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是古诗名篇。
几百年来,人们从小孩子起,就被哀求背诵她。
缘故原由是这首诗完美传达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人格。
而要追溯这种文化精神的源头,我们必须要回溯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竹石精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 以孔子为例告诉你

在《论语》前辈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孔子批评了率尔而对曰的子路,对“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冉有、“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公西华,内心里表示肯定,但没有当面揭橥见地,唯独旗帜光鲜地表扬了曾皙“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

孔子之以是在多位弟子对空想的言说中独独夸奖曾皙,是由于曾皙用诗一样的话语精准描述了孔子的政治空想。
孔子的政治空想便是《礼记·礼运》的“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空想非常之高。
他的空想不但超越了当时的政治统治者,同时也超过了同时期最精良的知识分子。

正是有这样高远的政治空想的支撑,孔子才会在3岁丧父、17岁丧母、“吾少也贱”、极度困难的情形下,“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努力自学成才。
在30岁收徒授课,在51岁任中都宰(事情了仅仅3个月,就能让当地百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而后接留任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代冢宰。
在54岁,承受巨大压力“堕三都”,失落败后,孔子又以55岁的高龄“知其不可而为之”地漫游列国,企图说服当政者实施德政。

在经历“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畏于匡”、到处投止、不断被隐士讽刺挖苦、颠沛流离等重重困难,仍旧没有一个国君重用他后,68时返回鲁国。
但孔子仍旧没有闲着,“吾自 卫 反 鲁 ,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篇),企图从最基本的文化整理开始,匡复社会于正道;孔子对鲁国确当政者谆谆教诲:“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年事已高,对自己的远大空想仍念念不忘,“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就这样,一贯到73岁去世。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去世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篇),可以看出,孔子的生平就在“天下大同”政治空想的感召下,孜孜以求、勤奋拼搏的生平,孔子的生平是对曾子这句名言的生动诠释。

正是孔子这种“心怀天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读书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的“竹石”精神。
正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接续不断的传承、践行,“竹石”精神终极凝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竹石”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生动标志。

本文由读点文史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