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爱妹

0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地、天、道、自然。
老子辞吐: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
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
道,大而玄奥,天生了天地万物。
“道法自然”,道,是自然而然天生的。
道,向自然学习,效法并顺应自然。

道,极其玄奥,蕴含着真理,及为人处事的准则、原则。
识道、悟道,才能把握真理,把控好自己的感情、行为。

心中有德是慈悲口中有德是聪慧

道,既是认识的工具,又是认识的方法和实践的方法。
道的观点,是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道,作为天下的本源,是宇宙万物之母;道,作为规律,贯穿于宇宙、社会和人类文明。
道,为人类治身和治国,供应了可循的规律。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在孔子看来,人的生平只须要有四件事就够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短短十二个字,是孔子生平教诲、学术思想的总结,是他立己立人的写照。

道,是宇宙生命的终极真理,比任何都能禁锢民气,比什么都能解放民气。

宇宙的形成,属于天道。
人的切身问题,是人性。
所谓天人合一,天道和人性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统统以道德为根据,方可历久!

如果说“志于道”是人生道路上,望向远处的目光,那么“据于德”便是人生奋斗的警示线。
人可以一事无成,但切不可金玉其外,败絮个中里,外表很富丽,而里面一团糟,空洞匮乏。
损失道德,人和行尸走肉又有何差异?呢

“德”即是“得”,有成果的德,要心安理得。
人活在世,道德良心放在首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自己干事的原则。

道与德如何表示?就藏在你的言行之中,对人、对物,对这个天下,始终持有温暖。

在当代社会,“天道”大约可以相应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人性”大约相应于各种人文学科。
学问,是为了提升人的素养、教化、涵养,为了立足社会,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为了实现自身的代价。

倘若偏离道德底线,那么你的努力又有何意义?道德,该当是让你发光的动力源,时候服膺!

简而言之,道德是一种精神生活,培养的是一种人文素养。
我们理应寻求活着的精确办法,寻求内心的丰盈,向内伸展。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在五千年纪月长河中,荡涤着世俗、邪恶、腐蚀的污垢,使得民气澄澈。

平凡之心,贤人之言!
无论因此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02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甚至远。

这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修身养性,悟道、得道,这是生平的学问。

作甚君子行为?应宁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风致
世俗名利不过是过眼烟云,静下心来,高瞻远瞩,拓广才识,励精求进,不偏狭,不躁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甚至远。
”采取“双重否定”的句式,使得情绪强烈而委婉。
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一个人须寂寞寂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
言文意蕴深刻,充满了道家哲理。

为人父母,对自己子女的心都是羞辱的、无私的。
道德面前,大家平等,孔子对儿子的教诲,也是像千万父母一样,对孩子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后世一贯继续讴歌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写道:

自适颇从容,察看犹豫诚获落。

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回顾语秋光,东来应不错。

“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白居易的诗中有着凝神安适的意境,从他的诗意中体会贰心中的淡然与大清闲。
他不为面前得失落所扰,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也影响着此刻,品诗的人。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守此二言,终生不易。
尧舜之主也。
至诚之外,更行他道,皆为非道。
至仁之外,更作他德,皆为非德。

王国维大师是这样评价苏轼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

东坡师长西席生平官场浮沉,奔忙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
他长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履历,也长于从客不雅观事物中见出规律。
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诗中,自然征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想熏染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

道德教化高的人,众人多亲近!
在我的认知里,东坡师长西席是个可爱、负责的有趣人!
他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佳构;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他造诣于精神世道,使得踏在文学大道上的子弟们,多有启示、收成。

管仲说过:“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真正的道德教化,根植于内心深处,逐日自省!

人,一定要阔别物质的诱惑,道德不能用物质量化,不能蒙上功利的色彩。
人,切不可因物质的多寡而影响个人言行,而让自己向下滑行,阔别阳光,人生灰暗下去!

03

齐家治国,离不开道德。

“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修身立德,古往今来一贯是立人之根本。
立人先立德,立德修身,便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风致教化。
只有自身的风致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有所造诣。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的女性, 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她有着过人之处:智略过人,兼涉文史,颇有诗才。
她明察善断,多机谋,能用人,以是使得贤才辈出。
又褒奖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才。

《隋唐史》记载:“武后任事任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
”武后统治期间共录取进士一千余人,贞不雅观年间统共才录取205人。
这真是“武后爱才,多多益善。

武后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
凡能“安邦国、定边陲”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问出身,不拘资格,一律量才利用。
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鼓励人们自荐,并设立员外官。
还创始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广泛的包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治国之主,道德教化必是不与平凡。

齐家治国,离不开道德。
爱情,也离不开道德的约束。
道德内产生的爱情,是那般美好,不可轻渎,令民气之憧憬。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一首《凤求凰》道出爱情的真谛。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爱情该当是美好的,纯净的,令人神往的!
愿天下所有真正的“有情人”都能琴瑟和谐、德行相配,携手共度生平,比翼偕飞、美满幸福。
正犹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样,这样的爱情,才是高品质的爱情,是欣赏、是博弈、更是认可,才是真正的爱情。

“一人如有德,四海尽为家。
”一个人的德行尤为主要,觅外子,寻知音,韶光大乐趣。

德行,是道德和品行的综合素养。
德,包含了文化的积累和传承。
有德之人,收益终生。

有德之人,必是善良之人。
善良,是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心怀善念,做一个良善之人,人生收益,比你想象的更多。

善良,是一个人最崇高的品质。
良善之人,心地纯洁、仁慈宽厚,不弗成一世,面相也较为和蔼。
但愿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能保持初心,保持心底的善良。

善良的人,都是在积福。
特殊对付人到中年的我们来说,都希望能为父母、孩子,多积德,保持住那腔善良,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出淤泥而不染的心,待人、处世,最为名贵。

诚挚,是人与人相处中,所表示出的最高美德。

一个人的风致,永远大于才能。
人到中年后,我们逐步明白,一个有风致的人,福泽也每每多于别人。
尤其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把自己融入到平凡的生活中,去感想熏染不平凡。
时候保持一颗愉悦的心态,当我们内心洞开了,天下也就洞开了。

道德,常常能补充聪慧的毛病,使得人的素养提升,人格魅力提升。
一个人的心态怡然,于己、与人都是愉悦。
而聪慧,却远远补充不了道德的毛病。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生活、行为的准则规范,是做人的基本标准。
有些人认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实在只有你去做了,就会创造原来很大略。

道德,便是一个人的灵魂,有灵魂,才有生命!

世间百态,皆离不开道德的约束。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蔽的法律。
做人是,生存是,求学更是!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

做学问犹如做人!
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也是很深。
他认为,好的文章,多是人生阅历与履历的积累,从自身所引发的生命能量形成的。
好的文章,不仅仅是靠学习写出来的,更多的是要提高自身的涵养、教化,多练习、思虑。

心中有德,是慈悲;口中有德,是聪慧。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本色,从根本上提升自己。
是面镜子,不但照己,还可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