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摹《兰亭序》黄绢本考

作者:刘 刚(湖南省博物馆)

内容提要: 东晋王羲之写下了书法千古名篇——《兰亭序》,又称“禊帖”,在中国书 法史上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
相传,《兰亭序》原迹已随唐太宗一道葬入昭陵。
后世 所传《兰亭序》墨迹,都是钩填本或临写本。
本文所谈的唐摹《兰亭序》,是现藏湖南省博 物馆的这卷原托名为褚遂良所书《兰亭序》。
经考证,可以断定这不是褚摹本
从其“笔法 飞舞,神采奕奕”来剖析,应是另一卷唐人摹《兰亭序》本。

关键词: 兰亭序 王羲之 禊帖 行书褚遂良唐人摹本

唐摹兰亭序黄绢本考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士大夫在会稽山阴兰亭临水 修禊。
当时,王羲之满怀激情地用饱蘸墨汁的鼠须笔在蚕茧纸上⑵挥毫作序,写下了书法千 古名篇——《兰亭序》,又称“禊帖”,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
其遒丽 劲健的体势,自然儒雅的章法,千百年来一贯是后众人学习行书的典范。
在《兰亭序》中, 王羲之脱尽魏晋以来用笔滞重的写法,创造俊逸、雄浑、流美的书风。
现从几种唐人勾摹的 《兰亭序》中,可以看到王羲之行书的这种艺术风格和造诣。

谈到《兰亭序》,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把它与唐太宗联系起来。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明 君的李世民,亦爱好书法,尤为酷好王羲之的书法,他广集天下王羲之的墨迹,将王书置于 室内,朝夕不雅观览,对其推崇备至,认为他的书法尽善尽美,千古一人。
当他得到《兰亭序》 墨迹后,奉为珍宝,曾命弘文馆拓书,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照本钩摹临写, 分赐予皇太子、诸王及近臣。
而他本人则对着原来,早晚不雅观摩,爱不释手。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因唐太宗生前太保重王羲之的《兰亭序》了,故他去逝后,原迹 作为殉品随他一道葬入昭陵。
后世所传的,《兰亭序》墨迹,都是钩填本或临写本。
在现存 世的《兰亭序》中,以唐摹本最为宝贵。
个中又以“神龙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最精, 临摹者在该本中,不但精确细致地传出原笔法,就连墨气的浓淡,行款的疏密也作得很自然。
至于拓本则更为繁杂,无可盘诘。
唐代的何延之和宋代的桑世昌都著文校勘,元明往后更盛。
传世的几种唐代临摹廓填本,如称虞世南本、褚遂良本、冯承素本等,彼此对照,在体势和 行款方面,都互有出入。
然而,就王羲之的《兰亭序》而言,作为书法艺术本身,其藻丽多 姿的书体,洒脱自若章法,开启了一代书法新风尚。

本文所谈的唐摹《兰亭序》,是现藏湖南省博物馆的这卷原托名为褚遂良所书《兰亭序》。
此卷正文质地为绢本,黄褐色,亦称“黄绢本”,其纵24.5 厘米、横65.6 厘米。
在正文末行 “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印文已模糊不太清晰。
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书 画家、鉴赏家董其昌题书“墨宝”二字(残余)。
卷中有明代字画鉴赏家项元汴藏印甚多。
卷尾依次有明代许初,清代王澍、贺天钧、唐宇肩、顾莼、梁章钜、梁同书、孙星衍、石韫 玉、李佐贤、韩崇诸跋。

在该卷拖尾上首先题跋的是明代许初,跋文为:“右唐中书令河南褚公所摹也。
闻此帖 后有柳谏议楷书‘群贤诗’及李时伯补图,皆附马都尉王晋卿家所藏,米元章跋以为三绝也。
今此帖独存,而柳诗、李图及米跋不知何时割去,可为嗟叹。
河南书初师虞伯施,晚益精进, 遂造二王之室,即此帖素与欧阳率更定武本并驰,乃知众人,婵娟美女,不胜罗绮之评,非 笃论也。
嘉靖三年(1524 年)仲春既望。
高阳许初谨跋。
” 许初,字复初,一字元复,以县学生序贡受教职,擢南京太仆寺主薄,迁汉阳府通判。
工篆书,庄整而秀,兼善楷书,书学二王。
亦工大书,又能刻印。
曾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题仇英送朱子羽令铅山图。

