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黛珂
当有一天,沉着溘然被冲破,不幸的灾害降临在身上。面对着癌症附体、须发凋零、四肢瘫痪且面孔全非,你会选择顺性放肆一番后轰轰烈烈去去世,还是选择安安稳稳地苟延残喘、挣扎度日?
大概,所有人都会选择后者吧。由于对付去世而言,生显得是那么美好与名贵。尤其是在一个人对天下有了足够的认知后,去世反而是一件比生难上千倍万倍的事。
可是,总有一两个人是忍受不了生命施加给他的磨难的。他们会选择去去世,但绝不是轰轰烈烈地去去世,而是在分开繁华后沉静地去世去。这样的去世,不存在任何抱怨,乃至等同于正常的寿终正寝。
在《庄子》杂篇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庄子将要去世了,弟子们商量该如何为老师执绋?这时庄子却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
庄周的去世,是一种自由实现,照亮了人与天地共生的信念。回望一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英才站在十字路口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彼时,他放弃留恋,秉承着“向去世而生”的信念,吟哦着“去世去去世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的诗句,在冰凉的颖水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便是卢照邻——一个困顿、贫穷、多才、又多病的可怜之人。
1
关于卢照邻的出生的详细韶光语焉不详,但普遍的说法是生于公元635年,也便是贞不雅观九年。理论上应比骆宾王小一些。
从后来的人生经历来看,和他感情最深的,不是杨炯、王勃这样的后起之秀,而正是骆宾王这位好打抱不平的“情绪专家”!
他曾代郭氏向其通报了一封艳情诗,卢照邻在万丈尘凡里,得到的不是责问与谩骂,而是苦难之中的一束希望与光明!
而在这爱情与苦难之前,统统还曾是那么的美好。
卢照邻出生于幽州范阳,祖上即是大名鼎鼎的范阳卢氏。到了他这一代,若说彻底衰落,倒还称不上。比起骆宾王来条件要好得多了。卢照邻和普通学子一样,勤奋刻苦,读书上进。虽然没有像四杰中其他三位伙伴那样,小小年纪就被冠以“神童”称号,但这样的人生之始彷佛才显得更为朴实一点。
卢照邻是否和王勃等人一样资质聪慧,不必作过多的深究。由于,对一个孩子来说,难道出生时的天赋就能代表日后取得的造诣吗?老杜也说:“富贵需从勤苦得,男儿需读五车书”。卢照邻最值得后世效仿的,不是天赋,而是勤奋与刻苦。
在十二岁时,卢照邻小朋友负笈出行,拜当时著名的学者曹宪为师。曹宪是一位博学而厚德的老者,唐太宗曾邀其做官,可是他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的严子陵一样,开门见山地谢绝了。其宁静治学之风骨,可见一斑。
曹宪作的《苍》、《雅》训注,成了官方威信的阐明。因此凡是想负责搞点学术的,都会选择拜他为师。卢照邻也不例外。
俗话说,一个精良的学生不可能只有一个老师。跟随曹宪学了几年后,卢照邻节制了音韵训诂,之后又拜入王义方门下,学习经史。以当代人的眼力来看,“经史”这东西还须要拜老师吗?自己背一背、读一读不就行了嘛。但事实并非如此。
要想深层次地理解经学和史学,必须要找一个有着独特见地和治学之道的鸿儒也行。就像《论语》,八九岁的小孩子就可以熟背,但是若不读朱熹和张居正的表明,那对《论语》的理解还勾留在表面。卢照邻的时期没有朱熹和张居正,但却有与他们相仿的人。咦,王义方便是这样的人。
卢照邻于是又随着王义方学习了几年。他后来在回顾录《释疾文》中说:
于是裹粮寻师,褰裳访古,探旧篆于南越,得遗书于东鲁,意有缺而必刊,简无文而成补。入陈适卫,百舍不厌其栖遑;累茧重胝,千里不辞于劳苦。既而屠龙适就,刻鹄初成,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通李膺而窃价,造张华而假成,郭林宗闻而心折,王夷甫见而神倾。俯仰谈笑,顾盼纵横。自谓明主以令仆相待,朝廷以黄散为经。
这一段求学经历,和后来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自述一模一样。这让我想起一句对黛玉的评价:世间哪有什么天才,只不过是聪明人下了苦功夫罢了。
而陈述了一番求学困难后,卢照邻开始自我评价了。
他所列举的几个人物都非同一般。李膺曾被认为是“天下模范”。张华是张良的十六世孙,著有《博物志》,深受阮籍等人推崇。而郭林宗即是郭泰。孔子弟子数千人,郭泰也是数千人,孔门贤者七十二,郭门英彦六十有余。就连蔡邕也是他的迷弟啊。而说到王夷甫,便是王导,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他丝毫不吝惜笔墨。
卢照邻把这些人拉来陪衬,可以说是对自己学有所成自傲满满。那么学成归来后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自然便是向朝廷发送简历、递交求职信了。
2
卢照邻的第一份事情是在邓王李元裕府任典签,也便是文书这一行。邓王酷爱读书,家中藏书甚丰,又乐于扶持这些身份卑微的有才之士。他有逢人说项的习气,时常在客人面前夸赞卢照邻:“此本王之相如也!
