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陈贵忠

周宁县七步镇东面屏立着海拔850米以上的龙冈头、仙冈、坪冈头、寨顶冈等山峰,形成一道进出东洋的天然樊篱。
发源自秀郭洋仙冈头的八蒲溪穿过情人谷,跃下九龙大坝前的峭壁绝壁,形成壮美的瀑布奇不雅观,也造诣了八蒲花鼓龙王的千年传奇。
峰回水转,溪流落下七步仙冈和玛坑九顶冈相峙的峡谷,流经谷底的象地村落和岭尾村落(这两村落属福安地界),末了与穆阳溪交汇。
这一带山峰阵势险要,森林茂密,曾经是华南虎的领地,也有原著民生活的遗迹。
随着中原八姓先后南迁入闽,这片荒芒的地皮逐渐热闹起来。
听说,唐乾符五年(878),黄巢叛逆师转战浙东,辟仙霞岭路,进入福建境内,叛逆师曾在这片山区的牛池冈活动,为了方便行军,义军从仙冈顶、纱帽山至虎头山开挖了通往福安方向的最佳路径,形成连通闽东北的主要交通要道,后经历代多次扩建重修,便有了著名的牛岭古道

牛岭古道起自福安岭尾村落,一起上坡,登上虎头山,过了暗桥亭,便进入周宁地界。
牛岭中段是柯坪村落,又称半岭。
往上经舂臼亭、新亭,登纱帽山,就到岭头即桐岔村落。
再往前的山道相对平坦,走过过岭亭后便是梨坪村落了。
道路全程7公里,路宽1米有余,路面用山石铺就,台阶高度大约在10厘米高下。
正当杜鹃花、继木花、地丁花盛开的阳春四月,乘兴探访千年古道。

梨坪村落

周宁牛岭古道有人家

银洞遗址

第一站是七步镇东面5公里的梨坪村落。
因建筑302省道,梨坪至桐岔村落的古道已不存在。
梨坪村落居民现有140多人,以林姓为主。
明洪武七年(1375),家住霞浦赤岩桥头的林爵六公和伏一公兄弟俩为避倭寇和海盗,选择在闽东山区的宁德东洋里(即周宁)黄浦村落脚,三年后又迁至八蒲岭下的岭下村落拓居。
明洪武十一年(1379),后山发生山体滑坡,村落落被毁,幸免于难的村落民迁居到牛岭古道两旁搭建草屋安家度日,凭借周边肥沃的地皮及古道带来的商机,村落民因需而为办起堆栈,逐渐发展成交通要道上的一个新村落。

明至清雍正十二年以前,宁德县在此设主簿收税赋,估计还有接待过往官员的浸染。
试想,官轿从福安穆阳出发,半道上都是民营堆栈,鱼龙殽杂、满屋脚臭,实在不宜官家投宿,走到梨坪差不多是一天韶光,恰好可以安歇;清崇德年间(1636—1643),村落外创造银矿,数千银客聚拢梨坪挖矿炼银,盛极一时。
历史文献对梨坪银矿险些没有记载,可能只是民间私采,遗留的矿洞口就在省道边,据进洞的村落民先容,洞深达1700多米;民国期间梨坪设收税处;1949的5月17至21日,国民党第六兵团李延年部万余人,途经麻岭、牛岭古道溃退台湾,出生于1939年的林老伯回顾起当年的场景,至今仍愤慨不已。
当时,国民党败兵沿途掳掠作歹的刚传到村落落,村落民急忙装上鸡鸭,抬上猪羊,背上粮食,早早地躲进深山,10岁的小林提着鸡茏与大人一起在山岭上狂奔。
几天后回到家里,所有能吃的都被抢空了,缺德的大兵还把大便拉在地瓜米仓里,山坡上散落几匹老弱病残的军马,家徒四壁的村落民不再客气,当即杀了战马充饥;1958年6月,新政府开始建筑浦赛公路周宁段(后经扩建),经由梨坪的路线正好处于古道上,民房只好妥协到山脚下。
公路修通后,县政府在此设林业收费站,县粮食局在村落旁的竹林下建筑粮库,四邻八村落远至玛坑沈洋、溪边的公粮和余粮都由民工挑到梨坪,再用汽车运往赛岐港。
现在收费站还在,粮库改为烟花炮竹贮存点。

桐岔村落

旧堆栈

第二站到七步镇东面6公里的桐岔村落,进入苏家山与桐岔村落的道口隔路相对。
清乾隆元年(1736),东洋旺族、龙潭村落刘氏齐卿公独具慧眼,迁到牛岭古道边的山重村落(此村落现已不存在)拓居,公生下正寿、正发、上治、正腾四子,前三房于清道光年间(大约是1821年)搬家桐岔村落,10多幢土木房沿古道而筑,仅留下1米多宽的巷子。
因了地处古道的岭头,行人挑夫至此几近筋疲力尽,每每选择在这里投宿,住客相对较多,因此家家户户险些都成了堆栈。
遥想当年夜幕降临,过往乘客陆续聚拢在这方寸之地,阉猪客的口笛声、货郎的拔郎鼓声、挑夫铁箍柱杖敲打路石的叮当声、老板娘的呼唤声、甩子在碗里跳动的赌钱声、看客南腔北调的谈笑声殽杂在一起,该是若何的热闹情景。
村落里现存一家旧堆栈,四间经典的前店后厨、楼上住宿的门面连成一片,宽约13米,这在当年算是派头的。
1949年,村落后仙冈上的山楼村落共5户钟姓畲族村落民迁居到村落内定居。

