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山书法原文

春山夜月 唐代: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抚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喷鼻香满衣。

王树山书法 掬水月在手 弄花喷鼻香满衣唐于良史春山夜月诗赏录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这首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时的乐趣,墨客描述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抒发了一种赏心悦目、纵情山水的愉悦心情。
开篇两句交代了诗情起因,起句“多胜事”是“抚玩忘归”之因。
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抚玩忘归”的详细描述。
此诗风格清新淡雅,描摹物态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光鲜,妙趣横生,随处颂扬。

在群星残酷的诗海里,于良史的名字并不刺目耀眼,乃至有人不知他生活的朝代,或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
但是,这并不能解释他的诗不好。
要怪就怪唐诗太厉害了,随便拿一都城是经典,随便拿一首,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五言律诗《春山夜月》是于良史的代表作。
之以是随处颂扬,流传千古,是与诗中具有警策动人的诗句分不开的。
“春山多胜事,抚玩夜忘归。
”意思是: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景物,我去嬉戏欣赏,景致太迷人了,天都黑了,竟然忘了回去。
开头这两句,提要挈领,统率全篇。

下面六句是详细展开对“胜事”与“抚玩忘归”的描述。
在一、二句之间,又有因与果的关系“多胜事”是“抚玩忘归”的缘故原由。
以是,首句中的“胜事”又是这首诗天生的源头。
从全诗看,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引人入胜,那么,下面“抚玩忘归”的笔墨,势将形同无梁之屋。
这时,墨客举重若劲,绝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喷鼻香满衣”,真是神来之笔。
不能设想还有比这更为恰当的描写:首先,从构造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第一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润。
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抚玩忘归的五、六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

其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
既现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喷鼻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现出墨客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
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喷鼻香衣喷鼻香浑为一体。
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高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光鲜,妙趣横生。
第四,炼字精当。
“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十分真切,非常精当。

墨客完备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唯兴所适,不计路程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面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便是墨客在写出“胜事”的根本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
“欲去”的“去”字,在诗中虽与“来”字对举,却并不是“来”字的反义词,而是“离开”的意思。
这两句写抚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正当墨客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
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
这两句,以声音牵引画面,由近渐远,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旧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精准的笔,轮廓分明的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遥相呼应。

由此可见三、四的“掬水月在手,弄花喷鼻香满衣”是全诗诗魂所在。
这两句在篇中,确如石中之宝玉,水中之珍珠,把四围都照亮了。
《石林燕语》记载,宋太祖曾在宴席上让李煜念自己最得意的诗,李煜举出《咏扇》中的两句:“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
”说当宾主相见、拱手为礼的时候,拿着团扇就象圆月在手;轻轻摇动就觉爽风满怀。
李煜的诗,是故意的仿效,还是无意的偶合,没有人考辨;如果与《春山夜月》中的三、四句比较起来,李煜的诗句只工于形似,神韵远远不及。
就凭这一联,《春山夜月》就可不朽了。

于良史 唐代墨客 ,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德宗贞元年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从事。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前后在世.其五言诗词语句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致。
诗甚为清雅,多写景,构思奥妙,形象逼真,同时寄寓思乡和隐逸之情。
诗风与"大历十才子"附近。

王树山书法 内容源自网络 请书友鉴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