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泉湖河城,济南的气韵藏在诗画里,点缀在发展中。
何以更济南?何以最济南?国庆期间,我们推出系列宣布《何以济南·山泉湖河城》,一起推窗看济南,共赴“‘泉’在济南享金秋”之约。

大众网 魏俊怡 济南宣布

济南的山泉之美,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如痴如醉。
当人们沉醉于那一汪潋滟的柔波时,背后的逶迤青山默默无语,在云雾环抱间显得神秘。
寄托于泰山北麓,老城坐卧在群山构成的点脉之间,舜耕历山、鹊华烟雨、佛遥九点……不雅观山如山,不雅观山也非山,目光超越城之山,让我们一起纵目远眺——

一 群山串联城史

何以济南山泉湖河城  不雅观山篇

“山连嵩岱,疆分齐鲁,济南自古多奇月。

距今约25亿年前,泰山还是古海洋上的岛礁,其所在的齐鲁大地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浅海区域内,古老海洋生物的残骸在海底不断堆积,形成了巨厚的石灰岩层。

济南城郊地形鸟瞰

从此,无限风光在其群山,一部济南史也在群山间缓缓流淌。

而后,陆台裂开,褶皱隆起,泰山拔地上升成为巨大山系。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济南周边的山也逐渐抬升形成了。

山脉在济南连绵成势,既有山山相连之实构,又有山山相望之虚境。
南山地区山脉连绵成片,可因形与意分为大小脉络。
市区内的近山地段以山为园,不仅链接着城市的生境脉络,更是促进城市未来生态发展跃动的脉搏。

济南山体点脉空间分布示意图

早在春秋期间,华不注山因“齐晋鞌之战”第一次见诸史册。
后来,在墨客李白的系列古诗《古风》中,五十首诗有二十都城在描写华不住。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神仙,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隋朝开皇年间,佛教盛行,在山崖上造数千佛像,故名千佛山
千佛山虽然海拔只有285米,但由于古代大舜曾在此耕种,以是它独领群山,名扬天下。

唐代,李白曾与高适、杜甫同在鹊山湖谒邕,并陪同其游,写下诗作《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墨客李贺《梦天》诗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济南古称齐州,便借用“齐烟九点”描述济南的山景。

两宋期间,文人墨客行游于济南山水之间,为群山授予了诗意的灵魂。
在苏辙的眼中,济南的山间有飞瀑鸣泉、清岚浮动,墨色浓淡之间尽显清幽旷远、空灵疏秀。
而在曾巩的诗中,他钟爱于城南的层峦叠嶂,以“满城山色长浮黛,绕舍泉声不受尘”真情告白。

到了元代,在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里,济南的山一座漫圆,一座尖峭,两山遥遥相对,相映成趣。
在这卷如梦中田园般宁静的长卷里,两山之间有平川洲渚、红树芦荻、竹篱茅舍、远水秋波。
有农夫安详地劳作,或撑篙,或捕鱼,或倚门,或溜达。
还有四五只萌萌的小羊随意溜达,不避生人。

明代时,济南知府平康裕在佛慧山上建文笔塔,今已不存。
峭壁下山泉滴漏,形成“秋棠”“甘露”二泉。
乃至清代,学者孙星衍曾到佛慧山的龙洞游览,咏诗赞曰:“我游龙洞惊奇绝,画不成图口难说。

济南的山是自然造化的神奇,亦是历史人文的积淀。
当我们在群山间穿行时,不仅能看到岁月的刻度、文化的印迹,也能窥见一座城的兴衰与更迭。

二 大地拨动琴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这句话用来形容济南的山,再贴切不过。
即便是最高峰莲花山尖,海拔也只有999米。

“古意幽深”的山。
千佛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初年。
据《续修历城县志·金石考》记载,山间有隋代造像题记十种,隋开皇七年《刘景茂造像记》亦是目前创造的最早石刻。
甫一进入山上,扑入眼帘的是蔓延的深绿,在亭亭如盖的古树遮蔽下,寺的光亮变得略微幽暗。
明晦交卸之间,松树上偶尔传来的啾啾鸟鸣,也彷佛在森森树盖中被削弱三分。

明代成化年间,德府内官苏贤在千佛山出资捐建东西佛殿等建筑,后来成为兴国禅寺和历山院建筑的前身。
重修千佛山寺后,文人墨客与喷鼻香客游人纷至沓来,边贡、赵秉忠、李攀龙等当时文坛巨头都曾登临千佛山并赋诗吟诵。
明代墨客蔡经更是在诗中写道:“历下名山秋复登,丹崖青嶂郁层层”。

