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刘禹锡
B、白居易
C、李白
D、杜甫
答案:A
解析:《秋风引》
刘禹锡 〔唐代〕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译文及注释译文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落叶声中地送走了一群群大雁。清晨秋风撩动庭中的树木,独自流落他乡的人最先听到了秋声。
赏析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永劫代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实在便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墨客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荡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色。如果进一步推求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东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墨客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宅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因此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样平常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正好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域、“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真个发问。它解释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孤客最先闻。”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个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解释。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紧张要表达的,实在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因此“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分外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缘故原由。这便是对“最先闻”的阐明。这些评语都夸奖这一结句弯曲见意,蕴藉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年夜方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这首诗借景抒怀,紧张表达的实在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解释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2.“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是描写南京的诗句,该诗句出自____的《入朝曲》。
A、杜甫
B、谢朓(tiǎo)
C、 何逊
D、李白
答案:B
解析:《入朝曲》
谢朓 〔南北朝〕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创作背景公元490年谢脁27岁,青年墨客对功名奇迹和出息充满了信心。这年八月,随王萧子隆为荆州刺史,谢脁迁镇西功曹并转文学。赴荆州途中,他跟随王教写下了《鼓吹曲》十首。这首《入朝曲》便是个中的一篇。
鉴赏这首诗刻画了帝都金陵(今南京)的富丽繁华和心系功名的进取精神,既是一曲颂歌,也是一幅壮丽的图画。不管是何种情绪意趣,都可以借山川景物来表现,而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造境宏伟高敞,措笔奇丽工致,措辞清鲜流丽,反响出了青年谢朓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和非同平凡的艺术功力。
青年墨客以“颂藩德”为由头,满怀冲动大方的政治激情亲切和积极的功名奇迹心,纵笔描述金陵帝都的富丽堂皇和繁荣昌盛,气势轩敞,格调高昂,雅为后人所称道。
首联统辖形势,虚笔入篇。“江南”句言地理形势,“金陵”句言历史变迁。当时扬州,辖有江南广大地皮,山川奇丽,物产富饶,统称江南。金陵即今南京市,为春秋时楚武王所置。秦始皇时,即有望气者称“金陵有王者之气”。而从三国孙吴到南朝萧齐,也有四朝建都于此。可见金陵作为帝王之州,历史悠久。以是,墨客饱含激情,热烈赞颂当朝都城坐落在风光奇丽的江南佳丽之地,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帝都历史。这两句,一从空间横面着墨,描述都城建业的地理形势;一从时空纵面措笔,概览金陵帝都历史拖延,笔触间闪烁着显赫、辉煌的派头,富于气势。
中间三联承“帝王州”写来,详细描述当今“帝王州”的形势。墨客特殊看重视角的变革。沿巍峨帝都顺势望去,但见城墙环抱着蜿蜒弯曲的护城河,绿波荡漾,风光旖旎;举头远眺,又见层层高楼,鳞次栉比,在日光照耀之下,显得残酷辉煌。这是二联,是写远眺。三联则取近不雅观。驰道,天子所行之道,凡人不可步入。驰道两旁,矗立着威仪棣棣的皇宫高院,甍宇齐飞,舛互迢递,一望无际。
随着视野的延伸,驰道越远越窄,逐渐被飞甍合成一片,以是猛然看去。彷佛是“夹”住了驰道一样。一个“夹”字,以主不雅观感想熏染状写客不雅观物象,写出了境界。以是,“垂杨荫御沟”完备是实写。杨柳婆娑,婀娜多姿,茂茂密密长满了御沟两旁。
总起来看这四句,墨客应着视角的变换,层次分明地写出了帝都的形象。“逶迤带绿水”、“飞甍夹驰道”以河水的蜿蜒弯曲和道路的绵绵延伸,挖掘出诗境的远近纵深感;“迢递起朱楼”、“垂杨荫御沟”以高楼的嵯峨入云和杨柳的婀娜多姿,拓展出诗境的高下层次感。同时,还看重色彩的描述,绿水朱楼,红绿相映;琉璃飞甍,葱葱杨柳,青黄相间,五色缤纷,气候非凡。这样写来,诗境便显得阔大、派头,富于色彩。静景的描述而能臻于此境,堪称高妙。但墨客并不知足。他彷佛觉察到了静态刻画随意马虎流于呆板单调的不敷,以是再紧跟“凝笳”二句,以驷马飞驰,车盖摩云,极写道路的繁华;又以华輈画舫,从容优游,极写河流的胜景,运动物于静景,景境全活。而且,车驰舟驶,声煽惑地(笳声徐引谓之“凝”,轻鼓小击谓之“叠”),更加突出了场景的繁华、壮不雅观。皇京帝都的辉煌派头,渲染至极。
末了一联收束全篇。古人旧例,功成名就,登台受赏。以是末了墨客出此豪言为祝颂。从帝都的富丽、繁华中,他没有想到醉生梦去世,而是心心系念着功名奇迹。“功名良可收”,虽是对幕主的预祝,但也反响了青年墨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入朝曲》在乐府诗中属《鼓吹曲辞》。而《鼓吹曲辞》多为军中笙歌和宫廷宴乐,歌功颂德,鲜有佳品。谢朓此诗写帝京气候,虽不出“颂藩德”樊篱,格调却非同一般。气势高敞,措辞光辉光耀,对句工致。反响了青年墨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文选》卷二十八“乐府”中,在十首《鼓吹曲》中仅选此一篇,可说是很具慧眼的。
谢朓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墨客,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去世。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奇丽,圆美流转,长于发轫,时有佳句;又平仄折衷,对偶工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谢 脁
3.“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是元代墨客____所作的《天净沙·秋》
A、马致远
B、白朴
C、许古
D、王恽
答案:B
解析:
译文太阳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落落是多么的孤寂。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涯。远处一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相互夹杂,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天景色图啊。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落”领起,着意渲染秋日薄暮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绪的转移。接着墨客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述出秋日俏丽的景象,使全体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领悟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天景色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落为又一篇写秋精品。
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描述出了一幅绝妙的秋天景色图。前三句着力渲染出一派深秋悲惨之景。薄暮时: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落落,夕阳淡淡的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悄悄地站立在老树枝头,忽然,一只哀鸣的孤鸿,在天边晚霞影里远远的飞行,而后两句,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写到:青山悄悄、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在暮色中,这些明丽的色彩,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活气活力。一扫古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写秋天景色,自然难免要陪衬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想熏染到沉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涌现这种情形,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白朴在写秋天景色选词语辞精髓精辟。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个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天景色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于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来萧瑟的画面转成了生动,寂寞的秋天景色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末了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天景色是俏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来是寂寞萧瑟的秋天景色,溘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的高明了。
描述秋天景色,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喜好的一个题材,为表现它而不惜笔墨的墨客骚客代代有之,留下的作品更是多不胜举,但许多作品易于流入俗套。白朴却能根据自己的不雅观察和体验,在作品中,层次分明地描写了秋日的自然景象,虽然,在开始时,有些许的萧瑟之意,然而后来以缤纷的色彩作结,究竟是赏心悦目、的韵味无穷的。他用笔精湛,作品风格独具,婉约清丽,意境新颖,可与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媲美。这首小令不仅不俗,还很是典雅。词、曲有雅、俗之别,一样平常来说,词尚妩媚、蕴藉,而曲贵尖新、坦直。白朴的这支小令却有词的意境。曲中虽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类句子,抒怀主人公却时隐时现,在烟霞朦胧之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的寂静。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生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紧张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立时》、《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