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调:调动,设法使老虎离开它所霸占的深山,以便于捕获。比喻用计谋使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阵势,以便乘机进攻。在军事中,指领导仇敌阔别其作战的据点,在其没有任何凭藉的不利条件下,与之进行决斗。
【原文】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译文】利用不利的天时、地理条件困扰仇敌,用人为的方法诱惑仇敌。主动进攻有危险,诱敌来攻则有利。
【计名典故】“调虎离山”一语可能源于《管子·形势解》。该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虎豹,兽之猛者也,居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住在深山大泽之中时,人们就会因畏惧其威风而畏惧它们。君王是天下最有势力的人。如果深居简出,人们便会害怕他的势力。虎豹若是离开它们所居的深山深谷而走近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 就可以将它捕捉而使之失落去原有的威风。做君王的若是离开王宫的门而与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们就会轻视他而以傲慢的态度看待他。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续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一九九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攫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霸占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切磋,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威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常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要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谄媚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攫取,今见孙策懦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孙策时候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紧去霸占它的老窝吧”于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打击卢江,险些没碰着顽强的抵抗,就十分顺利地掌握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贯不能取胜,溘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用计锦囊】调虎离山之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仇敌的打算。它的核心在一“调”字。虎,指敌方,山,指敌方霸占的有利阵势。如果敌方霸占了有利阵势,并且兵力浩瀚,戒备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精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仇敌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仇敌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之以是要“调虎离山”,是由于“山”是猛虎据以兴风作浪的地盘;在平原,老虎是无法施展其雄风的,乃至是连狗也敢陵暴它。俚语“虎落平原被犬欺”,说的正是这种情形。“调虎离山”的关键在于要长于调动仇敌,使强敌离开其赖 以强大的有利环境或其充分掌握的领域,我方在对敌不利的环境或其力量薄弱的领域里将其制服。
【三种含义】调虎离山之计包含以下三种含义:
一、调虎落平原。虎的威风一是来自于它自身的凶猛,二是来自于它所盘踞的山势。而山势是它赖以生存和施展 威力的必不可少的主要条件。俗话说:“虎落平原被犬欺。”在深山里,犬当然不是虎的对手,但平原则是犬的天下。在犬的势力范围内,虎失落去了凭藉,只得被犬陵暴。以是调虎离山,要将其从最有利的环境中,诱入到最不利的环境中。
二、调虎分其势。虎为百兽之王,亦是最强大的仇敌。如果不顾条件地与之强攻,是会遭受失落败的。如果把老虎诱离深山,使其成为孤单力量,就可大大分散减弱虎势。这时再来降虎,就随意马虎多了。
三、调虎占其山。如果我们为了盘踞虎山,但虎山又有虎守护,我们一时攻打不下,可设法把虎引开,使山空虚,我们便可乘虚而入,一举拿下虎山。待虎发觉之后,我们已霸占了有利的位置。
【戒备对策】对调虎离山之计,应采纳以下戒备对策:
一、利用条件,但不要过分依赖。不能充分奥妙利用客不雅观条件,就即是拱手把胜利让给仇敌;但是过分依赖客不雅观条件,把希望全部都维系于某一客不雅观条件上,也会危如累卵,经不起风险,一旦离开这一条件,将必败无疑。
二、先得地利,不要轻易放弃。如果我们已经抢先霸占地利,而使仇敌处于不利的地位时,就不要轻易放弃这一上风,而应千方百计诱使仇敌来我们这里决斗,而不能性吃紧躁,轻易离开。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 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这里,经得住诱惑是关键。
