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是一种态度,一种教化,更是一种聪慧。

本心如水,寂静相安,心若沉着,岁月生喷鼻香。

心静的人,自有一片天地。

如果你以为烦躁,就读读王维这首《过喷鼻香积寺》,能让你的心静下来。

假如你以为烦躁就读读王维这首过喷鼻香积寺能让你的心静下来

不知喷鼻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山水田园诗”是古代诗歌的主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的陶渊明和谢灵运是这一流派的开山鼻祖,到了唐朝,王维和孟浩然将其推向了顶峰。

王孟之后,虽然也呈现不少墨客,例如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南宋的杨万里、范成大,清朝的袁枚,但是无论是造诣还是影响力都难以与王孟相提并论。

尤其是王维,他在山水诗中注入了禅的质素,创造出了一种空灵静寂的禅境。

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又精通音律,以是他的山水诗常日兼具画意美、音律美、禅意美。

读他的诗,仿佛在欣赏一幅画,又好似进入了一个澄澈宁静的琉璃天下。

这首《过喷鼻香积寺》便是如此,营造了一种极其幽深静寂的氛围,烦躁时读一读,能让你的心静下来。

诗题中的“喷鼻香积寺”位于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是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

王维应是第一次游览喷鼻香积寺,以是首联才会说“不知”。

墨客“不知”而又要去访,用现在的话讲,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中可见独属于盛唐墨客的那种洒脱不羁。

而第二句“数里入云峰”,是对喷鼻香积寺地理位置的正面描写。

古人很喜好用“云”这个意象来做参照物,一来是为了凸显阵势的嵬峨,二来云雾缥缈,多了几分神秘感,三来“云”象征纯洁,自由,空灵,这样的境界正是很多隐者的追求。

王维很长一段韶光内都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对“云”有着一种分外的偏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以是这里的“云”既突出了喷鼻香积寺的幽远,同时也表明了墨客的隐逸情怀。

接着的颔联和颈联四句,是对喷鼻香积寺周围的环境描写,也是墨客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颔联两句视觉和听觉左右开弓,将山林那种幽深、荒僻、宁静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杳无人迹的丛林里,随处可见参天古木;墨客在幽深的树林里漫无目的地走着,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钟声。

这里的“何处”二字用得最好,与上文的“不知”、“无人”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深山藏古寺”的画面。

再来看颈联,墨客并没有寻着钟声,一下子便找到了寺庙,而是先听到山泉在嶙峋的岩石中穿行,发出幽咽之声;又看到日暮下的松林,虽然涂抹上了夕阳的余晖,却泛着点点寒意。

这里的“咽”、“冷”是炼字的典范,一贯为后世所称道。

深山中的泉水声,历来是“寂静”的象征,着一“咽”,不仅深山的宁静可想,山石耸立的画面亦复可知。

而“冷”字,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将日暮山中幽冷的意境活活画出,同时也陪衬出了墨客清冷寂静的内心天下。

末了的尾联,墨客终于到达了喷鼻香积寺,他看到了什么呢?

只见寺庙前是一湾空寂的潭水,墨客回忆着一起上的所见所闻,内心一片宁静,末了坐在水潭边安静地打坐。

这里的“空”并不是纯挚指空旷无人,更多的是表现了一种“空寂宁静”的境界,这在王维的诗中是很常见的,例如“空山新雨后”、“空翠湿人衣”、“夜静春山空”……

而“安禅制毒龙”,原来是佛教的故事,传说西方的水潭中,曾藏着一条屡屡危害人间的毒龙,后来被空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

墨客这里利用这个典故,一来与“喷鼻香积寺”相契合,更主要的是借此阐明了“心静即是禅”的大道理。

所谓“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聪慧生,心不动,则身不动,不动则不伤”,大概便是如此。

山水明净,白云悠悠,绿竹青松,他是遁世的隐者,亦是尘凡的雅客,将暮鼓晨钟里的禅,将空山幽潭的静,化作浪漫的诗意。

心静如水清见底,意闲似风淡无痕,

七月盛夏,将骚动的光阴,在风轻云淡中开释,让寂静的人生,在云水禅心里生喷鼻香。

静不下来时,读读王维这首诗,光阴荏苒有清欢,人生难得是心静。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