千年的风雨沧桑,让山寺洗尽铅华。
黄色照壁上,乾隆题字的“冈峦雄秀”,字大如斗、别故意趣。
晨钟暮鼓之间,松涛阵阵、流水潺潺,光阴的脚步彷佛都慢了下来。

“诗情画意”的山。
济南的北郊一带,有九座小山自成一景,叫做“齐烟九点”,鹊山和华不注山就在个中,二者齐名曰“鹊华烟雨”。
鹊山位于黄河北岸,相传扁鹊在此炼丹。
而华不注山坐落在黄河南岸,意为“花骨朵开在水洼里的山”。

鹊华隔河相对,形态迥异。
西岳峻拔孤秀,高耸入云,形如出水芙蓉;鹊山岩壁横展,漫圆憨实,貌似临流翠屏。
这两山珠联璧合,演绎出许多俏丽的“瑶池”。

鹊山有两奇。
一奇,鹊多。
每到七八月间,四面八方的喜鹊,纷纭飞来鹊山,形成一道景不雅观,由此山也以鹊名之。
二奇,石怪。
山上,各种形状的大石罗列横陈,嶙峋斑驳。

西岳景致奇绝。
每当秋日,天高云淡,大雁南飞,层林尽染,景致更加奇绝。
对付西岳的美,清代乾隆年间济南墨客朱曾传更是写诗盛赞:“西岳高高白云流,华泉脉脉绿波柔。
”、

“市井烟火”的山。
嵌入济南闹市的英雄山,虽然在外地游客心目中的有名度没那么高,但城里的很多百姓每天上英雄山晨练、闲步,把这座山头的石阶都磨得圆润光滑了。
山脚下年年盛大开场的民俗活动,一年到头熙熙攘攘的文化市场,更让这座山被浓浓的市井烟火气包围。

位于南麓的革命义士陵园依山建筑,松柏环抱,一年四季,游人相继而来。
每年清明前后,各界人士和职工群众前来祭扫英灵,思念先烈。
漫山的黄栌树赤似彤霞,“山河已无恙,烟火亦平凡,可是你如愿的眺望。

在济南,要说看山看水,最好还是去九如山。
山间森林密布、瀑布成群,弯曲蜿蜒的木栈道直通山顶。
溜达在密林中,听着身边溪流潺潺之声,不经意间就会看到不远处的山坡吊颈挂着一条或者几条瀑布,等走近了,风吹松林涛声阵阵,好不惬意。

还有莲台山的夕阳流霞、佛慧山的晨钟暮鼓、跑马岭的绿意盎然……济南的山,四季晨昏各美其美,文韵悠久难以诉尽,只有身入个中、心入个中,方能体会它变幻无穷的魅力。

三 是山,还是山

若说泉是济南的血脉,那么山便是济南的骨骼。
一柔一刚的交融、一动一静的碰撞,构成济南独特的城市气质。
如若细细品读无形之山,我们又能读到什么?

胸襟和视野。
济南城南山脉连绵,城内山体点翠,特有的地形特色造就了济南特有的广阔胸襟与博大视野。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有“宽缓阔达”“大国之风也”的总体评价;元代程元对济南人的意见同样是:“济南并东海为郡,有崇山巨浸,其人敦厚阔达多大节。

116年前,济南做出了震荡天下的行为——自开商埠,即主动对外开放,借由胶济铁路的便利,方案培植了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商埠新城。
近代化的城市,也迎来了更多进步思想。
1921年的上海和南湖红船上,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有两个来自济南——王尽美、邓恩铭。
可以说,济南的格局与年夜志一贯被写在骨子里。

坚韧与灵气。
群山授予城市灵气,人文铸造了它的坚韧。
无论是朴实好客、博采众长,抑或是对报国之志、为民情怀的虔诚践行,山的脊骨,让这座城市拥有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王勃《滕王阁序》“等终军之弱冠,无路请缨”说的是济南人终军;唐朝开国元勋的琅琊榜 “凌烟阁二十四将”中,济南人房玄龄、秦琼双双上榜;来自历城的词人辛弃疾,年轻时参加义军,突入敌营如探囊取物,既能吐“气吞万里如虎”,也能抒发“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婉约的李清照“海棠依旧”“绿肥红瘦”;归田园居的张养浩“汇波楼醉墨淋浪,历下亭金缕悠扬”。
而济南府新城(今桓台)人王士禛的《秋柳四首》写柳、咏柳,唯不见柳字,成为中国朦胧诗的来源,极具浪漫气息。

济南的山,座座都是奇山,座座都有文化。
阳光普照下,温暖可爱;百花盛开季,俏丽多彩;当有朵朵祥云劳驾,远远看去,就成了一幅云雾环抱的水墨画。
这座群山拥吻、山色点翠的城,或许正翘首待君,一探山河深处的“人间浪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隧道景致、中科院地质地球所、量城、济南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