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李老师

作文题目

【炎德·英才2024届高三四名校联考·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一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哀求作文。
(60分)

2024年全国名校模考作文42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联想思虑

材料一: 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 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若何的遐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哀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人: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讲评导入

频频反转,谁在丢脸?

先听一段故事,举手表明态度。

注:以下内容取材于一名中国台湾老师有关认知事物的实验。

2022年奥斯卡颁奖仪式上,脱口秀主持人克里斯拿著名影星威尔·史密斯老婆的秃顶开玩笑。
威尔·史密斯非常生气,冲上台去,掌掴了主持人,“啪”的一记耳光,把现场都打傻了,也引发轰动性效应。

叨教你支持威尔·史密斯的打人行为吗?

大概30%的学生支持。

但同学们知道吗?威尔·史密斯的老婆掉头发,是由于得了病,她迫不得已剃了秃顶。
而那个不识趣的主持人,当着全天下的面,调侃、嘲讽她的秃顶。

请同学们连续表态,你们是否支持威尔·史密斯的打人行为?

靠近80%学生表示支持。

事后,主持人克里斯挺委曲,他做出了回应:此前,他并不知道威尔·史密斯的夫人罹病的黑幕,且史密斯也没给他阐明机会,就直接诉诸暴力,而且打得不轻。

请同学们再举手,你是否支持史密斯打人?

支持率回落到了40%。

接下来,我们还要理解一个背景。
威尔·史密斯曾在采访中透露,他在9岁时目睹家暴,母亲被父亲暴打,浑身是血,直到晕厥。
二心坎留下阴影,也一度疑惑人生,乃至想对父亲以牙还牙。
他也起誓要守护自己的家人。
老婆因病脱发,一度烦闷,好不容易在亲人关爱、鼓励下有所好转。
可在盛大的奥斯卡仪式现场,主持人的调侃让她再次受伤。
威尔·史密斯忍无可忍,站了出来,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保护自己最爱的人。

好,同学们连续举手。
这回你支持威尔·史密斯的行为吗?

支持率又飙升到80%。

还没完呢!
要特殊提醒大家的是,这次打人事宜,是百年奥斯卡的颁奖礼上第一次暴力行为。
这个打人画面将直播出去,上亿不雅观众收看,影响极为不好,而且史密斯拥有浩瀚影迷,不乏年轻气盛者,包括未成年人,他们可能效仿偶像,选择以暴力办理类似事宜。

说完了,请你们再一次表态,支持打人行为吗?

这次的支持率回到50%。

这个时候,语文课代表举手发言:我认为所谓的“担心”是多余的,史密斯也知道打人行为的负面影响,包括自己可能遭遇后续的惩罚,但通过这次打人事宜,可以打醒一个人,也可以打醒很多人,提醒大家在公开场合,懂得尊重女性,而不是随心信口,无所顾忌,这不是“史密斯打人”事宜的正面意义吗?

末了一次要同学们表个态,大家支持打人行为吗?

终极,大家举手比率又回升到60%以上。

这个实验给我们什么启迪?

很多时候,原形是一个多面体,每一壁都相对真实,我们的视角影响了我们的判断。
以是,要全面网络、整理和筛选信息,只管即便避免态度先行,要学会合理质疑,进行多方考量,努力探寻原形的全貌。

我们看待问题,

不能主不雅观忖度,

尊重客不雅观事实,

相信耳闻目见,

但耳闻可能为虚,

眼见也未必为实,

要准确地认知事物,

你须要得到更充分的信息,

从不同角度看,

整体地看,

全面地看,

辩证地看,

理性地看,

只管即便深入而又能“跳出”来看!

材料剖析

《石钟山记》是1084年苏轼游石钟山后所写的游记。
文章通过探究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得出认知规律:要精确判断事物,要负责调查,求真求实。

《题西林壁》是写景诗,又富含哲理。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革:横看绵延逶迤,侧看奇峰突起,角度或远或近,看到山色和气势也不相同。
后两句写作者的游览感悟:不能辨识庐山的真实面孔,是由于身处庐山之中,只能看到一峰一岭一丘一壑的局部,认知就有片面性。
此诗也反响出“当局者迷,察看犹豫者清”的哲理,局中人每每受到认识条件限定,而看不清事物全貌和原形。

审题提示

理性思维、批驳质疑、勇于探究是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示,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巧性、批驳性、独创性,也是新课标的哀求。
险些年年都会演习干系角度:《2023湖南师大附中一模:58分的层进式作文》《2023湖南师大附中二模作文:当理性稀缺,当激情亲切消退》《2022湖南师大附中一模作文:理性思考、批驳质疑》。

作文材料表示了苏轼在不同诗文中有关“认识论”的不同不雅观点。
行文时,要找到两则材料的关联。
可以视两者为对立关系:材料一强调“眼见为实”,材料二强调“眼见未必为实”;也可以认为两者是统一的:材料一突出“认识事物要有求真求实”,材料二突出“认识事物要更整体全面,表面局限和偏差”。