三、留有归路,不要离山太远。如果须要出击时,要事先方案好归山之路,不要出得去,回不来。其余离开山林不要太远,万一有问题也可及时回救。总之,要把根据地、大本营保护好。
【计谋范例】
伍子胥调虎离山除强敌
春秋后期,吴国的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早就想除掉吴王僚,由自己取而代之,实现霸业。但是因吴王僚有三个骁勇慓悍的儿子时候在身边保驾,作为左膀右臂,使刺客难以下手,以是他只能暗自焦急。由楚国亡命吴国的伍子胥,“其状伟,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是一位足智多谋,善用计谋的勇士。他不但看出了公子光的心思,而且暗中活动,打算帮助他。这时正遇上楚国的楚平王由于内外交困而去世去,楚国更加动乱不安,正是吴国乘乱牟利,实现霸主之业的最佳机遇,是分离吴王僚及其诸子的最好借口。于是伍子胥便对公子光说:“如果你向吴王僚建议,乘楚国发生混乱危急的时候,向他们发动进攻,吴王僚一定会赞许的。同时你借口自己的脚被扭伤了,再建议吴王僚派他的儿子掩余和烛庸带兵前往。他的两个儿子依恃骁勇气盛,决不会轻易放弃这样的良机,就会远远离开他。再建议派他的另一个儿子庆忌出使郑国和卫国,游说说服郑卫一起参加伐楚。这样一条计谋,就可以去掉吴王僚赖以护身的三个羽翼。架空他,剩下一个吴王僚无论多么精明过人,足智多谋,但毕竟损失依托之助,就很随意马虎对付了。”吴王僚听信了公子光的建议,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把三个儿子全都委以重任叮嘱消磨出去。公子光认准这个机会,在伍子胥精心的策划支配下,请勇士专诸刺杀吴王僚成功。自己瞬时登基为王。吴王僚的三个儿子知道了这种情形不敢回来,只好亡命他国。伍子胥认为,吴王僚同他的三个儿子在一起时,人多势众,就彷佛是四条猛虎,仅凭公子光个人拥有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反抗。只能分其势,才有降服敌手的可能性。以是他用“调虎离山”计,以“ 伐楚”之名为由。将三只“老虎”调走,不但达到群虎“分其势”的目的,而且使“虎王”势力大减,由强变弱,终极使公子光顺利登上王位。
鲁仲连一信取聊城
战国后期,燕将乐毅攻陷齐国七十多座城。由于燕王中了齐国田契的反间计,乐毅被夺兵权,燕国反被齐国打败。当时,田契打败燕军,收复了齐国丢失的七十多座城,只有一座聊城没有收回。田契无计可施,就请鲁仲连出谋划策。鲁仲连理解到去世守聊城的燕将乃是由于怕燕王杀头才坚守聊城的。于是鲁仲连写了封信用箭射入聊城,守城的士兵就把信交给燕国守将。信中大意道:“聪明人应见机行事。如今你只是行一时之愤,不顾燕王得不到你的为臣之利,你这样做并不是对你的国君忠。你去世了,聊城丢了(被齐国盘踞),你的威望也得不到齐国的认可,你这样做并不是勇的表现。当今生去世荣辱之事你可要慎重选择啊我听说齐国报仇正不惜代价地打聊城,而燕国正在大乱,燕君正受到天下人的讥笑。而聊城内,已无军需,将士们却无叛变之心。这样的军队是好样的,能无敌于天下的!
你不如收兵,离开聊城,返国见燕王。燕王见到你保全的军队与战车,一定十分高兴。百姓会感念你,朋友们会尊敬您。你这样做,可以上辅君王,下抚百姓。有名又有利,何必去世守聊城呢?”燕将看完信后,权衡利弊,以为鲁仲连讲得有理,连夜撤兵离开了聊城。鲁仲连以“调虎离山”之计,一封信使燕将撤兵,不费一兵一卒取下聊城,这是“调虎离山”计得到的最佳结果。
诸葛棋高一着败司马
公元234年,诸葛亮领兵三十四万伐魏,分五路进军。诸葛亮在粮草供给问题上作文章、设诱饵,以引司马懿这只“虎”离山。方法之一是分兵屯田,与当地老百姓结合就地生产粮食,以供军需,摆出一副作持久战的架势。诸葛亮的另一个方法,是自绘图样,令工匠造木牛流马,长途运粮,蜀营粮草由木牛流马源源不断从剑阁运抵祁山大寨。诸葛亮看出了司马懿急于毁坏蜀军屯田、运粮、屯粮操持的心情,于是进一步利用这一点引他中计。办法是:一方面在大营外造木栅,营内掘深坑,堆干柴,而在营外周围的山上虚搭窝铺草营造成蜀兵分散结营,与百姓共同屯田屯粮,而大营空虚的假象,领导魏军前来劫营;另一方面在上方谷内两边的山坡上虚置许多屯粮草屋,内设伏兵,同时让军士驱动木牛流马,伪装往来谷口运粮。而诸葛亮自己则离开大营,引一支军马在上方谷附近安营,以领导司马懿亲领精兵来上方谷烧粮。而司马懿呢?他虽烧粮心切,却又极为谨慎小心,深恐中了诸葛亮调虎离山的诡计。于是便也使了个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计来应战。他亲领魏兵去劫蜀兵祁山大营,但却一反过去每战必让主攻部队走在前面的老例,让 部下的部将冲锋在前,直扑蜀营,自己反而在后引援军接应。他这样做,一则是担心蜀营有准备,怕中了埋伏;二是他指挥魏军劫蜀军大营本属佯攻,目的是调动蜀军各营主力,乃至诸葛亮本人领军前来营救,而他却自领精兵奇袭上方谷,烧掉蜀方的粮草。然而,司马懿的这个调虎离山计,却未能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诸葛亮早料到司马懿这一着。因而当魏军直扑蜀军大营时,诸葛亮只是事先 安排蜀军四处奔忙叫嚣,矫揉造作,伪装各路兵马都齐来援救的态势,而诸葛亮却趁司马懿这只“虎”已离山之机,另派一支精兵去夺了渭水南岸的魏营,而自己却在上方谷等待司马懿来“烧粮”,以便“胜券在握”。司马懿果真中计,一时山谷两旁火箭齐发,地雷突起,草房内干柴全都着火,炎火冲天。司马氏父子眼看就将葬身火海。幸亏突来一场滂湃年夜雨,才救了司马氏父子三人及少数亲兵的性命。司马懿这只“虎”原来拿定了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的主张,结果还是中了诸葛亮的“调虎离山”计!
