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放下儿女情长,离开富饶家乡,行走在戈壁沙漠中,伫立于高山雪原间,护卫着身后的万家灯火。
数千年来,边塞寄托了无数英雄豪杰的侠肝义胆,他们有人亲历疆场,感想熏染金戈天马下的刀光剑影;有人未见疆场,却依旧拥有投身边陲的报国年夜志。
“八一”建军节在即,让我们一同重温疆场诗词,感想熏染将士悲欢,致敬时期英雄!
01
《十五从军行》
两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那年他出征时刚满十五岁,正是斗志昂扬肚量胸襟大志的年纪,或许想着用不了几年便可光彩加身归田卸甲,然而等他再度回来,却是白发苍苍耄耋之龄。
如今满面风尘重归故土,却万般陌生不知方向。六十多年间,物是人非,黄土苍凉,昔日同他亲近的早已化作坟冢,死活相隔。
漫长的戍边之旅,全靠归家思亲的信念才得以支撑,然而岁月无情,饱经沧桑。
一首诗,道尽了战役之苦,诉尽了将士酸楚。正因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永久奋战在第一线,方有了如今的太平盛世。只愿天下再无战役,大家安康。
02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疆场之中,乌云密闭将连绵雪山掩蔽,边塞古城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卫边陲的战士们早已身经百战,即便漫天风沙、金甲磨穿,也依旧誓去世守卫,永不退却。
这首诗历来为人称道,在抒写戍边战士坚韧意志的同时,也不回避战役的艰巨,个中所流露出的爱国热血愈发触动人心。
当我们沉浸在家国安康的幸福中时,切莫忘却防守边防、昼夜操练的英雄儿女们。他们胸中有大义,心中有家国,经受风霜侵袭,饱尝离去之苦,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戴德铭记。
03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神。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公元1040年,边关战事急急,此时已过五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亲临前哨,指挥作战,终极击退敌军威名远扬。而镇守边关期间,范仲淹有感于军旅生涯,写下这首情真意切的边塞词。
身处边关,所见之景并非如江南水乡般温顺惬意,而是长河落日、北雁南飞、鼓角连鸣、孤城独立,统统都是苍茫而萧瑟的。
每逢秋风呼啸,思绪总是纷繁繁芜,忧虑于战事未平,顾虑着家乡亲朋。寒霜满地,染白了将士鬓边,羌笛吹袭,浸透了征夫衣衫。
当家国危难时,总有人无惧死活,挺身而出。他们虽为凡人之躯,却肩负重任,不言苦痛,耸立在边防战线,守卫着寸寸山河。为此,我们心怀崇敬与戴德,诚挚祈愿着每一位军人都能安然无忧。
从古至今,无数军人们以血肉之躯铸成抵御灾害的樊篱,他们心中装着家国与空想、和平与安定,崇奉与坚韧。
他们是中华的脊梁,是国人的骄傲,是值得所有赞颂与歌咏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