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会意字,繁体字写作關,读作guān。
甲骨笔墨形是双手持顶门杠的样子,会意用顶门杠把门关闭。
异体字有関,闗,閞。
简体字写作关。

关字的演化(国学大师网)

顶门杠(网络图片)

顶门杠(网络图片)

汉字探源关及关姓

给顶门杠增加阻力的石臼(网络图片)

  一、字形演化

  1.甲骨文。
關字是双手持一根顶门杠的样子,并无門字。
此字形被后人写作灷[zhuàn],这是缺点的。
上部并不是火,是顶门杠发生了变形。
灷,甲骨文有两种字形:(1)一个人双手持火把;(2)双手持火把。

  2.金文。
(1)商周期间,“戉[yuè]关鸟爵”金笔墨形上中下构造,上为一撇一捺(或为顶门杠所顶的部位),中为十字顶门杠主体,下为双手;西周中期“臣谏簋”字形及西周晚期“毛公鼎”字形与甲骨文相同。
(2)春秋期间,卫国“利之元子缶[fǒu]”金文是两根顶门杠的样子,省略了双手。
(3)战国期间,金笔墨形有三:一是承接“戉关鸟爵”字形;二是增加門字,如楚国“鄂君启节”字形是門里加“串”字,“串”字的两个口是托住顶门杠的石臼(方石,中有斜槽,埋于门内与地面齐平);三是齐国“陈纯釜”、“子禾子釜”字形,都是两扇门各有一个顶门杠。

  3.竹简。
战国期间,竹简字形涌现分解。
(1)楚简有三种字形,A.延续甲骨笔墨形;B.似两根弯的顶门杠(见“上博逸诗”);C.包山楚简字形与“鄂君启节”金笔墨形相同。
(2)秦国竹简字形,門字里面的两个顶门杠繁芜化,变成了絲。

  4.小篆字形承接秦简。
隶变后,楷书写作闗,關,异体字関。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布《汉字简化方案》时,取關字的异体字関去掉門所剩下的部分作为规范字。

关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化

  特別解释,顶门杠后来演化为门闩,民间又称门插关,但关的字形并没有随着改变,而闩是后起字,既表示关门,又表示关门的横木。
《说文解字》认为,“关,以木横持门户也。
”说的便是门闩。

  二、引申义

  1.门闩,也称门拴,或称门插关。
1.《史记·魏公子列传》:(侯)嬴乃夷门抱关者也(我侯嬴只是个城东门抱门插关的人)。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门虽设而常关(虽然有门,但常常是关闭的)。

  2.关系,牵连。
门闩插上后,两扇门就连成一体。
如,干系,不关你事。

  3.企业倒闭或政府机关停息运转。
(1)由于经济形势不好,多家企业都关门了。
(2)由于美国国会参议院未能通过临时拨款法案,联邦政府于1月20日零时被迫“关门”。

  4.断开电源,使机器停滞事情。
如,开关,关电灯,关电视,关电脑。

  5.放在里不使出来。
把犯人或鸟兽关进小的空间。
关进鸟笼子,关押犯人,把逃兵关禁闭。

  6.古代设在险要地方或国界的守卫处所。
(1)《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八节》: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
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古代设置关卡,是准备抵抗残暴的;如今的关卡,却是用来实行暴政的)。
(2)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如,函谷关,嘉峪关,山海关,娄山关,玉门关。

  7.事物、事宜或社会组织起迁移转变关联的部分。
如,机关,关键,关卡,关键,攻关。

  8.主要的韶光节点。
如,年终,难关,关头。

  9.货色进出口收税的地方。
如,海关,报关,关税。

  10.人体骨与骨之间的间接连接。
人体枢纽关头总数有78个,个中最主要的有,肩枢纽关头、肘枢纽关头、腕枢纽关头、髋枢纽关头、膝枢纽关头、踝枢纽关头、颈椎和腰椎。

  11.墓门。
远古贵族有厚葬之风,为防止盗墓,就要把墓门关好,引申为墓门。
《周礼·春官·巾车》:及墓,嘑[hū]启关,陈车(到达墓前,呼令打开墓道的门,陈设祥车)。

  三、关的衍生字

  关的衍生字,有的与关有关,有的与关无关。
与关有关的字,都与关字的本义或者引申义干系。

  1.送,甲骨笔墨形是双手持顶门杠沿街(彳亍[chì chù])而行,本义把顶门杠拿到各个城门。
战国期间字形发生变革,将亍讹变为止,形成辵[chuò]。
双手持顶门杠演化为上中下构造,上为小,中为一,下为廾。
篆文连续演化,把小和一讹变为火。
西汉期间的字形仍承接战国期间竹简。
至王莽期间,首次涌现与当代字形靠近的“送”。
东晋王羲之的楷书写作“送”。
异体字有䢠。
由送顶门杠引申把东西或人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
《诗经·国风·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

  2.郑,繁体字写作鄭,本义祭奠之地。
鄭字的草体楷化之后写作郑,与关字没有关系。

  3.联,繁体字写作聯。
异体字聨、聫、聮、䏈。
古钵字形为一只耳朵在中间,本义为耳两侧有细发辫下垂,被称为联垂。
聯字与關字,只有楷书字形有相同的组成部分,但甲骨文、金文等字形都没有联系。

