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畅时,我们在食品中探求幸福;

悲哀时,我们在食品中探求抚慰。

而当墨客碰着美食,将一饭一蔬的喷鼻香气都藏进了诗文中,

纵然相隔千年,也无限撩拨着我们的味蕾。

人世炊火气最可慰生平。读完这7篇美食诗词馋得我半夜睡不着

1、朱敦儒《朝中措》:一碗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

师长西席馋病老难医。
赤米餍晨炊。
自种畦中白菜,腌成饔里黄薤。

肥葱细点,喷鼻香油慢焰,汤饼如丝。
早晚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

餍(yàn),吃饱饱的;

饔(yōng),指的是早饭;

薤(xiè),藠(jiào)头,类似蒜和韭菜之间的味道,可腌制做下饭小菜。

汤饼便是热汤煮出的面食,面片、面条、面坨坨,都可以叫汤饼。

有名的“梅花汤饼”,便是用模具把面片做成梅花的形状。

这首词开篇定调:先生长西席我的馋病是医不好啦!

先生长西席馋的是什么呢?

不是山珍海味,更不是龙肝凤髓,

是早上一碗暖洋洋的红米粥,配上自己种的白菜和腌好的藠头,吃得心满意足。

是晚上一锅热腾腾的面,切得细细的面条,撒上小葱,点上喷鼻香油,用小火煮熟。

如果早晚再喝上一杯小酒,那真是神仙一样的日子呀!

2、苏轼《丁公默送蝤蛑》:不如吃蟹,写诗不如吃蟹

苏轼做吴兴太守时,吃到两只梭子蟹,特地写诗纪念:

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

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

蛮珍海错有名久,怪雨腥风入座寒。

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丁骘与苏轼交好,也是个吃货,听说是去世于河豚中毒。

蝤蛑(jiū móu)是古人对梭子蟹的称呼,五代期间就开始上餐桌了,但是价格昂贵。

季候大约在初秋,丁骘给苏轼送了两只梭子蟹,

苏轼大喜过望,喂饱馋虫后乐呵呵地写了首诗。

这两只梭子蟹,蟹黄还不满,但是比溪边铜钱大的小螃蟹,不可同日而语。

苏轼对它久闻大名,却还是第一次吃到,

轻微用酒腌一腌,然后用冰镇着上桌,

海腥味彷佛能让人感想熏染到大海的凉意,

吃着螃蟹喝着酒,胃口大开,

忍不住自己都要劝自己多吃点。

看得令人忍不住口水点答。

3、杨万里《炙蒸饼》:烤馒头片的美味如此诗意

圆莹僧何矮,清松絮尔轻。

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

炙手三家市,焦头五鼎烹。

老夫饥欲去世,女辈且同行。

南宋的蒸饼,便是武大郎所卖的炊饼,

因避讳宋仁宗的名字赵祯,以是才改名为炊饼。

当时人们把无馅实心的称为炊饼,有馅的叫作馒头,

大将张俊在家招待宋高宗时,就有两道炊饼做点心,分别是炙炊饼与不炙炊饼。

按现在的理解,便是蒸馒头和烤馒头。

据宋人胡仔的《渔隐丛话》中载,国子学和太学给学生供应炊事:

春秋炊饼,夏冷淘,冬馒头。

宋代的烤馒头,是把馒头切成薄片,涂上蜂蜜,明火烤制,松脆焦喷鼻香。

在杨万里笔下,它们“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

馒头片像琼叶一样薄,嚼起来像雪花簌簌落下的声音。

这样美好的想象力,谁能想到工具是烤馒头片呢?

不过,杨万里对馒头是真爱,他还写过一首《食蒸饼作》:

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

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所谓十字、四破,该当类似本日的着花馒头,

蒸前在顶端剪个十字,暄软适口,墨客饿起来一口一个。

4、陆游《初冬绝句》:鲈鱼莼菜羹与荞麦饼的神仙搭配

鲈鱼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喷鼻香。

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还乡。

初冬时节,正是鲈鱼肥美、莼菜鲜嫩之时,勾点芡,做成羹汤,那叫一个鲜美滑嫩。

新手的荞麦磨成粉,新榨的菜油煎个饼,搭配着吃正如郑板桥所说,“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豁达的人不在乎荣华富贵,却总想着故乡的味道,

荞麦饼配鲈鱼莼菜羹,是冬日里最能温暖陆游心的烟火气啊!

