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当代汉语词典》的阐明:“二百五,〖stupidperson〗俚语,常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卤莽的人。”这个阐明较为中性,不能完备涵盖“二百五”的多重意义。
现实生活中,“二百五”是常用普通语汇,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其意义具有多重性和多层次性,适用工具较为宽泛,感情色彩有轻有重。可以用于家人家属,可以用于亲朋亲友,可以用于同事同仁,可以用于熟人路人。有调侃嬉戏的意思,有责备呵斥的意思,有评论评判的意思,也有谩骂辱骂的意思。“二百五”只是说这个人有问题有缺陷,但还不至于是个坏蛋,其基本义项层次组成包括:拙、倔、呆、愣、笨、傻、蠢等。
拙是生硬不灵巧,倔是坚持不改变,呆是反应慢不能及时应对,愣是认知麻木不知应对,笨是智商低下应对不好,傻是脑筋不正常有缺陷,蠢是不知好坏不识好歹。生活中,与“二百五”附近的语汇特殊多,虽然各地用词不同,词义感情色彩程度有差异,但基本意思大体相称,如半吊子,差劲,差把劲,差把火,差心眼,差半车麦秸,脑筋不好使,脑筋进水了,脑筋跑气,二,二愣子,二把刀,初二把,二杆子,半瓶醋、十三点,等等。
关于“二百五”的来源出典,有许多说法,较为盛行的有以下几种:
(1)苏秦说。说苏秦被刺,齐王假意悬赏千金找刺客,有四个人前来领赏,分千斤每人二百五,结果被齐王杀了。后以“二百五”形容傻瓜、蠢人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2)秀才说。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生平都未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意气消沉漠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忆生平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嘱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走走,你在家督匆匆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个,小儿子写二百个。”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讯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敷,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
(3)牌九说。牌九时一种赌具,个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便是十个点,即常说的“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往后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韶光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4)半吊子说。明清以来,大钱一千文串在一起为一向或一吊,五百文便是半吊子,二百五是半吊子的半吊子,便是说“二百五”连“半吊子”都不如。
“苏秦说”是捏造的。古典期间,规范的字词工具书如《尔雅》《说文解字》等,都没有“二百五”的义项。苏秦是战国名人,佩六国相印,如果“二百五”与苏秦有关,文籍资料肯定会记载的。而且,苏秦被刺是重大历史事宜,史官是该当有记录的。“秀才”说便是文人胡扯,诸如“路遥”“马力”“成事”“败事”,笔墨游戏而已,不可当真。“牌九”说显然是附会的,比较盛行的叫法,“二板”即板凳,“幺五”即铜锤,《鹿鼎记》韦小宝在通吃岛给孩子掷色子起名字,就有“韦铜锤”“韦板凳”的情节。“半吊子”说较为可信。试作以下剖析。
1、“二百五”没典,是民间俚语
《尔雅》《说文》是较早的工具书,没有收录“二百五”,《康熙字典》也没有,当代汉语工具书《辞源》《辞海》也不见“二百五”义项,只有《当代汉语词典》收有“二百五”词条,但也没有标明出处。
古典名著《金瓶梅》是明代中期作品,生活史料代价较大,书中记述了大量的家长里短,生活琐事,在西门庆家里,斥人、骂人、咒人一个比一个有水平,也没见“二百五”的用法。《红楼梦》是清代早中期作品,里面也有许多鄙谚俚语,也没见“二百五”的说法。就现有的资料来看,“二百五”作为一个词汇义项,最早见于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橥于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里面有:“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表面瞎混。”
2、“半吊子”和“二百五”
“半吊子”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熟语,根据《当代汉语词典》的阐明,其意思是指:①不通道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着的人;②知识不丰富或技能不闇练的人;③干事不仔细、有始无终的人。“半吊子”与“二百五”意义附近。
在我国古代,最常见的货币是铜钱,而铜钱一样平常为圆形方孔。为了便于携带和打算,至迟从汉代起,人们就已开始时将铜钱用细绳串起来,这种穿铜钱的绳子在汉代时被称“贯”,如《史记--平准书》中就曾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期间,“贯”又成了货币计量单位,“一向”相称于一千文(由于铜钱正面铸有笔墨,故一枚铜钱又称“一文”)。可能是由于钱串提起时往下垂吊的缘故,到了清代“一向”又被称“一吊”。而半吊(即五百文)为一吊的半数,不满串、不成吊,以是人们就用 “半吊子”(或“半吊”)来喻称多种不好的人或事物。
江淮一带的方言中,半吊子的含义是很丰富的。有的人说话不实在,办事不隧道,人称半吊子;有的人一知半解,夸夸其谈,满瓶不动半瓶摇,人称半吊子;有的人在某种场合下,应该说的话不说,不当说的话却大说,且不顾工具,人称半吊子;有的人该当办的事他不办,或逐步吞吞、敷衍了事地办,不该办的事他却大办、卖命地干,人称半吊子;有的人办事有始无终,或不善始善终,人称半吊子;有人错把谬夸当阿谀,而且越听越来神,弦外之音丝毫不察,人称半吊子;还有没点倒数,不晓得哪里归哪里,人也称半吊子,如此等等。
“二百五”是“半吊子”的“半吊子”,贬义色彩要更重一些。
3、“二百五”源于“半吊子”的逻辑剖析
相对付一吊子,“半吊子”便是达不到标准,达不到哀求,有差异,有间隔,“差把劲”“差把火”“差心眼”“脑筋跑气进水了不足使”“二把刀”“二杆子”“半瓶醋”,等等,都是不足水准的意思。江淮地区,俚语中有“初二把”,意思是新手“二把刀”,即比“二把刀”还要次。还有一个词叫“十三点”,大约来源于麻将里有十三不靠,与“二百五”意思差不多。东北方言俚语中有个词叫“二”,大约是与“一”比较有点差,说你这个人很“二”,也是与“二百五”相似的意思。
以是,大体上讲,“二百五”是清代后期才有的词汇,没有典出,是民间鄙谚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