桐岔村落外是茂竹修林,古老的柯树、楠树、枫喷鼻香树夹杂在竹林中,陪伴山村落走过近200个岁月,村落民非常敬畏这些古树,将她们奉为树神,特立神坛焚喷鼻香供奉。
古道穿行在茫茫竹海之中,军用光缆线路沿路的内侧埋布,一点都没有毁坏路面。
竹笋非常任性,有一种我的地盘我作主的霸气,冷不丁从路面或路肩冒出来,道路因此破坏严重。
路石历经千年打磨而油光发亮,遇上回潮或下雨景象,石面像撒了水的磨刀石,一欠妥心就人倒马翻。
真不敢想象,古代的挑工肩负重担,脚穿草鞋,仅靠一根柱杖坚持平衡,竟能长途跋涉。
向下走大约10分钟就到新亭了,这是一座16柱的土木构造路亭,亭内有长长的木板凳供人安歇,亭外有泉水可以解渴。
该亭于清道光十二年(1833)始建,光绪元年(1875)重修。
因耐久未修,已褴褛不堪。

舂臼亭村落

古道

新亭

第三站是七步镇东侧7.5公里的舂臼亭村落,古道从村落后经由,村落落因路亭得名。
《周宁县志》记载:“舂臼亭位于福安古道的牛岭。
清道光十二年(1875),龙峰境(龙潭村落)太学士刘云参建,光绪元年(1875)重修。
土木构造,长7米,宽6米。
”路亭原来位于村落旁的古道上,亭内原有一口大舂臼,亭子因此得名。
因扩建302省道,民房迁移到山脚边,路亭被拆,舂臼被抬到柯坪村落舂化肥,至今留在柯坪。
村落民原以蓝姓畲族为主,公路修通后,部分柯坪村落的刘姓居民也搬到路边建房,原驻桐岔村落的村落委会因居民基本迁居而迁至舂臼村落。
村落落现有10多幢钢筋混凝土楼房,屋子四周尽是茶园、枇杷园、杨梅园,还有大片的竹林。
村落后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学,桐岔、柯坪的学生曾经都在这里走读,面前这座连外墙都没粉刷的传授教化楼是在遍及责任教诲期间建成的,可惜因生源过少而撤点并校了。

柯坪村落

古道

暗桥亭

第四站是柯坪村落。
村落落位于古道旁,海拔320米,村落后是纱帽山,左侧屏立一座酷似猫头的山峰,右侧是八蒲龙王之所在,75岁高龄的刘老伯自满地用方言吟唱顺口溜:“左边金猫咪,右边海龙王,穴结牛岭头,溪水两边流,何人葬得去,纱帽在朝中(纱帽即官帽)。
”清道光元年(1823),山重村落刘振华公宗子建寅公迁此拓居。
柯坪村落人杰地灵,从村落中一幢清朝期间留下的豪华的汉唐厝可见,村落中曾经确实有了不起的人物。
紧挨古道边有一幢格局很小、楼层很矮的二层土木前店后房式楼房,周边还有残余的墙基,想必这些都是当年的堆栈。
沿古道再往下大约5分钟路程便是暗桥亭了,亭子实在是一座石拱木廊桥,始建年份不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重修,桥内供奉不雅观音宝像,廊桥破损严重,像快要倒塌的样子。
再往下走便进入福安地界直至岭尾村落,因建筑公路这段古道已荡然无存,本次牛岭之行到此完美落幕。

纵不雅观牛岭古道,宛如彷佛一串横亘于崇山峻岭间的珍珠项链,其间的每块铺路石都是项链上的环扣,每个村落落犹如缀在链上的珍珠。
古道源源不断地带给村落落讯息和财富,村落落为古道供应掩护,为行人供应给养,照亮夜路。
然而,社会发展总要冲破故有的平衡,自从周宁公民投入20万个工日的责任工,完成50多万立方米土方,51多万立方米石方,耗资202多万元,历时11个月,于1959年5月1日修通浦赛公路周宁段,牛岭古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挑夫们传唱的俏皮歌词也随着历史的尘埃渗入古道的石缝之中。
因了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沿途村落落基本人走房空;因了山村落交通便捷,村落民灵巧走农,农闲时在城镇打工,农忙时回地里干活,素日不见农夫,可茶园、果园和竹林还是活气盎然。
忆往昔岁月如歌,看目前风骚不再,古道上的故事仿佛从来没有发生。
 

来源:周宁浪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