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的这两个方面。
千百年来,它曾经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全球无匹的英雄形象。
在我国古代,\公众气\"大众即源于人的先天赋赋,又能赖于后天的培养;人的风致、能力、风姿等等均取决于\公众气\"大众。
所谓\公众气盖世\"大众,是说他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晦气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赏析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如何!

附:

《和项王歌》

虞姬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佳构赏析:

“力拔山兮气盖世”: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全球无匹的英雄形象。
“气盖世”“力拔山”,通过虚实结合的手腕,把项羽气吞山河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
且“力拔山兮气盖世”,有叱咤风云,势吞万里之气候。
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轶群,气盖一世。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力能扛鼎,才华过人”。
在他的履历中,不乏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
此刻,面对八面受敌的惨败结局,面对爱妃虞姬,项羽感慨万千。
“力拔山兮气盖世”,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回顾,也有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对“时不再来”的无限懊悔。

“时不利兮骓不逝”:彷佛统统尽是天意:机遇于我不利,战事于我不顺,千里马也跑不起来了。
至此,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让人倍感苍凉。

“骓不逝兮可奈何”:抒发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
项羽并非纯挚军事意义上的失落败者,他的失落败,更多的是政治打算上的失落败。
面对强劲而巧诈的对手,他坦率、天真、不用心计。
去世到临头,他总该明白了吧。
此时,他多么企盼有一次卷土重来,再显英雄技艺,再现“破釜沉舟”壮举的转机啊!
可是,项羽明白,这种机会不会再有了,他注定败在了自己完备可以降服的对手之下。
“可奈何”,正是这种悲剧生理与失落望心态的流露。

“虞兮虞兮奈如何”:作为一位众望所归、气吞山河的义军领袖,其强弩之末竟然不仅于战无计,而且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这是何等震荡民气的悲哀!
当年,他从江东率八千子弟兵,势如破竹,威震天下;如今,兵败如山倒,到末了只剩二十八骑相随。
面对失落败又“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当然只剩去世路一条,面对虞姬也只能是“奈如何”了。

干系评价

《垓下歌》诗歌篇名,项羽作,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题名为《力拔山操》,《文选补遗》题为《垓下帐中歌》,冯惟讷《古诗记》题为《垓下歌》。
《史记》载西楚霸王项羽被汉军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兵少粮尽,夜饮帐中,自知败局已定,乃年夜方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羽有美人名虞,骏马名骓)唱出了气盖一世的英雄之士走投无路的悲慨,“年夜方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
”(宋朱熹语)。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属江苏)人。
楚将之后,随叔父项梁叛逆,与刘邦争天下,自封为西楚霸王。
后在垓下被围,突围至乌江自刎身亡。
秦末著名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
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
大泽乡叛逆不久,项羽在会稽郡斩杀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
巨鹿之战后,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海内。
是时,仗分天下,册封十八路诸侯。
司马迁评价道:“大政皆由羽出,号称西楚霸王,权同天子。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他的涌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编辑整理:清风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