”客人自然只能笑着附和,卢照邻的名气也因此而水涨船高。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甘肃额济纳河一带少数民族犯边,朝廷出兵讨伐。秋日,卢照邻奉使西行。随军期间写了不少的边塞题材作品,粗粗打算一下有十一首之多,个中经典也是层出不穷。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战城南》
这首诗对仗工致,而且“胜气”凌人。为了打胜仗,士兵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偶尔安歇一下,也是手握雕弓,时时戒备。这样的结果,自然是直捣龙城,凯旋而归。
而那首《刘生》,也是英气难平:
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
报恩为豪侠,去世难在横行。
翠羽装剑鞘,黄金饰马缨。
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的确该当感到幸运。由于如果没有这场边塞经历,没有这些声势宏伟的边塞之作。卢照邻后来的《长安古意》大概难以成为“宫体”的救赎。
回到京城不久,卢照邻在邓王府任职的期限已到。按规矩,此时应写点自述,由王爷推举给朝廷,帮他谋个正经职位。但这次和骆宾王的情形有所不同,骆宾王是不屑去写,终极仍留在道王府中。而卢照邻呢,没有做成京官,而是外任益州新都县尉。这样一来,就有了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到蜀中不久,卢照邻遂与一姓郭女子相恋。如果对此不甚理解,不妨读下他的《七夕泛舟二首》:
汀葭萧徂暑,江树起初凉。
水疑通织室,舟似泛仙潢。
连桡渡急响,鸣棹下浮光。
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
自古以来,男子写爱情每每只看重客不雅观描述和自我的表达,对女子的内心天下捉之甚少。以是造诣了李清照那“倚门回顾,却把青梅嗅”;造诣了冯小青那“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造诣了林黛玉那“一年三百六旬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
卢照邻忽略女子的内心天下,便只能以“直男”的办法来描述了。
等到总章二年(669年),卢照邻要回长安,两人依依惜别。纵有千万不舍,也不能由于自私而延误他的出路。郭氏挺着有孕之身说:“如果可以,一定要早些回来呀!
”卢照邻挥泪应允:“你放心,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接下来,自然便到了那些含情脉脉的相思之作。
我家有庭树,秋叶正离离。
上舞双栖鸟,中秀合欢枝。
劳思复劳望,相见不相知。
何当共攀折,歌笑此堂垂。
——《望宅中树有所思》
塞坦通碣石,虏障抵祁连。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
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
——《关山月》
史估中没有对卢照邻婚姻的记载,那么这位郭氏女子,就称得上是他的妻子了。字句大略,对词工致,情绪自然畅快,人云卢照邻诗“清藻”,于此可以窥见。
回到长安后,本想着能够顺利谋一份差事。但是却磕碰连连,持续一年多的韶光,除了饮酒唱和,没有任何本色性的收成。卢照邻意气消沉,大笔一动,便是一篇洋洋洒洒的《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喷鼻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
关于这首长诗写于何时,实在很好理解。肯定是写于对仕途最绝望之际。这是将心底的一腔幽愤彻底地宣泄出去啊!
而读到“得成比目何辞去世,愿作鸳鸯不羡仙”,让人遐想到的不是那些宫女,而卢照邻与郭氏的情真意切!
闻一多师长西席评论:比起以前那光是病态的无耻——相看气息望君怜,谁能含羞不肯前!
(简文帝《乌栖曲》)如今这是什么气概!
对付时人那虚弱的感情,这真有起去世复生的力量。
起去世复生?我相信是有如此造诣的。最最少后来的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倾城之恋,不便是这一种“起去世复生”的真实写照嘛。
而如此的讽刺与高昂之作,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听说,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在读到“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后,以为是对他的讽刺,于因此陷害名义将卢照邻打入监牢。
对此,史籍只模模糊糊地记下五个字:因横事入狱。但实在捋捋,讽刺武三思的又何止这一句?“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这不正是他最喜好做的事吗?