继许初之后题跋的是清代王澍,其跋为:“《兰亭》是右军醉后兴到,趣溢于书,故书入 神品。
此卷为河南郡公摹,笔墨之外别有一种超诣变灭之趣,当时醉态仿佛可见。
往见褚摹 刻本多矣,皆用我法,此本信天下第一迹也。
昔赵承旨得定武石刻,犹爱玩不去手,况真迹 乎。
汪氏子子孙孙其永守之。
丁亥(康熙四十六年,即1707 年)夏六月朔六日。
曲阿箬林 王澍书。

王澍(1668—1743 年),字若霖,一字若林,又字箬林,号虚舟,别号竹云,江苏金坛 人,后定居无锡。
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进士,官史部员外郎。
书法学欧阳询,篆书法 李斯,书法博识,独步一时。
晚年眇左眼,精古碑刻鉴定。
其生平著述颇丰,所著《淳化阁 帖考正》、《二十种兰亭》、《十二种千文》、《积书岩帖》等,集书家之大成。
亦工刻印。
清代贺天钧题跋为:“唐橅禊帖以褚河南为第一,绢本真迹向为吾乡姜宗伯公家藏。
余 借不雅观旬日,笔法飞舞,神采奕奕,可想见右军真本风骚,实为希代之宝。
迄今四十余年,不 意复见于晋昌汪氏斋阁,终日展玩,恍如再入桃源矣。
简州贺天钧记。
” 清代唐宇肩这样道:“右羽书以兰亭为第一,然临橅甚多,真本难辨,所谓兰亭如聚讼, 自宋已然,涪翁云:‘不雅观其笔意,右军真风骚,气韵冠暎一世,可想见也。
’此本笔意清真, 诚如涪翁所云,洵为墨池珍宝。
颐贞堂主人家藏既久,出以相赏,展玩之余,因书数言以志 欣幸。
毗陵唐宇肩。
”其后,又用小楷题道:“康熙四十有六年纪次丁亥(1707 年),毗陵朱 承瑞典六氏摹勒上石。

唐宇肩,字营若,江苏常州人。
为清初武进书法四大家之一。

清代顾莼随后跋道:“虚和中自饶古拙之趣,宋元诸大家不能追步也。
月轩表姊夫精于 鉴古,此卷不轻出示人。
余独得借不雅观数日,因书此于后以志幸。
嘉庆二十有三年(1818 年) 五月十三日庚戌,息庐居士顾莼题。
” 顾莼(1765—1832 年),字希翰,一字吴羹,号南雅,又号息庐,长洲(今苏州)人。
嘉庆七年(1802 年)进士,官至通政司副使。
揩书学欧阳询。
行、草、分、隶书皆有古意。
从前好诗歌古文,晚年画宗杨补之(无咎),水仙似赵孟坚,梅、兰不专一家,天真自然。
著有《南雅诗钞》。

而清代梁章钜的题识竟有四处之多。
其一是在引首上,董其昌行书残余题首“墨宝”之 后,用揩书题的:“此引首似本系四字,被人割去上半者,甚至不成章法,重装时应去之。
梁章钜识于中吴藩廨。
”其二为:“福州梁章钜借不雅观。
”其三为:“道光丁亥(1827 年),余在 吴门新购得米跋黄绢本《褚临兰亭》时,闻有此本,亟借来对勘,一过越三年,而此本亦遂 来归,喜而识之。
忆快雪堂所刻褚临题为第十九本,则知河南公当日所摹不一次,宜其间用 我法,笔势错出不一律矣。
庚寅(道光十年,即1830 年)新秋梁章钜题。
”其四是在此题二 年后的再题:“此本锋棱颇露,不若米跋本之精腴,不雅观者自能辨之。
壬辰(道光十二年,即 1832 年)归舟次严公钓台下,以两本对勘,傍识数字。
茝林。
”(后三跋皆题在卷尾上) 梁章钜(1775—1849 年),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
嘉庆七年(1802 年)进士,官至江苏巡抚。
书法兼欧、董之长,其小行楷笔意劲秀。
富收藏,精鉴赏,著有 《退庵所藏金石书跋尾》、《藤花吟馆诗钞》、《二思堂丛书》、《枢垣记略》等。
清代梁同书题道:“嘉庆庚午(1810 年)上元日,钱唐梁同书不雅观。

梁同书(1723—1815 年),字元颖,号山舟,钱唐(今杭州)人。
乾隆十七年(1752 年)特赐进士,官侍讲。
其博学多才,善鉴别古人手迹,过眼能判其真伪。
尤工于书,博取 众家之长,书法纯任自然,自成一家,为当时著名书法家。
亦善画人物、花卉。
生平著述极 丰。

