秋考从军行 (唐)崔国辅
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
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
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问题】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
【解析】这首五古,通篇叙事,紧张写了援军夜行所见所闻。首联总起全诗,点出军队夜行的环境、缘故原由。接下来的三联实写了行军途中的见和闻。个中尾联通过实写"传闻",虚写前方的激战和军心的繁芜。以"看得见""听得到"(急行环境)渲染"看不见""听不到"(交手厮杀),以虚匆匆实,极具传染力。扣"传闻"赏析,除对字面意思阐释清楚外,关键写出"看不见""听不到"的内涵。
【答案】"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写行军途中得到,说贼兵人多势众,已与我军前锋征战。"传闻"二字,点出的来源。以听闻的办法侧面虚写,让人感想熏染到行军者听到时紧张、担忧、关怀的繁芜情绪,很有传染力。
二、探寻命题轨迹1.2017年上海卷古诗鉴赏试题选材及命题对照表
【解释】1.七项类别的前五项针对试题选诗特点,后两项针对命题特点。即前者针对"考什么",后者针对"怎么考"。2.表格中所列的各项详细特点,仅指所选诗对应类别的紧张特点。3.下文表格解释同此。
从2017年的春、秋考对照表中不丢脸出,春考和秋考从选材来看,关联明显,相互承接;从命题来看,春考题干只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若何的思想感情?",别无哀求,考生多说无益,"直接表达"即可;秋考却不然,增加"结合作品",这就必须结合详细内容来赏析。
一言以蔽之,2017春、秋考题,关联明显,但秋考难度加大。
须要特殊强调的是,学生对个中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怀"和"思想感情"、"临别情绪"两组观点含混不清,有必要做一分辨。
先说"感情"和"情绪",两词虽只是语序调换,但意思有别。都有"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之义,差异在于:感情是种强烈的生理活动,相对稳定持久;情绪则是喜、怒、哀、乐、愁等感情,颠簸而短暂。感情每每和人的思想、崇奉等关联,轻易不会改变,如爱国等;喜、怒、哀、乐、愁等感情则每每会事过情迁。
再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怀"。二者之以是稠浊,是由于都有"借外物表达内心"之义。但"托物言志"重在"言志","借景抒怀"重在"抒怀"。同时,"景"与"物"有差异,"志"和"情"也不同。借景抒怀之"景",紧张指自然风景,而非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之"物",常具象征意味,突出的是该物之"特性"。墨客借"物性"明"心志",是为"言志"。借景抒怀(也叫寓情于景),是墨客借助对客不雅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墨客蕴藉的感想熏染(情绪),表现出的只是一种感情。托物言志,言的志是"感情"等;借景抒怀抒的情则是"情绪"。托物言志的"志"紧张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欲望、哀求等,借景抒怀的"情"专指喜好、讨厌、赞颂、快乐、悲哀、惊骇等感情。
明乎此,回过分来再品析17年春考、秋考的问题与答案,就会更有所得。
2. 2018年上海卷古诗鉴赏试题选材及命题对照表从这一对照表中明显看出,2018年的春秋考选诗关联度比去年更高。春考"结合作品"赏析"塑造形象",相对宽泛;而秋考"扣字(传闻)剖析"重点语句,限定性高自由度低。以是秋考赏析难度更大。
须要指出的是,从赏析角度看,春考的赏析"形象塑造"和秋考赏析"语句内涵"看似赏析方向改变,实则二者依然干系。由于剖析语句,指向的还是人----行军者的生理活动。如果说春考赏析"形象"表示的是"一个士兵"的飒爽英姿,那么,秋考赏析"语句"则是在展现"一群士兵"的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从年度(2017—2018)视角看,上海卷古诗鉴赏试题从选题到命制有以下特点:选诗格式稳定(均为五言,古体为主),题材有变(先后有咏物、送别和边塞);表达办法侧重阐述;稽核角度,都环绕人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且以结合内容,详细赏析为主。
概言之:春秋有关联,年度有延续,难度在提升。
为什么两年四考都环绕"人"做文章呢?我以为,这正好解释,命题者正向新课标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核心内涵靠拢。从而对语文教与学起引领、导向浸染。
三、聚焦19春考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 (唐)包何
郎官休浣①怜迟日,野老欢娱为熟年。
几处折花惊蝶梦,数家留叶待蚕眠。
藤垂宛地萦珠履,泉迸侵阶浸绿钱②。
直到闭关朝谒去,莺声不散柳含烟。
【注释】①亦作"休浣"。指官吏照例休假。②绿钱:青苔
【问题】本诗表达了作者若何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详细内容加以赏析。
【解析】这是一首以歌咏田舍生活、亲近自然美景为紧张内容的山水田园诗。
墨客通过幽美闲适的措辞展现了传统士人的日常风雅。一三句写郎官感想熏染,二四句写田舍(野老)生活。前者通过"怜迟日"写郎官对春光的热爱,通过"折花""惊"起"恋花蝶",细腻真切地表现了对春日美景的迷恋,凸显出士大夫休沐时之闲情文雅;后者写野老丰年欢娱和蚕事操劳,以农夫对生活的欢欣希冀映衬强化官员心情的惬意美好。前四句从墨客的视角写来,显得的真切、自然,如临其境。
后四句以物切入,通过"藤萦珠履"、"泉浸绿钱"和"莺声不散""杨柳含烟",极写东郊自然景物对墨客的眷恋。对面着笔,借物映己,倍增眷恋。尾句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言中。
既然春秋考间在试题选材、命制上有关联有延续,那么,刚刚过去的19年春考诗歌鉴赏题对秋考同类复习备考之浸染不言而喻。遗憾的是,由于干系部门所谓试题保密规定,我们无从获知春考鉴赏题之"全貌"(高考对传授教化的导向浸染和有关对试题的保密规定,是个悖论),本人曾让多名考生和监考老师回顾,还是未能得到确切"真题"。末了在《专家点评2019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的宣布中,由只言片语,得知考了一首什么诗,至于考了个什么问题,仍未知(故上面的问题为本人所拟)。好在对一首诗而言,我们只要能通篇理解,整体把握,不管它考什么,就都能一不变应万变了。
从今年春考所选这首诗可看出,较之前两年,考题难度又上一台阶:文体变得更繁芜:五古(五律)变成了七律;思想内涵也丰富了许多:涉及田舍生活、自然美景和官员心态等。这彷佛预示今年秋考卷的赏析题也会如此这般?从前面研析来看,不是没有可能。
语文新思维原创(首发于《上海高招周刊》2019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