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理解苏轼平生及其代表作品

二、传授教化重难点:

1. 苏轼的平生

2. 代表作的学习

进修初中语文的苏轼代表作品

三、传授教化过程:

1. 大略剖析期末试卷和暑假课程安排

2. 学习苏轼

3. 学习作品

4. 支配作业

四、传授教化课件:

苏东坡的传奇人生

一、人物简介:苏轼,即苏东坡,为北宋文学家,字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
他性情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首创豪放一派。
贰气量气度开阔,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主异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意见意义。
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
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情,即饮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众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家、诗词家、字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
豪放派词人代表。
代表作:《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造诣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人物平生:

(一)弱冠之年,金榜题名。
十岁写诗文——《黠鼠赋》;十一岁进学校——为科举做准备;二十岁中举——欧阳修主考(“三十年后众人更不道者我”欧阳修)

【链接】《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
嘐嘐聱聱,声在橐中。
曰:“噫!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去世鼠。
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去世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去世而去世,以形求脱也。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
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
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落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
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余俛而笑,仰而觉。
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二)反对变法,外放十年。
王安石变法与新旧党之争;在杭州任通判;后去密州(任知州)、徐州等地,一共外放十年。
在密州时写下来名篇《江城子·密州出猎》

(三)乌台诗案,黄州涅槃。

(四)一贬再贬,客去世常州。

【链接】三次贬谪:1、1080年~1084年:44岁时谪往黄州。
※神宗去世,哲宗立。
太后高氏执政,东坡还朝、外任。
(1085~1093) 2、1094年~1096年:58岁谪往惠州。
※哲宗终年夜成人,为新党党徒挟制。
3、1097年~1100年:61岁谪往海南儋州。
※宋徽宗登基,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
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

【探究】一度下狱,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生活坎坷。
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烦闷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缘故原由?

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并采取“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既积极进取又交织着齐死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入世与出世的抵牾”思想繁芜: 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一、代表作学习

(一)《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围猎后所写。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利用,头戴着富丽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样平常掠过。

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形容随不雅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
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肚量胸襟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义务。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劫夺,这里隐指西夏。
词中以之隐喻陵犯北宋边疆的辽国与西夏。

(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绝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缓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东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顾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别号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下子。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奏乐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昼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构造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韶光,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利用比喻的方法描述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寻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主题归纳:

写作手腕之借景抒怀:

问题探究: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课后练习: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昼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仲春,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天,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高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阐明有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惦记,思念)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与余舟一芥(小草)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羽觞)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去世于安乐》)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其门人甚众(《劳山羽士》)

3.下面表述禁绝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寥寥数语描述了月夜小景,措辞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怀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4.把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
(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高下一白。

5.古游记大多较简。
常日开篇交代韶光、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
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2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