清代孙星衍的题识有两处,一是在卷轴前隔水笺上用篆书写的:“褚临兰亭真迹。
孙星 衍题。
”二是跋文为:“嘉庆戊辰岁(1808 年),在历下见钱学史樾所藏唐模兰亭墨迹,因刊 于石。
今见此本亦是褚临,而笔法飞动过之,自非一时所临,真希世之宝。
癸酉岁(嘉庆十 八年,即1813 年)长至前三日,月轩六兄属题。
孙星衍。
” 孙星衍(1753—1818 年),字伯渊,号渊如,阳湖(今常州)人。
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榜眼。
嘉庆年授山东登青莱道。
精诗文,名著外洋。
对经史笔墨音训之学,有极深在研 究,精研金石碑版,工篆、隶、刻印。
校刻古书最精。
著述碑学、古文颇丰。

清代石韫玉的跋文为:“兰亭一帖,宋时人已聚讼。
当唐文皇命御史萧翼赚得兰亭时, 即命廷臣善书者各橅一本。
个中欧褚二本最著,世所谓定武本乃信本所橅。
今一石在国子监, 一石在东阳何氏。
真迹虽亡,范例尚存,至登善所橅,有‘神龙本’,有‘颍上本’,笔法相 同,而颍上则有阙文。
又米元章所藏一本,据言亦是褚橅,而领字加山,不知其何所自来。
今刻在海宁陈氏渤海藏真帖中。
又鄞县范氏、武进孙氏,皆有重橅褚本,彼此互有异同,可 知中令当时所非一本散在人间,故同源而异派也。
此卷为茝林师长西席所藏,与褚本逐一比对, 或合或否。
假如中令所橅之一本,其一波一磔自有同族笔意在个中,非他人所能拟耳。
往时 覃溪翁师长西席生平心在禊帖,著有《兰亭考》十二卷,傥见此卷,不知如何欢畅惊叹也。
吴门 石韫玉跋。

石韫玉(1756—1837 年),字执如,号琢堂,吴县(苏州)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状元,官山东按察使。
工诗善书,尤工隶书,兼擅古文。
归田后,闭门著书,亦间作画, 格调高雅。
著有《独学庐诗文集》。
清代李佐贤题道:“咸丰元年(1851 年),小阳月,利津李佐贤借不雅观。
” 李佐贤(1807—1876 年),字仲敏,号竹朋,山东利津人。
道光八年(1828 年)举人, 十五年(1835 年)进士,官汀州知府。
嗜古精鉴,能画竹。
对古泉币、字画、诗文颇有研 究,著述大概多。

清韩崇末了跋云:“嘉庆戊寅(1818 年)夏五,于外兄顾南雅学士案头得见褚模禊叙真 迹。
谛不雅观笔势,于圆转快意中寓沈厚渊穆之象。
其时与陶筠椒文学同不雅观,击节叹赏得未曾见。
庚辰往后,薄宦山左,归田以来,屈指四十年矣。
当日铭心妙品,时复往来于怀,而南翁筠 椒久归道山,欲谈往事,听者何人。
今秋平仲师长西席自闽来吴,出示家藏字画,忽睹是卷,如 庆喜重见阿閦佛,顶礼惊叹,顿还旧不雅观。
师长西席属跋其尾,感往昔亲交之逝,结重来文字之缘, 展玩再三,不觉欣慨交集。
时咸丰丁巳(1857 年)冬十一月二十又五日,元和韩崇题识。
” 在这些跋中,多将该本定为唐代褚遂良的摹本。
根据是摹本的墨迹与褚氏的书体相仿。
果真如此吗?这里就有必要对褚遂良及其书法风格作些简要先容:他字登善,钱塘人。
生于 公元596 年,卒于公元659 年。
官至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
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
他博涉文史,尤工隶楷,取法二王,继虞世南、欧阳询之后,别开生面。
他的书法,周遭兼 备,波势自然,结体较方,晚期益发丰艳流动,变革多姿。
唐人评其书法:“褚遂良书,字 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俏丽多方。
”明代王世贞称道:“评书者谓河南(褚遂良)如 瑶臺婵娟,不胜罗绮,第状其俏丽之态耳,不知其一钩一捺有千钧之力。
虽外拓取姿,而中 橅有法。
”他的书法最大的特点是,比欧、虞书体伸展,用笔强调虚实变革,节奏感较强, 字体外拓取势。
这些特点,在该卷临本正文中险些都见不到,尤其是“外拓取势”,在这之 中很难有表示。
要说相似之处,那便是都具有王书的秀劲体势。
如将传世的褚摹《兰亭序》 刻本和褚氏行书墨迹与该本作比较,就会创造它们之间书风相距甚远。
任何书法家,无论其 临摹别人的作品如何的到位(像),都一定会不自觉地带上自己的笔墨习气参杂于个中。
而 在这里,却看不到褚书的笔画痕迹。
因而,可以断定这不是褚摹本。

