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杨金志、郭慕清
“郊岭风追残雪去,坳溪水送破冰来。”每年公历2月18日至20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雨,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浓墨重彩刻画的文学意象。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诗词中,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贯备受读者喜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记载:“正月中,天生平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生动,并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这个时节,景象变革不定,乍寒乍热,乍暖还寒。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很大。当前,多地寒潮又至,但多地草木也已开始萌动,新芽破土而出,大地青绿逐步回还,蕴藏了一个隆冬的能量正在逐渐开释。当飞雨入阶廊,看到毛毛小雨所织帘幕后的淡淡春色时,人们会愈发神往那柳丝含烟、柳烟成阵、欣欣向荣的好时节。
我国古代将雨水节气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意思是这一时节,水獭开始捕鱼,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草木抽出新苗。雨水节气还有不少民俗,比如回娘屋、占稻色等。“回娘屋”指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物回外家;“占稻色”指老百姓通过爆炒糯谷占卜收成。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农业讲究季候节气。春耕是春天的头等大事,关乎一年的希望。荀子在《王制》中这样写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落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春雨贵如油”,雨水节气饱含无限的活力。这个时节,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因此,很多地方也称之为“可耕之候”。
此时,虽然北方大地还没有完备清醒,但是多地修水利、备春耕,都已忙活起来。南方多地,野外山林间,绿意渐染,春耕的锦绣画卷也在逐步展开。
南宋魏了翁有一首诗描写春雨农耕,颇为有趣:“床头夜雨滴到明,村落南村落北春水生。老妇携儿出门去,老翁赤脚呵牛耕。一双不借挂木杪,半破夫须冲晓行。耕罢洗泥枕犊鼻,卧看人间蛮触争。”
大意为:夜幕来临,东风化雨,滴滴答答下了整整一夜,野外里灌满了春雨春水;老妇人带着孩子出门,老翁赤脚赶牛种田……诗文笔触自然,字里行间涌动着生活感,刻画了一个费力的劳动者不惧春雨春寒、默默耕耘的形象。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自古至今,地皮的收成,不但关乎一家一户的一菜一粥,更关乎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古时是“驱牛种田”;如今,农业生产有着当代科技加持:履带自走式旋耕机、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科技赋能农业当代化,为村落庄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东风化雨,润物无声。雨水时节,温暖柔润的春天已悄然来临,广袤的大地将呈现出清新的田园之美,人们的内心也“种”下对美好生活的饱满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