好水川之战
好水川之战是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西夏景宗发动的第二次对宋战役。西夏景宗元昊率兵十万由折姜进发,经天都寨、西吉、将台,沿瓦亭川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区。宋军在怀远南与夏军相遇。元昊决定采取设伏围歼的战法,将主力埋伏于沟壑纵横的好水川、姚家川两侧谷口,遣一部兵力至怀远城一带将宋军主力调虎离山,诱其进入包围圈,以求歼灭宋军于运动之中。宋将韩琦闻夏军进攻,急忙集结数万兵力,命环庆路副都支配任福统率出击。临出发之前,韩琦安排计策支配,令任福等伺机破敌。任福、桑怿率轻骑数千重新壕出发,朱不雅观、武英等为后继部队。宋军进至捺龙川时接到战报,说镇戎军西路都巡检常鼎等与夏军在张义堡南征战,遂转道南进,急忙赶去声援。夏军佯装败退,把牛、马、驼等丢弃在路边。宋军乘胜追击,任福、桑怿平分开辎重,轻装尾随并在好水川屯扎下来。 任福、桑怿率领大军循川西行,正中夏军的调虎离山之计。至羊牧隆城东五里处,创造夏军结阵以待。桑怿欲前接战,见道旁放置数个银泥盒,内有动跃声。任福至将盒打开,百余只带哨家鸽自盒中飞起,这正是夏军发出的合击旗子暗记。宋军顿时阵列大乱,即遭夏骑冲击。夏军于山上高高在上,四面突击宋军。经由激战,任福与一万余名宋军将士战去世,仅有一千余人逃脱。好水川之战对宋震撼很大,从此采纳守势,不敢轻易与西夏征战。这场战役元昊支配周密,选择便于暗藏的山地,预先设伏,诱宋军就范;又以带哨的家鸽为夏军发出合击旗子暗记,溘然打击,一举得胜,成功地利用了“调虎离山”之计,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马燧智调田悦
唐德宗建中二年,河东节度使马燧打败了叛变的藩镇田悦。恰好田悦的援兵赶到了,田悦势力再次振作。马燧和田悦分别驻军在洹河的两岸,田悦知道马燧的军粮不敷,就坚守在军营中不出战。马燧命令军队造了三座可以横跨洹河的桥,每天前往田悦营前寻衅,田悦怎么也不出战,只是埋伏了上万名将士,想偷袭马燧。马燧想出一个办法把田悦“调”出坚固的阵地。马燧敕令军队半夜敲起战鼓,吹响号角,做出要进攻田悦的样子。然后大队人马却秘密出发,沿着洹河,直奔魏州。他敌手下说:“等自己的仇敌到来时,停下来布阵。” 又命令留在原营中的一百名骑兵:“等自己的大队人马走后,消声匿迹,带着柴禾和火种,躲藏在三座桥下,等田悦的军队全部渡过洹河后,就烧掉这三座桥。”田悦看到马燧撤军,果真带着军队过河烧了马燧的碉堡,同时敲着鼓叫嚣着追赶马燧。马燧接到后,立即停滞提高,先砍除前边的杂草树丛,开辟出一块一百步宽的空地,作为沙场,又挑选五千名勇士在前边布阵。田悦的军队赶了十几里路到达阵地,他们手中的火把也灭了,士气也减弱了。马燧就发动剧烈的攻击,大败田悦的军队。田悦想转身逃跑,然而横跨洹河的三座桥都已被烧掉了,退却撤退无路,溃不成军。士兵们为了逃生,争着往河里跳,淹去世的人无法计算。马燧的成功不仅是调虎离山的运用,也有上屋抽梯的意思:领导田悦过河,烧掉三座桥,即是引田悦上屋后抽去梯子。因此在军事打算利用中,“调虎离山”与“上屋抽梯”是相互关联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