据史载,唐贞不雅观年间,受皇命曾经临摹过王羲之《兰亭序》原迹的书法家,除褚遂良外, 还有虞世南、欧阳询、赵摸、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
那么,传世摹本肯定有多本,⋯⋯ 在这卷《兰亭序》摹本在跋文中,最先题跋的明代许初,首先是他将该本定为褚摹本。
他在 跋文中提道,据闻此帖后有柳公权楷书题诗,李公麟的补图及米芾的跋文等等,即将其定为 米跋本。
但没有依据,只是臆想。
看来,他是把该本与米跋本搞混了。
他跋文中所说的,可 能是《兰亭序》的另一摹本;或许是梁章距在跋文中提及的,他于道光丁亥年(1827 年), 在吴门(今苏州)所购得的米跋黄绢本《褚临兰亭》。
但许初有一点是说对了,那便是正文 后的跋文“不知何时割去”。
既然这是一本唐人摹本,那么,其后肯定有宋、元、明(许初 之前)各个期间的名人不雅观赏后的题文跋语。
但这里全无,这该当是被人割作他用(搞假书真 跋的名堂之类,以牟取暴利)。
就连比许初稍晚的董其昌的题首,都被割去一半挪作他用。
⑶正由于许初题跋在先,开了这个头,其后的一些名人或许也就随着产生了“同感”,尤其 是清人王澍,不仅认为是褚摹本,还断定“此本信天下第一迹也”;其后的有些清人或许实 在无法考证其是出自何人之手,也就附和前者的说法。
所不同的是,个中有些名人,如清代 大鉴赏家梁章钜等,认为不是米跋本,而是褚遂良的另一摹本。
但仍未跳出“褚摹本”这个 大圈子。
大概是褚摹本被誉为传世“兰亭”摹本第一,名声显赫,“众望所归”的缘故吧。
实在,这都是误断。
当然,对该作是否为褚摹本的问题,跋文中也有不置可否的,如状元石 韫玉;还有完备回避的,如顾莼、梁同书、李佐贤等。
大概他们已创造了问题,只是不便挑 明罢了。

因这卷唐摹《兰亭序》所用的是绢本,有些纸上的效果不易表示出来。
再加上年代的久 远,绢色迂腐泛褐,使之与当时的艺术效果有了间隔。
但紧张的笔意、字形,仍旧保存了下 来,尤其是笔与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
还有点画的肥 瘦、牵丝的联系,都明白地使人看到书写时行笔的轻重、徐疾。
顾莼在跋文中夸奖正文书法: “虚和自绕古拙之趣,宋元诸大家不能追步。
”而梁章钜则认为:“此本锋棱颇露,不若米跋 本之精腴。
”又在他的《退庵题跋》卷六里说:“此本轩豁刻露”,又说:“顾南雅跋所称‘虚 和古拙’者,尚未似也。
”⑷看来,梁章距对这卷摹本的评价与顾莼的不雅观点大相径庭。
这与 他们二人的审美角度不同及当时人们的习气有很大的关系。
综不雅观该卷的所有题跋,在对正文 书艺的批驳上,更多为赞誉。
例如王澍评此卷:“笔墨之外别有一种超诣变灭之趣,当时醉 态(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时)仿佛可见。
”贺天钧称该帖:“笔法飞舞,神采奕奕”;唐宇 肩评其:“笔意清真”;韩崇赞其道:“谛不雅观笔势,于圆转快意中寓沉厚渊穆之象”等等。
而 这些赞誉之词,也正是初唐期间的书法特色。

