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赏析

张九龄从政之初,仕途通达,志气高昂,他肚量胸襟壮志,惟恐虚度光阴而一事无成。
他曾因中书侍郎张挺之事而被认为结党营私,罢免了宰相职务,后又被贬为荆州长史。
这首《照镜见白发》是他为自己青春年华流逝、匡扶社稷的壮志未酬而大发感叹而作的。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一是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自己没有说服唐玄宗,没有阻挡住唐玄宗用人不当感到遗憾;二是说自己被贬撵出京城,做了一个无所作为的闲官而虚度年华。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意思是说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自己被打击、排挤到伶仃的田地。

诗词四首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此诗感怀出生,既抒发了作者自己的志薄云霄,又感慨了自己一事无成,光阴飞逝,透露出他为美好光阴空空流逝而深感惋惜之情。
全诗措辞朴素,笔墨简练,寓意颇深。

张谓《题长安主人壁》

众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赏析

这首诗,墨客用精警的措辞,戳穿了中唐往后世风日下的环境。
世俗社会“友情宝塔”完备建筑在黄金的基地上,没有黄金这块奠基石,立时就会垮台。
黄金成为衡量众人结交的砝码:这边黄金不多,那边交情随着不深。
两者恰好构成正比例。
诗的开头两句便是戳穿出金钱对人情世态的“污染”。

诗题中的长安壁主人,是范例的市侩人物。
作为大唐帝国京都的长安,是中外交通的枢纽和对外贸易中央,“丝绸之路”的集散地。
中唐以来,工商业,尤其是商业特殊兴盛。
在繁荣热闹的长安东西两市场里,麕集着形形色色的商品和各种奇珍奇宝。
黄金作为商品流利的手段,在这十丈软红里神通广大。
而长安又是全国政治中央,随着朝政的腐败,趋炎附势,钻营逐利的征象更为突出。
以是,在封建社会里,涌现长安壁主人这类人物是并不奇怪的。

诗的后两句:“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形象地勾画出长安壁主人虚情假意的笑脸和冷漠无情的心。
别看他口头上暂时相许(“然诺”),只不过是表面上的敷衍应酬,根本谈不上什么友情,他的心,像路人般冷淡。
“悠悠”两字,形容“行路心”,看似平淡,实很真切,刻画世情,入木三分。

张俞《蚕妇》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赏析

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这一首《蚕妇》,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舞台上霸占了一席之地。
《蚕妇》写在北宋期间,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驳。
当时的封建朝廷,在自己摧残浪费蹂躏无度的同时,又对外敌妥协,更加重了百姓的包袱,公民生活痛楚难言。
墨客就在这一大背景下,描写了一位整日辛劳劳作,不常常进城,一贯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
整篇诗就彷佛是在讲故事: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堕泪。
由于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
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纵然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罗绮”的……这首诗戳穿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

全诗没有任何一字的评论,也没有利用什么博识的遐想,但是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想熏染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墨客的思想感情。
古诗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朱熹《不雅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奇妙难言的读书感想熏染。
池塘并不是一泓去世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得到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环境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得意清闲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想熏染。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想熏染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殊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负责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颂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造诣,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示,只有思想永久生动,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管各类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原谅,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针言“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