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古诗里的端午节粽子,竹筒粽,九子粽,角粽,菰叶粽,蜜粽,杨梅粽

端午节最符合季候的食品,当然是粽子。
只是平凡的粽叶和白米,一搭配就成了端午节最神奇的美味。
小时候不清楚,为什么包上粽叶的米饭,会格外有一种芬芳?

每每母亲和奶奶在端午的头一天就要泡上粽叶和糯米,母亲时常去看看水中的糯米,我以为奇怪,就问她,为什么要泡?她说,泡过的米煮出来的粽子才不会夹生,夹生饭是会伤肠胃的,但是也不能泡长了,那样煮出的粽子太糯,也不好吃。
于是瞥见粽子下水煮,快煮好的时候,已经闻到粽叶和米稠浊的喷鼻香气,等走近一看,粽叶由翠绿变成褐色,那捆着粽子的绳子已经勒到胖乎乎的熟粽子里,有的粽子角被饭粒撑破,洁白晶莹,让人食指大开。

母亲说,没有破角的粽子可以多放几天。
于是冷粽子也好吃,撕开粽子叶,蘸着白糖或者红糖,最爱剥得干净的小粽子,滚在白糖里,仿佛吃的不是米饭,而是最可爱的佳肴。

端午节粽子古诗十首赏读彩缕碧筠粽喷鼻香粳白玉团

端午节后上学,母亲会提两个粽子放书包里,外加一个盐蛋,只是说,别喝冷水。
只是过了这个阶段,还想吃时,母亲说,节都过了,等明年吧。
于是端午节成了又一年的期盼,由于有彩丝网子可以挂鸭蛋,要知道,平常严厉的母亲是什么花哨的装饰品都许戴在身上,但是会给你挂上鸭蛋彩网,像硕大的宝石,那一天真是儿童公主的快乐,有吃有玩有炫耀,且都和平凡不同。

端午节为什么会吃粽子呢?实际成年往后很多答案就破解了。

一,端午节是五月仲夏,是太阳直射最剧烈的阶段,此时大部分中部和南部地区高温多雨,古代食品宝贵,用这种办法制作的食品,可以保鲜,延长食品的食用期。

二,中国是农业社会,仲夏时节麦收种稻,人们每每非常费力劳碌,用这种办法制作的食品可以担保在劳动强度大的夏天垦植里,有相对新鲜的吃食。

三,正是由于仲夏人体花费大,须要补充营养,而又担心夏天的热毒,用清凉粽叶,荷叶,竹筒,菰叶制作的粽类食品,可以知足这个时段人体的需求,就近取材,制作大略。

以是吃粽子,该当起源于先秦时期,每个地方都有类似的做法,荷叶,树叶,芭蕉叶,粽叶,菰叶都会用到。

但是在端午成为一种风尚,该当是春秋时期的中部和南方地区,这里森林茂密,河流浩瀚,人们躲避野兽和水族的侵害,首先会用这个时令的美味敬拜天神和水神,求的天神与先人的保佑,以是这种食品上会缠着五色代表供奉的丝线。
当然基于不摧残浪费蹂躏粮食,在求得神灵伏惟尚飨后,演化成,将这些敬拜的夏季食品,吃进肚子。

屈原是战国晚期楚国的人,传说他自沉于端午节这天。
楚地人们将缠着五色丝线的粽子丢进水中,祈祷水神不要侵害屈原的尸首。

实在该当是先有粽子,有端午节,才有了人们对屈原用高规格的礼仪去敬拜。
但是正是由于屈原,粽子才成了端午节一道自然传承的文化食品。

实在粽子,未必都是粽叶包成的。

“蒲叶吴刀绿,筠筒楚粽喷鼻香。

因书报惠远,为我忆檀郎。
”唐朝沈亚之《五月六日,发石头城,步望前船,示舍弟兼寄》

中唐时候的沈亚之,端午节之后,从南京去河南,走水路。
他写给朋友和弟弟的诗信里,说,南京的端午节,菖蒲像刀剑一样笔直苍翠,而竹筒粽有着传统古楚的风味。

这里可以看到当时南京用竹筒闷饭,是取自楚地的风尚,这个粽子饭不是粽子叶包成的,是竹筒饭。
是否也暗示了当时楚地盛行的粽子实在是竹筒呢?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喷鼻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唐朝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来宾》选录

端午节连着夏至,很多学者考证,端午节有许多内容是夏至的前移,由于端午节叫天中节,实际夏至才是真正的日在天中。
古代端午节包含夏至的内容,以是端午和夏至的节日节气饮食基本同等。
白居易曾经在苏杭做刺史,他和刘禹锡回顾在苏州的夏至,吃的粽子是嫩竹筒做的,还有这个时节的小鸭子。
竹子和鸭子都性凉,新竹筒米饭配上鸭肉,这是夏之美味啊!