以是,匹夫无罪,象齿焚身。卢照邻唯一做错的,便是怀着一身凌云之才,但却生错了时期。
3
在狱中,卢照邻没有想着一去世了之,相反,还和效仿“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开始了文学领域的新创作。他写下一首《狱中学骚体》:
夫何秋夜之无情兮,皎皛悠悠而太长。
圜户杳其幽邃兮,愁人披此严霜。
见天河之西落,闻鸿雁之南翔。
山有桂兮桂有芳,心思君兮君不将。
忧与忧兮相积,欢与欢兮两忘。
风袅袅兮木纷纭,凋绿叶兮吹白云。
寸步千里兮不相闻,思公子兮日将曛。
林已暮兮鸟群飞,重门掩兮人径稀。
万族皆有所托兮,蹇独淹留而不归。
这首诗合理地阐明了卢照邻失落约妻子的缘故原由,不是乐意淹留在此,而是无法归去啊。可是这统统,郭氏又怎会知道。等到骆宾王写代答艳情诗时,已经是好几年之后了。
所幸,卢照邻在亲戚中的人缘非常好。那些年轻的子弟,可是全把他当做偶像啊!
对付一个家族的光彩,大家纷纭脱手合作,各尽其力。卢照邻也便是这般声援下,从监狱中脱身出来。他想回蜀中去寻郭氏,但却突发风疾,加之误服丹药,导致病情加重。
所谓风疾,该当也便是麻风病。很多史料都记载他患病于益州任上,回到长安后,“伏枕十旬,闭门三月”。我认为他很早就种下了病因,只是产生发火起来没那么严重,以是不甚留神,直到后来量变引起质变。否则,如果他在蜀中就已经相称严重,那个深爱他的妻子郭氏,还会放心让他独自一人抱病拜别吗?就算要走,也应是两人同行吧。
卢照邻于长安病重难愈,却阴错阳差地结识了神医孙思邈。孙思邈听说活了一百四十五岁。此时与卢照邻相遇,彷佛是上天派下来的救星。卢照邻于是拜“药王”为师,寻求治病之术。
据《新唐书》记载,两人先是去了太白山,估计是药王听说那里有什么珍稀药材,可以治疗风疾。药王对这个才子徒弟真是百般呵护,亲自起炉炼丹,调羹喂药。等他把丹药和黄酒端上来时,门外有一信使来报,说卢照邻的父亲于前日去世了。卢照邻嚎啕痛哭,刚吃下去的丹药顿时又吐了出来,于是病情愈加严重。
此一场景,读过《红楼梦》的朋友一定并不陌生,这不便是那个小心眼又至情至性的林妹妹吗?
之后,卢照邻又随老师转战龙门山,同样是为了探求治病良药。然而此时已经不是一样平常的麻风病那么大略了。他双脚痉挛,一只手也已经残废。无法行走,卧下腿又抽筋,每隔一阵子便要遭受钻心之痛。亲友们听闻,相继给他寄来药品衣食。
可是,等到所有的希望被逐一磨灭后,他终于孤身一人搬到了具茨山下。药王此时没有跟来,很大的缘故原由可能是他已经仙世。卢照邻买了一所园子,又置了十亩地,将颖水引到他的门前。这样一来,花费了不少银钱。很多人不理解,都已经病得如此了,怎么还有心情改进住宅环境呢?唉,实在是为了掩人线人,方便日后跳水啊!
卢照邻将这些工程履行完毕,又开始给自己挖墓。根据《说文解字》对坟和墓两个字的差异:析言之,则墓为平处。坟为高处。故檀弓孔子曰。古者墓而不坟。邯郸淳孝女曹娥碑曰。丘墓起坟。郑注礼记曰。墓谓兆域。今之封塋也。土之高者曰坟。此其别也。这些例子都共同解释了一个道理:隆起的是坟,平地一样的是墓。而且根据社会现状,公侯贵族所葬才有坟,普通平头老百姓便是墓了。
卢照邻给自己挖墓,墓挖好了,闲来无事就躺在里面。此时在他的心里,早已做好了去世的打算。根据他在《释疾文》中的自述:
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蜷;不学邯郸步,两足铺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每至冬谢春归,暑阑秋至,云壑改色,烟郊变容,辄舆出户庭,悠然一望,覆焘虽广,嗟不容乎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赋命如此,几何可凭?
可见,此病加重之际,最最少应在他回到长安往后。卢照邻在《粤若》篇中说:“盖有才无时,亦命也;有时无命,亦命也。时也命也,自前代而痛诸!
”这便是他饱经痛楚后,终于对命运作出的妥协!
于是,在一个冷生僻清的清晨,困难地爬到河边,翻身滚下,结束了与上天的这场博弈。
斯人已逝,昨夜星辰!
他到底是勇者还是懦夫,就请随着他的诗作,在万千的历史长河中任人评说吧!
-作者-
黛珂,原名孔尧。热爱生命,热爱文学,热爱诗词。一个清纯朴素的文艺青年;一个难以自拔的红迷;一个性空灵的古诗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