  4.眹,zhèn,本义瞳仁。
人在看物体时,眼睛会在眼眶中迁徙改变,瞳仁对焦于物体。
或许远古人以为,眼睛在跟踪物体时,眼球会在眼眶中迁徙改变,瞳仁会随着光芒的强弱而缩小或放大,就把双眼瞳仁的变革与两扇门的闭合和打开相类比,于是就把瞳仁用眹这个字描述下来,即把瞳仁称作眹。

  5.関,關的异体字。

  6.咲,xiào,古同笑。

  7.栚,zhèn,异体字㮳,㯢。
山矾树,因常用来做架蚕箔的横木而叫做栚。

  8.浂,yì,本作泆,或指顶门杠被水冲走丢失。

  9.朕,zhèn,本义为双手摇橹划船。
详见下文“关与灷、朕辨析”。

  四、关与灷、朕辨析

  关字是有甲骨文的,字形为双手持木棍的样子,会意用顶门杠使两个门扇闭合,以阻挡野兽或仇敌入侵。

  《汉字源流字典》认为,简体字关是由灷[zhuàn]而来。
实际上,灷的甲骨笔墨形是双手持火把的样子。
灷字并不是关的甲骨笔墨形,与关字无关。

灷字甲骨文

  朕的甲骨笔墨形为旁边构造,左为舟,右为双手摇橹(木棍),本义划船。
自己的船自己划,就像自己的车自己开,久而久之摇橹划船引申为第一人称代词。
由于双手摇橹与双手持顶门杠在字形上有相同的形状,字形逐步演化为朕。
朕字被秦始皇作为天子的自称,或许是由于,只有天子才是掌控天下的人,是舵手。

摇橹划船(网络图片)

朕字的演化

  朕的衍生字都与摇橹划船有关,将另文解读。

  从甲骨笔墨形看,关字是双手持顶门杠,朕字的关是双手摇橹。
虽然甲骨笔墨形相似,但不能说二者是同一种物品。

  五、关姓的来源

  远古期间,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一带称为关邑。
栾邑在西汉时改称关县,该当与关邑有关。
或许,这里的人最先发明了顶门杠来关闭门户,乃至建立过方国,称为关。
据记载,春秋期间,晋国中军元帅、正卿栾书被封于关邑,改关邑为栾邑。
此说有待商榷,由于一样平常来说,西周至战国期间,一个贵族被封于某地,他就以该地的名称为氏,而不因此他的氏来改变地名。
栾的名称来自这里盛产的栾树,或许远古人用栾树做顶门杠。

  据文献记载,关姓来源有:

  1.源于董姓。
帝舜期间,养龙高手董父为帝舜养龙,获封豢龙氏。
据称,龙便是鳄鱼。
鳄鱼凶猛伤人,要养龙就要把其栖息地围闭起来,特殊是把门关好。
另有一说,豢和关二字同音通用,后来把豢龙氏写作关龙氏。
董父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的,称豢龙氏、关龙氏,后简化为关氏、龙氏。
还有一说,豢龙氏还称关龙逄[páng],因此其后代也有逄氏。
(实际上,豢字甲骨文是两只手和一头有身的母野猪,会意养猪。
关于豢字将另文详解。

  2.源于姬姓。
(1)春秋期间,周王室大夫尹喜在函谷关任关令,世称“关尹喜、关尹令”。
相传,当年老子出关时,关尹喜激情亲切接待。
其后裔子孙及族人中,以先祖的官职为氏的,称关尹氏、关阳氏,后简化为单姓关氏、尹氏。
(2)春秋期间,晋国大夫嬖[bì]五,受封在都城东关,史称东关嬖五。
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为氏的,称东关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关氏、东氏。

  3.源于官职。
(1)商周期间,设官吏关人,专职管理贵族墓地,多由墓主家族人充任,防止盗墓。
在关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为氏的,称关人氏,后简化为单姓关氏。
(2)西周和春秋期间,设官吏关津,专职掌管市场货色的进出关卡,从属于地官府司统领,其职类如今天的海关署官员。
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的,称关津氏,后简化为单姓关氏、津氏。
(3)西周期间,设官吏关孔,是专为军队打制兵器的工匠。
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为氏的,称关孔氏,后简化为单姓关氏、孔氏。
(4)春秋期间,越国设官吏关弓,统领弓箭部队。
在关弓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为氏的,称关弓氏,后简化关氏、弓氏。

  4.源于少数民族。
今土家族、壮族、回族、锡伯族、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关氏族人分布。

  如今关姓人口约150多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134位。

  诗曰:

  关指给门顶上杠,

  双手持杠把门挡。

  事不关己高挂起,

  闭关锁国难富强。

  参考文献:

  1.《辞源》,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当代汉字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三版。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

  6.《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中原出版社,2003年版。

  7.《说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孙永清编著,中国书店,2011年版。

  8.《字源》,李学勤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9.《甲骨笔墨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

  10.《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11.《实用甲骨笔墨典》,陈年福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12.《国学大师》(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