这里的竹筒米饭也叫做粽子。

“灵均去世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喷鼻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绅士,没命求所难。
”唐朝 元稹《表夏十首》选录

元稹说,屈原去世后,就盛行在端午节用喷鼻香草沐浴的民俗。
在这天,要用五色丝缠上粽子,粽子打开后,是喷鼻香粳米形成的白玉团的样子。

“彩缕碧筠粽,喷鼻香粳白玉团。
”是描写粽子的佳句,彩丝,碧粽,白瓤,暗香,光荣喷鼻香味都让人垂涎。
但是我还是以为有点奇怪。
他到底说的是竹筒粽呢还是粽叶粽?两种口味虽然都好吃,可是,形式和喷鼻香气可不一样啊!

如果竹筒粽,仍旧是楚地的端午风尚,可以遥想屈原时期的粽子,是竹筒劈开,里面装着白米,然后用五色丝捆绑好,入水煮熟或者蒸熟。

不过既然粽子都叫粽子了,肯定大多数和粽叶有关。
以是唐朝大部分粽子还是粽叶包成的角状。

“四季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唐朝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选录

唐玄宗李隆基的端午节是帝王中最豪华的,三大殿全开,率领群臣过端午,开盛宴。
这已经是夏天,居然宫殿里装点着四季花草,反时令开放,连粽子都做得这么豪华,一串九只,有大有小,这是连吃带送的节奏呀!

而且这肯定是角粽子,只有三角形的粽子堆起来一盘,拎起来一串,才显得新奇有趣,寓意吉祥。

“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喷鼻香。

却愁南去棹,早晚到潇湘。
”唐朝姚合《夏夜宿江驿》

端午佳节已经形成固定的风尚,墨客在去往湖南的船上,过着流落的佳节。

但是渔船上也有粽子飘喷鼻香啊,那一闻便是粽子煮熟的喷鼻香味,弥漫在夏天的晚风里。
这里的粽子是最大众最平民的样子,角状的。

当然墨客会不动声色地点出自己怀念屈原,对他有精神的神往。
由于屈原投水之地,正好是古湘之地。

“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

采衣君自乐,白发我何堪。

静味瑶华句,闲思玉柄谭。

报之长命缕,祝庆在图南。
”唐朝 徐铉《和李秀才端午日风寄》

唐朝普通人的端午自有端午的气氛,三角形的粽子,新鲜菖蒲勾兑的季候美酒。
有条件的人穿上五彩衣裳,由于五色在端午有着避邪的传统说法,穿上五彩衣裳,五毒不侵,安然过夏。
这当然是有条件的人。
家境不好的人,也有办法,用五色丝做成带子,捆在臂上,手腕上,被称作长命缕。
以是亲手做的长命缕,礼轻情意重,是朋友交往的祝福礼物。

唐朝的端午节和现在的也差异不大,粽子是大家要吃的。

“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犹簪艾一枝。

寂寞废诗仍止酒,今年真负此佳时。
”宋朝陆游《乙丑重五》

所谓舌尖上的文化博大精湛,来看看宋朝陆游家的粽子,他老家浙江山阴,晚年隐居在此。
这里的粽子别有新意,又或者因时制宜。
用的是青菰叶子,可见粽子在流传过程中,还是由于地方不同,利用的材料也不同。

“蜜粽冰团为谁好?丹符彩索聊自欺。

小儿造物亦难料,药里有时生纲丝。
”宋朝《 范成大重午》

蜜粽是什么?冰团又是什么?

不过这肯定不是普通的粽子,要不就馅子里加了蜜饯,要不便是吃法不同。

宋朝夏天已经普遍用冰,街上有冰铺,有卖冰水的,冰饮的,普通人只要有钱还可以买到冰块,用来做冰藕,冰杏仁酪,当然宋朝的酪是什么样子不清楚。

难道是将粽子放到冰水里?那冰冰的白团子,是什么味道?

“上林珍木暗池台,蜀产吴包万里来。

不独盘中见卢橘,时於粽里得杨梅。
”宋朝苏轼《皇太后阁六首》

才以为粽子里是包的蜜饯,这里皇宫的吃法更新奇,宫廷里的端午节不仅著名贵的南方大枇杷,咬开洁白的粽子,里面居然是最季候的南方水果杨梅。

我只以为粽子里包枣子常见,宋朝人可真会吃,吃出了惊异,里面是杨梅,还有什么不能包进去的?

“南北飘然各飘蓬,佳辰无路笑言同。

铜壶县冷更微雨,白鹊楼高来远风。

粽剥雪肤明席上,酒倾玉骨映杯中。

区区羁旅无欢笑,遥想华堂屡一烘。
“宋朝孔武仲《铜陵县端午日寄兄弟二首·寄季毅》

每到佳节倍思亲。
尤其在外奔波的人,不能和家人团圆。
瞥见外地酒席上,洁白肤色的粽子,那美酒佳肴,怎么就吃不出个好味道呢?原来,用饭是要有氛围的,由于家人不在一起,这端午也就过得沉闷了。

正是由于端午是大节,也成为一个主要的社交和团圆的节日。
女儿们在这天可以回外家,而男人们可以三五好友,临江把杯,思屈原,叙友情,望将来。

只是哪一处都不会少粽子的身影。

只是我还是想问问,你们吃的粽子,什么皮,什么馅,有什么来历?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