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世必有英雄,那个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期。

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均生活于这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既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参与者,同时又是精彩的墨客。
在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之后,他们均留下了多姿多彩、意境深远的诗歌,一代代流传至今,成为千古名篇。

虽然,他们三人均受到汉乐府诗歌的影响,但他们在继续乐府民歌朴素、憨实的特色后,又进行了自己的升华和改造,从而成为大放异彩、独树一帜的墨客,建安风骨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小高峰,而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无疑非三曹莫属。

曹操、曹丕、曹植,均有很多精良的诗歌代表作,像曹操的《不雅观沧海》、《短歌行》、《蒿里行》、《龟虽寿》等;曹丕的《燕歌行》、《杂诗》等;曹植的《白马篇》、《七哀诗》、《赠白马王彪》、《七步诗》、《美女篇》等,均是千古佳作。

建安三曹一人一首代表作曹操言志曹丕多情曹植豪迈纵横

碍于篇幅,我们不能逐一讲解,而且三曹由于各自经历、志向等差别,也有着不同诗歌风格,以是此处仅选取三曹精彩的三首代表作,来大略看一下,从诗中表现出的建安气候和他们的思想境界。

一、东临碣石、以不雅观沧海

《步出夏门行·不雅观沧海》不是曹操最好的诗,但却是最能代表他志向的一首诗。

曹操自小便志向远大,汉季世界大乱,他从弹压黄巾叛逆的战功开始,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以非凡的能力和气概,扫平了北方,虽然赤壁之败北于孙刘联军,但他想要一统天下的宏伟蓝图,至去世未改。

公元207年,曹操带领军队击败乌桓,来到碣石边上,望着广阔的大海,犹豫满志,遂吟诵出了这首《不雅观沧海》。
其宏伟的志向、斗志昂扬的气概,在这首“纯写景”的诗歌中,表示地淋漓尽致!

步出夏门行·不雅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不雅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个中;星汉残酷,若出其里。

幸乃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不雅观沧海是在碣石之上,这就决定了他的视角是“高”的,以是他能看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入于眼而映入心,曹操的肚量胸襟,无疑也如海一样平常壮阔。
开头四句的憨实力度,令人心胸开阔。

而秋风萧瑟的景象,也没有让墨客感到凄凉,反而是有一种欣欣向荣的觉得,周围树木丛生、草木正茂,海中波浪起伏、翻滚咆哮,这才是肚量胸襟天下者该有的气概!

面对这样广阔无边、气吞山河的景象,墨客心中反而变得更加有力量,仿佛也被大海所震荡了,以是他说“日月之行,若出个中;星汉残酷,若出其里”!
太阳、玉轮、银河,全都在大海的节制中,就像天下虽大,全在自己的肚量胸襟中一样!

曹操的志向非常远大,肚量胸襟也无与伦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何等气概才能写出的诗句,曹操在《不雅观沧海》中虽然都是写景,但却无一句不言志,这咆哮的大海,便是曹操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年夜志壮志!
这种气概,一贯贯穿着曹操的生平,哪怕是他遭遇各类困难,依然不放弃、不言败!

曹操的诗,大多沉雄壮阔,催人振奋,可以说是《诗经》之后,四言诗最好的代表,除了这首《不雅观沧海》,《短歌行》更是一首不可不读的佳作,感兴趣可拜会:曹操最著名的一首诗,有吞吐天地的肚量胸襟,难怪帐下聚拢那么多人才。

二、明月皎皎、思念不绝

曹丕的诗才,不及曹操,更不及其弟曹植,但是曹丕的智谋和政治手段,却非常高明,老爹曹操为其扫平了北方,到了曹丕这里,索性直接代汉称帝。

曹丕大多数时候,都过着“太子”的生活,自然不如曹操那么贴近公民,以是曹丕的诗歌,题材相比拟较狭窄,思想内容也有些空洞,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这首《燕歌行》。

《燕歌行》是一首思妇诗,从字面来看,写一个女子在秋日的深夜怀念远归的丈夫,感情婉转朴拙,措辞明快清丽,而且是用七言诗写成的,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打破,曹丕对后世七言诗的发展,是有深刻影响的。

燕歌行二首·其一

曹丕

秋风萧瑟景象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小注:(1)慊慊[qiàn],指空虚或失落意之感;(2)茕茕[qióng],指孤单寂寞的样子。

宋玉悲秋,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承用其意,说秋风萧瑟,景象转凉,草木为露霜所侵袭,群雁南飞,统统都充满了凄凉之情。
开头三句的景物陪衬,让全诗都笼罩在一种低沉凄凉的氛围中,这与思妇的主题十分契合。

接着,以比兴手腕,着重写对思妇对远游丈夫的思念,不知不觉中,已泪流满面,一腔相思无处诉说,拨动琴弦、吟唱短歌,呜咽不能成声,明月皎皎,彻夜难眠,举头看看银河,连牛郎织女尚且都能隔银河而相望,而他们却没有联系的桥梁。

长于写景和抒怀,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读起来很动听,而用的七言形式,也非常新颖,内容与形式的奥妙结合,使得曹丕的诗歌,也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能够在文学史上霸占一席之地。

三、白马金羁、舍身殉难

曹植跟随曹操征战较多,他年轻时便渴望成为英雄,和父亲曹操一样有建功立业的年夜志,又由于文学才能极高,以是深受曹操喜好,一腔热血一腔激情,令人振奋。

但是,文学才能极高的曹植,却在政治上比哥哥曹丕差得远了,以是虽然深受曹操喜好,却没能成为“太子”,曹操一去世,曹丕当家,由于忌惮曹植,总是处处伤害,那首著名的《七步诗》便由此而来。

以是曹植的诗歌,实在可以被光鲜地分为两个期间,曹操去世前,是冲动大方的、英气的,曹操去世后,又是压抑的、忧郁的。
其前期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白马篇》,而后期最具代表性的,是《赠白马王彪》。
由于后一首篇幅较长,以是此处只看一下《白马篇》。

曹植的诗歌,比曹丕高明许多,乃至比曹操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曹植对五言诗的贡献,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可以说是魏晋期间,五言诗最好的代表人物之一。

《白马篇》又作《游侠篇》,是乐府歌辞,紧张内容写边塞与游侠,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身手高超的爱国志士,歌颂了其为国家献身的高尚精神,将墨客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年夜志,光鲜地表现了出来。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幼年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去世忽如归!

诗歌开篇详细地描述了这位壮士的非凡气势,白马、金鞍,色彩光鲜,只见其马,便知其人之飒爽英姿。
接着墨客声情并茂,描述了游侠的气质,他在边塞冲锋陷阵,从不爱惜自己,只想着为国立功,让人敬佩不已。

曹植用了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位侠客的身手,描述了侠客大胆杀敌的场景,描述了不平不挠的勇气,详略得当,令民气生神往之情,通过这些方面,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志士形象,便维妙维肖地为我们展现出来了。

而结尾“捐躯赴国难,视去世忽如归”的誓言,更让人感到无比敬佩,其崇高的思想风致,也更加让人感到佩服!

《白马篇》是曹植前期诗歌中的名作,写法上受到汉乐府的影响,但是“骨气奇高”常常表现出一种年夜方冲动大方的激情亲切和爱国精神,非常令人振奋。
可惜后期的打击,让他变得郁郁沉闷,其诗歌虽然多了几分沉郁抑扬感,却少了这样舍身殉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