对苏轼的不雅观点,可以肯定认同,也可以谨严思辨,这也是批驳思维的表示。
比如,得到真知也未必要耳闻目见(针对材料一),而且耳闻目见的也未必便是真知,还须要全面看,不同角度看,“跳出来”看(结合材料二)。

范例立意

1.打破“眼见”局限,窥见真实天下。

2.眼见未必为实。

3.认识事物,应把稳不雅观察的视角。

4.切忌主不雅观忖度,尊重客不雅观现实,认知有深度和高度。

5.相信眼见为实,又要当心被“眼睛”欺骗。

6.看待问题,避免片面、局部、狭隘,力求全面、整体、开阔。

7.有求实精神,避免认识的局限和偏差。

8.保持独立见识,而不轻信盲从。

9.既要“瞥见”,又要“看全”。

10.不为主不雅观感情所困,客不雅观理性认识事物。

……

精彩标题

看得见,看得全拨开迷雾见庐山智者,不囿于方寸之间亲历全知,以不雅观天下入则察之,出则思之 创造全新的天地谢绝臆断,阔别偏见事实显真知,全面得灼见求真求实,瞥见看全原形的突围近见与远不雅观循此苦旅,以达真理走出那座“庐山” 走出庐山,洞见原形拨迷雾,见真容透过原形的面纱(盛习尚)明辨“庐山真面孔”(何沐祺)拂去浮尘,方窥其本(熊意达)先有视界,方识天下拨云见日,终识庐山双眼自将秋水洗全局不雅观天下,实践出真知多维眼力识大体,切身实践探幽微

开篇示例

这是高三第一次月考作文,面批时,很多同学反馈说,不太会写好开头。
本次讲评比用了一些佳作的开篇,或做了一些开头示例。

考场作文开篇

1

不论是“事不耳闻目见”,抑或是“身在此山中”,庐山的真面孔仿佛都总是云雾环抱,不可捉摸。
唯有掸去心灵的陈爱看,以明察之眼不雅观,以善辨之心察,方可看清庐山之真面孔。

——何沐祺《明辨“庐山真面孔”》

2

有诗云:乱花渐欲迷人眼。
世间纷繁冗杂,你须要穿越乱花丛一样平常的道路,抵达你的理性之境。
你还须要面对你人生中幽远的“石钟山”,走出一座又一座扑朔迷离的“庐山”。

——解奕轩《穿乱花而不迷目》

考场作文开篇基本方法

一、直引或摘引材料内容

1

“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短短几句,却可谓字字珠玑,尤其在信息大爆炸时期,仍旧给芸芸众生良多启迪。

2

认识事物,要“耳闻目见”,不可“臆断其有无”,要理性明辨“庐山真面孔”,这都是苏轼的谆谆遗训,充满人生聪慧。

二、嵌入材料关键词

3

苏轼诗文随处颂扬,“石钟山”也好,“庐山”也好,都表示我们对这个天下的认知高度。

4

扪心自问,你走出了那座难辨真面孔的“庐山”吗?

5

“石钟山”和“庐山”,造诣了文豪苏轼的绝佳诗文,也警示我们如何理性、真切地认清天下万象。

6

闲坐桌前,臆断有无,无疑代替不了“耳闻目见”,更不虞味着“原形”。

三、精髓精辟概括材料不雅观点

7

这个时期,原形隐匿,乱象纷繁。
我们习气了以“所想”替代“所见”,或者以“所见”替代“原形”。

岂不谬哉?

8

万物互联时期,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我们坐在或大或小的空调房里,遨游天下,解构时期,但事实上,我们也困在了某个“信息茧房”,就像了苏轼所云:不识庐山真面孔。

9

在这个“愉快剂社会”和“悬浮时期”,海量信息在光速闪现,须要我们认清看全,慎思明辨。

四、引用相符材料的名言

10

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危急不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智能时期来袭,我们的思考能力彷佛在钝化。
不夸年夜地说,这便是一个“不识庐山真面孔”的时期。

11

苏格拉底有一句随处颂扬的话:未经核阅的人生不值得过。
在我看来,我们核阅的,不仅是自我的人生,还有形形色色的“石钟山”“庐山”。

12

白岩松《白说》有句话,发人深省:理性还是奢侈品。
以是,我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石钟山”“庐山”时,每每难以看清,更难以看全。

五、善用修辞润色文采

13

人的生平,既是一场漫长的人生苦旅,也是一次走出认知“庐山”的精神跋涉。

14

人虽贵为自由的万物之灵长,但人又戴着各种无形“桎梏”。
可能终其生平,都难以走出那座云遮雾绕的“庐山”。

15

万物互联时期,网络信息的毛细血管,已经联通了天下的角角落落。
但我们也因此随意马虎陷入认知的局限,更难辨别“庐山真面孔”。

16

“石钟山”的命名由来须要溯源,“庐山”的真面孔须要看破,错综繁芜的纷繁世间,也须要我们擦亮双眼,洞悉明辨。

17

扪心自问,人生倥偬,有谁不是在一边攀越,一边认知那一座又一座的“石钟山”“庐山”?

作文构造

来自考场48分以上作文(有改动、润色)

考场佳作

来源:英才导学官方号 均为四校高分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