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墨客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
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墨客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感情。
全诗意境凄凉,朴拙动听,堪称唐人七律中的佳构。

【原文】

长沙过贾谊宅⑴

三年谪宦此栖迟⑵,万古惟留楚客悲⑶。

刘长卿唐诗过贾谊宅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秋草独寻人去后⑷,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⑸,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⑹,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

⑴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
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⑵谪宦:贬官。
栖迟:淹留。
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⑶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
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
一作“楚国”。

⑷独:一作“渐”。

⑸汉文:指汉文帝。

⑹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口语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纭,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创作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
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墨客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墨客独身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烦闷而去世。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赏析】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佳构的七律。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高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烦闷沉重的凄凉之感。
“此”字,点出了“贾谊宅”。
“栖迟”,这种生活本便是惊悸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落意,是恰切的。
“楚客”,标举贾谊的身份。
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惨恻忧愤的基调,不仅相符贾谊的生平,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颔联是环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
“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冷落冷落的景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墨客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寒林日斜,不仅是面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模糊联系到自己。
出句要把稳一个“有道”,一个“犹”字。
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便是一定的了。
这便是所谓“言外之意”。

墨客将暗讽的笔触弯曲地指向当今皇上,手腕是相称高妙的。
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
这也是颇得蕴藉之妙的。
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
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
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谛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
墨客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烦闷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尾联出句刻画了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
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
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纭飘落,在枯草上乱舞。
这幅荒村落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范例环境。
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场合排场,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料,加重了诗篇的时期气息和感情色彩。
“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
“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来不应该流放到天涯。
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
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墨客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墨客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墨客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生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致充满悲惨寥落之情。
满腹牢骚,对历来有秀士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墨客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蕴藉蕴藉的,墨客长于把自己的出生境遇、悲愁感兴,奥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弯曲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觉的觉得。

【作者先容】

刘长卿(约公元709—789年),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天宝进士。
青少年读书于嵩阳,天宝中进士及第。
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尉,因事贬潘州南巴尉。
上元东游吴越。
代宗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贪赃,贬为睦州司马。
德宗朝任随州刺史,叛军李希烈攻随州,弃城出走,复游吴越,终于贞元六年之前。
因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其诗气韵流畅,意境幽深,婉而多讽,以五言善于,称“五言长城”。
有《刘随州诗集》。
词存《谪仙怨》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