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写给周末留校的孩子

遥望家山三百里
高仁斌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重庆是一座大城市。
那时,我的幺外公还在,他是重钢的老工人,按月往家里兑钱,一年回家一两次。
我的所有关于重庆的信息,都来自于幺外公,以是一度期间,我认为重钢便是重庆,或者说如果没有重钢,重庆都是不成立的。
如今想来,的确有些可笑。
前几年,因侄女在重庆读书,去重庆的韶光逐渐多了,原来陌生的山城,也生发出熟习感来。
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尚在上小学的儿子居然表示,他要像姐姐一样到重庆读书。
小孩子的话,谁信呢,我们都认为,他不过是喜好上了重庆的麻辣火锅。
然而,到了孩子六年级的时候,他竟然还没有放下这事,说读初中一定要到重庆去。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家人谈论了多次,也辩论过多次,但末了还是顺了孩子的意。
得出的情由堂而皇之,给孩子创造一个好一点的学习环境。
实在,是我们这一代人,在教诲孩子的问题上,已经越来越没有了主见。
或者说,关于教诲的话题,每个人都有发言权,而每个人都绝不例外地深陷个中。
漫长的跋涉就这样开始了。
儿子平时住校,周末回家,我们到了周末就往重庆跑,来回一趟300公里的路程。
作为家长,我们所能够做的,除了买菜煮饭,还想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
实在,对付孩子的学习,我们已经参与不了多少。
说是辅导学习,那是我们还没放下成年人的架子。
儿子见告我说,他们的英语分班传授教化,学的英式英语。
我一头雾水。
话题转到语文上来,我以为这该当对了我的路,结果儿子说老师哀求自学课外读物,连说了几个篇目,除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他的居然都没读过。
开学已经有一段韶光了,儿子的学习并不算好,但对学习还算有信心。
这一点,已经让我很是欣慰。
我最担心的,是他不能适应阔别家乡的学习环境。
尴尬的局势总是不期而至。
国庆后的一个周末,只有星期日一天的放假韶光,我们只有头天去,第二天返回,不巧的是,那段韶光恰好忙着,即便去重庆,也只有周六的晚上,如果让一个12岁的孩子独清闲家,实在不放心。
正在犹豫不定,老师在班级群里发了关照,说是由于周末只有一天假,有须要的学生可以申请留校管理。
和儿子沟通后,他居然乐意留在学校,说是他们寝室里也有同学留校。
放下电话,我有一种莫名的如释重负的觉得。
在我的影象里,留校这个词,是属于成人间界的。
那时的高校和中专毕业,只有为数极少的精良学生才能留校,那是留校事情。
我们曾经就读的富顺师范,我知道的只有两个是留校的,一个是善于美术的李长青,一个是书法出众的缪建飞,他们都是术业有专攻的佼佼者。
如今,刚上初中的孩子也开始留校了,所不同的是,他们只是在学校过集体生活。
那个周末,儿子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叫《巴山蜀水一“书虫”》,大致写自己如何如何喜好读书。
我知道这里面肯定有很多吹牛的身分,不过作为一个异地求学的孩子,在周末写下这样的标题,多少都有种思乡的意味。
我鼓励他说,这题目不错,受了七言古诗的启示。
离家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变革很大。
老师时时在群里晒晒孩子们的生活习气,各种花式操作,令人啼笑皆非,但变革也是显而易见的,整顿行李,独立乘车,都逐渐成了自觉。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孩子比我们的少年时期更能接管远行,也更能接管新的环境。
新冠疫情,是这两年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10月24日,川南富顺创造一例输入型病例,由此波及到县城几个小区作为管控区域,非必要不外出,还有大量的防控事情须要开展,周末的重庆之行自然要取消。
到了11月2日,成都、重庆的部分区域也涌现新冠病例,学校也发出关照,涉及疫情地区的学生原则上都留校管理。
这一次,还没来得及打电话搜聚儿子的见地,他自己倒主动打电话回来说,要做好疫情防控,他已经给老师申请了留校,叫我们不要去重庆。
末了还补充了一句,要记得给他卡上充值。
这一个周末,我们都在为降服疫情各自杀力。
从儿子的语气里,我听得出,留校是不得已的选择,他和他的同学们一样,都还是10多岁的孩子,谁不想家呢。
作为父亲,我很负责的见告他说,如果这个周末要写作文,我给你出个题目,标题就叫《遥望家山三百里》。
2021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