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墨客: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墨客,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太宗时元勋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乘。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布告;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尚有亲切的感想熏染,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附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背景简介: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
当时西北边陲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陲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雪窖冰天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不雅观察与体会。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而武判官即其前任,墨客在轮台送他归京而写下了此诗。
扩展资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看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期间。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墨客的敏锐不雅观察力和浪漫旷达的笔调,描述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致,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者的热烈场面,表现了墨客和边防将士的爱国激情亲切,以及他们对战友的朴拙感情。
构造脉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构造脉络
主旨感悟:
这首七言古诗从塞外雪窖冰天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对分外环境的描述,抒发了墨客雪中送友的深厚情绪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陪衬出边塞将士和墨客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书法
知识点归类:
名句赏析:
1.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迅疾剧烈,各处肃杀的景象。“即”写出了作者惊奇之情
2.“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墨客伸开了想像的翅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真切。不但写出了雪来得溘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花喻冬雪,新颖新奇,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活气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不雅观景象,给冷落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不雅观、爽朗的情怀。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真切地写出了墨客的惊奇与好奇。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用夸年夜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墨客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面前:冰雪覆盖着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年夜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写景中融入了惜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4.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字准确而真实地描述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飞舞的景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雪满天山路,离情亦满天山路。这两句,惜别之情深厚动人,且寓情于景,将离愁别绪蕴藉于叙事写景之中,委悠扬达,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