这卷《兰亭序》摹本的时期为唐代,应已没有什么异议了(无论是古人的题跋,还是现 代全国字画鉴定组专家们,都是同等认同了的),这从该卷正文的书风、笔墨及绢质等诸方 面考证,都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尤其是书风,甚至清代的王澍见到此帖,彷佛觉得到了王羲 之“当时醉态仿佛可见”;贺天钧将该帖“借不雅观旬日”,爱不释手,看着其“笔法飞舞,神采 奕奕”的体势,便“可想见右军真本风骚,实为希代之宝”等等。
更何况唐代初期,临摹《兰 亭序》极为风行。
这卷临本无论从布局、行款、结体等诸方面来不雅观察,都十分自然,很靠近 王羲之遒媚劲健的书法风貌,因而,它的原本应是王羲之的原迹。
而原迹在唐初就已葬入了 昭陵。
因此,这个摹本是此前的书法墨迹。

“唐初太宗笃好右羽书,亲为晋书本传作赞。
复重金购求,克意临摹,且拓《兰亭序》 以赐朝贵,故于时士大夫皆宗法右军。
”⑸所谓“上有所好,则下必有甚焉。
”从而造成初唐 书风惟王体独尊,以清丽修雅、雍容和穆为贵。
引现出欧阳询、虞世南、欧阳通、褚遂良、 陆柬之、孙过庭、薛稷、李邕、钟绍京等一批因师从二王而又有己风的书法家,称雄于唐初 书坛,代表着当时崇尚清丽书法风貌。
个中,被誉为初唐四大家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薛稷,代表着那个期间的书法时尚。

唐代早期书坛因此欧、虞、褚、薛四家为代表的崇王天下。
除“四家”之外,还有其他 著名书法家,包括在朝能书的大臣,他们在书法上,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或早或晚, 都不同程度受过王羲之书法的影响。
乃至,还有一些大书家因此专攻二王书法而名世的。
尽 管这中间有在书法上苦苦探索、追求变革,且有所创新者(如褚遂良、李邕等辈),但都未 能从根本上改变二王之法。
这种状况一贯延续到盛唐颜(真卿)体的涌现。
以是说,初唐的 书坛,崇尚二王,尤其是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是绝对主流,可以说是王书的一统天下。
而这 卷唐摹《兰亭序》,只管看不出是哪一家的墨迹,却反响了初唐期间的书法风尚。
其余,在这卷摹本尾跋中间所裱的该摹本正文拓本,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常州 朱承瑞的摹勒上碑本。

这卷唐摹《兰亭序》先后曾被项元汴、姜宗伯、汪氏、王月轩、梁章钜、梁吉甫、李嘉 福等人收藏过。

项元汴(1525—1590 年),字子宗,号墨林居士,浙江嘉兴人。
精鉴定,好收藏金石遗 文、图绘名迹。
在书法、绘画方面,成绩颇深。
为明代最有名的鉴藏家。
他在这本唐摹《兰 亭序》上的印有“天籁阁”、“子京所藏”、“墨林秘玩”、“子京”、“子京父印”、“墨林”、“神 游心赏”、“寄敖”、“项元汴印”、“项叔子”、“项墨林鉴赏章”等。
李嘉福(1829—1894 年),字笙鱼,一字北溪,浙江石门(今崇德)人,流寓吴县(今 苏州)。
精鉴赏,收藏极富,书法、绘画及篆刻皆工。
是清代著名的鉴藏家。
他在该唐摹本 上钤有“嘉兴李嘉福藏石”。

该唐摹本卷上还有王月轩钤的“吴门王月轩珍藏字画记”、梁章钜钤的“梁章钜审定书 画之印”、“茝林审定”、梁吉甫钤的“曾在梁吉甫处”等收藏印记。

这卷唐摹《兰亭序》,是20 世纪50 年代初,由前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从长沙地区征 集入藏,1958 年6 月移交给湖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
其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无论在何 处为谁人所收藏,都被视为珍宝。
只管它不是褚遂良的摹本,但作为唐代初期的书法作品, 能流传到现在,实为不易。
正因它与其他唐摹《兰亭序》的存在,使我们现在的人在感想熏染到 了王羲之书法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认识了唐代早期的书法风尚。

注释:

⑴现藏湖南省博物馆的《唐摹兰亭序》,为绢本,黄褐色。

⑵宋代桑世昌《兰亭考•卷三》。

⑶还有另一种可能,即董其昌为别的什么法书之类所题书的“某某墨宝”,被这卷唐摹本的拥有者割去前段而装裱在该卷的引首上。

⑷拜会启功《唐人摹兰亭帖二种书后》(《文物精华》第三集,1964 年11 月)。

⑸近代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