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我们挑选了一些描写汉服的古诗词,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古人笔下的衣着衣饰究竟是什么样,理解汉服与当代衣饰在形式特点上有哪些不同。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衣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通过自然蜕变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情,明显差异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表示。
总的说来,汉服的格局基本分为三种类型,即“上衣下裳(cháng)”制(上衣和下裳分开)、“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
这里的“制”则指的是汉服的形制,即形状,格局。
上衣下裳
云想衣裳花想容,东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
在浩瀚描写杨贵妃边幅之美的诗篇中,诗仙李白的这一句“云想衣裳(cháng)花想容”可谓是惊动古今。
以云霞比喻衣服,以花比喻边幅,利用反复作比的手腕塑造了杨贵妃超凡脱俗的美人形象,读后画面感十足,令人叹服。
诗句中“衣裳(cháng)”二字不仅具备当代汉语衣服的含义,同时,它也是汉服最经典的一种格局——上衣下裳。
在《毛传》中,上曰衣,下曰裳。古代的人们上身穿的称为“衣”,下身穿的便是一种形状类似裙子一样的“裳”。(“裳”字也写作“常”。《说文》中:“常,下帬也。”这里“帬”字是裙的古体字。)
实在咱们当代衣饰也有这种格局,衣裳的含义也扩大化,泛指各种衣服。
“深衣”制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节选)
在《毛传》中,“青衿”释义为学子之服。“衿”指衣领,“青青子衿”意为穿着青色交领深衣的学子。
整句诗歌意在思念有情人(或朋侪),后来在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则被引申为渴望得到有才能的人,自此,“青衿”也成为了古代读书人、贤才文士的代称。
“青衿”实在是古代“深衣”制的一种,作为各朝代国子生的常服,即它的穿着人群紧张集中于青少年,类似于咱们现在的校服。
“深衣”也称为“袍服”,它是汉服上衣与下裳连在一起的一种格局,因穿着特点能将身体裹住深藏不露,且形状雍容典雅,“被体深邃”,故而得名。
深衣也是中原民族传承韶光最久的传统衣饰之一。
“襦裙”制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汉乐府《陌上桑》(节选)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叙事诗,讲述了一位年轻俏丽的女子,名叫秦罗敷,她在采桑路上遇见一位太守,太守被罗敷的美色打动,想趁机借自己的权势追求罗敷,没想到罗敷非但没有答应他,还把他奚落了一番,展示出了罗敷聪明刚毅,情操高尚的形象。诗中细致地描述了罗敷的衣饰美——“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用浅黄色带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
在这句对罗敷衣饰的描写中,“下裙”、“上襦”同样也是汉服的常见格局之一,深受古代妇女所喜好。
交领右衽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屈原《离骚》(节选)
《离骚》是楚国大墨客屈原的代表作,饱含了墨客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全诗构造宏伟,辞采华美,首创了中国文学史“骚体”的诗歌形式。
选句中“衽”本义为衣襟,全句意为衣襟铺地,跪坐倾吐衷肠。刻画出了墨客正气凛然,不愿与世浮沉的形象,充满了空想主义色彩。
在古人的穿着衣饰中,最范例的衣领格局便是“交领右衽”,即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以是形象地叫做“交领”;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则称为右衽,反之称左衽。
广袖圆袂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白居易《长恨歌》(节选)
汉服的袖子又称“袂(mèi)”,且一样平常是宽大畅松的圆形袖口,代表着天道圆融。
《长恨歌》中“风吹仙袂飘飘举”一句用衣饰来写杨贵妃的仪态,风吹衣袖,仿若舞蹈,美不胜收。同时也显示出了汉服雍容大度、典雅持重、洒脱灵动的风采。
一样平常情形下,穿着汉服是不用扣子的,如果有扣子,也会将其隐蔽起来。古人常日采取带子打结的方法来系住衣服,而汉服整体垂下的衣体则喻示着公正正派和原谅万物的东方美德。
汉服的设计理念承载着深厚的意蕴和外在的形式美。这些独特的细节设计都完美诠释了汉服“天人合一,洒脱洒脱”的风格。
着我中原之裳,兴我礼仪之邦,汉服,不仅仅是件衣裳,汉服背后还承载着诸多礼仪文化。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