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这首词是宋词最为经典一首词,读来朗朗上口,实在,《水调歌头》只是词牌名,那么《水调歌头》词牌是怎回事?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本日我就来讲述一下《水调歌头》的由来。
词牌《水调歌头》别号《元会曲》、《中秋歌》、,《凯歌》、《台城游》、《花犯念奴》等。双调,上片九句,押四平韵,四十八字,下片十句,押四平韵,四十七字,共九十五字。高下片中的两个六言句,宋人常兼押仄声韵,也可平仄互韵或句句押韵。
《水调歌头》词牌来源于《水调》。《水调》相传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自创的,此声韵悲切。到了唐代,《水调》成为传唱不衰的名曲。当时《水调》既可以单独作为曲乐演奏,也可填上词来演唱,唐朝很多墨客都为这一曲调填写过五言或七言的歌词,可以说这险些是最早的按谱填词的曲调之一。此时《水调》分为大曲、小曲。大曲有十一叠,前五叠是“歌”,多填入五言词,声韵幽怨,后六叠是“入破”,多填七言词。白居易曾说:“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请多似有因。不会当时翻曲意,此生断肠为何人?”可见这一曲调是很伤感的。《水调歌头》便是截取大曲《水调》的第一遍而成。“歌头”即为《水调》的首章。
五代、北宋时,《水调》仍被广为传唱,可逐渐地《水调》的曲调发生了变革,由最初的悲惨变成了昂扬、豪放,这个渐变过程融入了很多宫廷乐师和民间歌者的创意,更有苏舜钦和苏轼两位学士的首创之功。北宋的《水调歌头》作词牌最早见于苏舜钦的作品,但最有名气确当属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自首创了这词牌或沉郁忧愤、或旷达豪迈的风格之后,后人大都沿用这一起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