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中国当代散文家、墨客、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揭橥诗歌。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
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
次年,揭橥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把稳,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口语美术文的模范”。
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
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
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
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
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
抗日战役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
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当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揭橥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春》散文:

朱自清暨散文名篇春

愿望着,愿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统统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伸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酡颜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野外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次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各处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喷鼻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虚假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微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整天洪亮地响着。

雨是最平凡的,一下便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陪衬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逐步走着的人,地里还有事情的农人,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开始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成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飘荡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样平常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作者:朱自清,中国散文家、墨客、学者。
著有《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