《晋书·张翰传》有云: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从此,“莼鲈之思”就成了客居他乡、渴望归隐的游子们思乡象征。

鲈鱼鲜嫩少刺,是最细嫩的淡水鱼之一,杨万里称它是“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

莼菜翠色喜人,口感爽滑清淡,方岳写过“紫莼共煮喷鼻香涎滑,吐出新诗字字秋”。

莼鲈固然美味,但更多的,却是寄托了对故乡味道的思念。

5、符曾《上元竹枝词》:甜甜的桂花核桃馅和元宵最配了

桂花喷鼻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符曾是清代康熙年间人,这首诗写的是元宵节卖元宵的场景。

马家的元宵,是桂花核桃馅儿,又喷鼻香又酥又油润。

珍珠一样的糯米洗净碾成粉,搓成又甜又黏的元宵。

古人用“滴粉搓酥”来形容美女肌肤白腻,

元宵比起她们当然更胜一筹了。

元宵节吃元宵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唐朝,做法相似但名称不同。

唐五代期间,叫做“面茧”或“圆不落角”。

南宋期间,有“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等多种称呼,做法大同小异。

宋代墨客周必大写过《元宵煮浮圆子》,形容它为: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不过南宋期间元宵节的美食可太多了,按《武林往事·元夕》记载:

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及南北珍果,并皂儿糕、宜利少、澄沙团子、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琥珀饧、轻饧、生熟灌藕、糖瓜蒌、煎七宝姜鼓、十般糖……之类,皆用镂鍮装花盘架车儿,簇插飞蛾红灯彩盝,歌叫喧阗。

那市井长巷里,聚拢是烟火,放开是人间,

恍惚间便是无忧天下。

6、杜甫《槐叶冷淘》:一碗小清新,口齿生津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热,加餐愁欲无。
碧鲜俱照箸,喷鼻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愿随金騕袅,走置锦屠苏。

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
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

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
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这是杜甫在夔州吃到槐叶冷淘时写下的诗句。

冷淘,即是凉面。

将树梢高处的嫩槐叶摘下,剁碎后连汁带渣掺入面里。
和匀面团,擀成薄片,切做细丝,然后上锅蒸熟。

然后急急地过一遍冷水,凉面颜色碧绿鲜嫩,咀嚼时满口生凉,

杜甫如此详细地写了槐叶冷淘的完全做法,可见对它的喜好程度。

夔州属于今日的重庆,我们的穷墨客杜甫吃完了槐叶冷淘,心里还想着献给天子,却不知道宫廷中早就有此美味了。

据史籍记载,夏日朝会燕飨,皇家御厨太官供应的食品中就有它。

后来美食逐渐传到市井之间,也被人称作“翡翠面”,成为夏季难得的消暑美食。

唐制规定,夏日朝会燕飨,皇家御厨大官(也作“太官”)所供应给官员的食品中,即有此味,可见原为宫廷食品。
随着韶光的推移,宫廷食品逐渐传入市廛民间,并将用槐叶与面粉合制,改“槐叶冷淘”为翡翠面,成为城村落夫民的盛夏消暑美味。

7、李白:生鱼片的美色谁能抵挡

公元746年,李白到了鲁郡嬉戏,中都一位粉丝带着礼物拜访,

于是李白写下了这首《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

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
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
双鳃呀呷鳍鬣张,蹳剌银盘欲飞去。

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
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山东有位小官非常有英气,带着美酒和汶鱼赠予于我。

汶鱼是一种产自汶水的赤鳞鱼,鳞片紫红,肉白味美,是上贡给天子的佳品。

两人意气相投,在店里吃起了生鱼片。

鱼儿鲜活,双鳃吞吐,跋刺一声,要从银盘中跳出去。

唤儿擦净桌子切成片,红肌白肉,如花落雪飞。

生鱼片的仙颜跃然纸上。

古人是很爱吃生鱼片的,称作“鱼脍”。

《诗经》中的“饮御诸友,炰鳖脍鲤”,意思便是小火煨鳖,生片鲤鱼。

他们不仅爱吃,还爱演,能亲腕表演切生鱼片是很风雅的事情,而且必须切得很薄。

杜甫在他《不雅观捕鱼歌》中就记录过:

饔子旁边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

苏轼在《将之湖州戏赠莘老》也写过:

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