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哪个数字,第一紧张学的居然是一首找不到作者,标明“古诗”的一首古诗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在家上的古诗课01部编语文一年级上册画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这首诗,我个人以为是合营第一册主要的识字学习的。

也由于这个缘故原由,教材中改动了诗中的个别字,原诗是:远不雅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变成了“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不雅观”显然没有“看”更熟习,词意也不会有歧义;“犹”与“还”也一样,意义相同,还更适宜一年级的认识水平。

但教材没有标注诗的作者和产生年代,而笼统地以“古诗”标之。
关于诗的作者,长期以来,有唐代王维说,僧人道川禅师说,元代王冕说,明代唐伯虎说,清代高鼎说等多种版本。
这些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没有任何历史依据。
而且,很多人认为该诗源出于描述一幅画,并冠以《画》的诗题。
是啊,画上的山看得见颜色,画上的水听不到声音;春天过去了,画上的花依然盛开;人走近了,画上的鸟却丝毫也不会被惊扰!

很多人认为是王维写的

很多情面愿认为是王维写得,能够用20个最常用的汉字组成了一篇欣赏画作的精彩“评语”,也只有大画家+大墨客王维才能写得出来。
我们知道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也有个大号叫诗佛,为盛唐三大墨客之一。

王维是开元9年金榜题名,诗画兼备,精通音律,还晓佛理,以是这首评画的五言绝句中模糊含着小学生不随意马虎理解的禅意。

既然是赏画诗,不难猜出是山水画,诗句中有山、水、花、鸟,是范例的中国山水画题材。
绘画是静止的艺术,但是王维通过笔墨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静止的画变成了一幅俏丽的山水在我们面前犹如“虚拟现实”那样展现出来。
最关键的是,这个虚拟现实也没有限定我们的想象力:

山有色---什么颜色呢?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令,会看到不同颜色的山,既然我们看不到古画,就让自己的思绪远去,想象自己心中的那片“有色山”吧。
离水很近却不闻水声,春天已远去,花喷鼻香还可嗅;游人也走进,鸟儿却没有惊飞---这么有点儿禅意的诗句却见告我们,这是一幅画,是韶光、空间的瞬间定格。

我们再读一遍吧: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首诗的意见意义性很强,也很有传授教化意味,涌现了远近、有无、来去三组反义词,以及山水、声色、花鸟三组常用景物对,完备可以当做五言绝句的标准示范。
很适宜勾引孩子来模拟创作。

还有说是清代高鼎所做

有学生把两组各一字对调,就变成了:

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不在,人来鸟还惊。

宋代的晁公溯有一首名为《了望》的诗,第一句是:山近色未佳,山远看始好。
也与《画》意思不同,或许是看的真实景致的缘故吧。
杨万里也揭橥过同样的不雅观点,他在《回望摩舍那滩石峰》一诗中说:

好山近看未为奇,远看全胜近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