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是毛主席少年时期求学的地方,同时也是他青壮年时期,参与革命的出发点。1920年,毛主席从长沙出发,前去会见陈独秀,随后回到长沙成立了党组织。
后来,毛主席又多次从长沙出发,去各地参加工人运动、稽核农人运动。末了还是从长沙出发,走上了井冈山,抵达了延安。以是长沙这座城市对付毛主席而言,是意义非凡的。
1925年2月,毛主席回韶山养病,同时在当地组织农人运动,结果遭到军阀赵恒惕的通缉。1925年9月,毛主席冒着被仇敌逮捕的危险,游览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诗人意气,挥斥方遒。指示江山,激扬笔墨,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口语翻译:
深秋,我独自溜达在橘子洲头。看着湘江之水,一起滚滚向北流去。远处的山峦都被赤色的枫叶覆盖着,层层的树林,全都染上了明艳动人的色彩。
山前的江水是碧绿色的,水面上往来的船只争相进发,破浪前行。雄鹰在长空中翱翔,鱼儿在浪底下贱泳,世间万物都在这个严霜降临的时令里,争取着自由。
无限辽阔的宇宙,引发了我深奥深厚的思考。试问,苍茫大地上究竟是谁,在主宰着这个天下的命运呢?
在过去,我曾经和同学们携手游览过这里。现在,我又回忆起当初那些令人难忘的岁月。那时大家正是青春年少,风采抖擞。
凭着一样平常读书人的意气,年夜方冲动大方地议论国家大事,批驳军阀列强,把那些反动派都当成了粪土一样平常。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当年大家一同到湘江中拍浮,激起的水浪,把飞速行驶的小船阻挡住的环境吗?
毛主席这首《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回顾往事的词,但是它同时又是一首,揭示毛主席心途经程变革的词。
词开头的三句,先容了事宜发生的韶光、地点。那是在1925年的秋日,毛主席当时正准备离开长沙,南下广州,去参加国民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临行之际,明知地方军阀正在通缉自己,毛主席还是冒险来到了橘子洲头。词的第二句“湘江北去”,带出了一个与流水干系的意象,暗示光阴如流水般流逝。
从“看万山红遍”开始,到“百舸争流”这四句,都是实指作者面前的风景。借着对深秋景致的赞颂,引出了下文。
这部分的浸染,类似作者在《沁园春·雪》里面,借“江山如此多娇”,带出下文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只不过前者把“英雄竞折腰”的细节跳过了,而在《沁园春·长沙》里则把“英雄如何折腰”的细节写了出来。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毛主席是怎么写的。
前面提到,在橘子洲头了望,有碧水、有红山,有层林尽染,有如画般的风景。正是由于如此,以是湘江之上,才会有那么多的人,驾驶着成百上千的船只,争相进发,破浪而行。
面对如画的江山,不但人类的竞争生理被引发出来了,就连天上的雄鹰与江底的游鱼,也不能例外。世上万物,仿佛全都要在这个严霜降临的秋日,去与老天爷争一个自由。
深秋景象寒冷,动物和人本来都该当减少户外活动,待在寓所。但是大家由于太过热爱这一片如画的江山,以是冒死要和老天爷去抗争。
写到这里,毛主席陷入了沉思。他想问,无限的宇宙,天地无垠。莽莽苍苍的天下,到底是谁才配做它的主宰呢?
于是由此又引出了下半阕的内容,毛主席开始回顾起自己当年和同学们一起游览橘子洲的环境。那个时候,大家曾经带着冲动大方饱满的感情,对天下大事揭橥过意见。
但是毛主席并没有不才阕的开头,立时讲出当年同学们的意见,而是先写了一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由于不管当年他们的意见多么纯挚,那都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当年的同学们,青春抖擞、才华横溢。彼此怀着读书人的壮志年夜志,冲动大方地指示江山,说话强硬地批评天下大事。
元代大家张养浩在那首著名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说:“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由于年少,毛主席和他的同学们,把革命都想得很大略。大家将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当成了一抔一定会随着日月轮换、岁月流逝而灰飞烟灭的粪土。
当时大家哪里知道,革命想要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呢。但是如今回忆起这段峥嵘岁月,这份少年意气与挥斥八极的精神,依旧是难能名贵的。
以是写到末了,毛主席又回忆起当年和同学、朋友们一起下水冲浪的环境,然后以“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为特写画面,表达了对这种“诗人意气”的讴歌,进而扫尾。
结语这首词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一个名句。前半句是化用自北朝的民歌“天苍苍,野茫茫”,借以表现天下的旷远无边。
后半句的“沉浮”,出自《庄子·外篇·知北游》中的“天下莫不沉浮,终生不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万物莫不是不断在升沉变革着的,从来不会固定。
既然如此,毛主席就说,那么这个天下的主宰也应该不是“固定”的。他也该当顺应时势,由适宜的人来担当。
少年时期的毛主席与他的同学们,由于经历过阴郁的旧时期,已经开始思考推翻军阀,重修中国的问题,但是当时的思考还没有那么深刻。
他们只是早年人的文化经典里面汲取营养,粗浅地认识到,那些王侯将相,总有一天会被打倒,然后会化为粪土。
参加革命多年往后,毛主席对付这个问题的思考,又在原来的根本上,更加深入了一步。而且从《庄子》的哲学中得到了启示后,毛主席更加武断了自己的革命志向。
但是与此同时,毛主席仍旧讴歌同学们当年不问出路死活,纯挚地凭借着一股诗人意气,建立起来的革命空想与信念。正是这样的革命空想与信念,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