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天地,气清景明,谓之清明

青山云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殢酒贪欢,曲水流觞。

雨后燕约莺期,明朗桃酡梨雪,山集歌咏,席间青团喷鼻香浓,笙乐满园,游人暮迟忘归。

只闻南山北头目规啼,茶山翠。
幼蠺不识织,明月短松岗。

气清景明燕约莺期前人的清明节

最怕淸明雨纷纭,杏花声里断肠魂。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

二候,萍始生

三候,虹始见

清明习俗

清明节,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

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月朔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

其习俗有:射柳,插柳,扫墓,放鹞子,蚕花会,荡秋千,斗鸡,牵钩,蹴鞠。

| 折柳 |

【唐 】 折柳

跋山涉水轻别离,天涯芳草亦萋迷。

只因登程常折柳,桥畔岸边皆秃枝。

古人离去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尚。
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

唐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比来攀折苦;应为离去多。

韩翃《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敦煌出土唐代民间曲子抄本《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
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韶光。
最初因相思而咏柳,后来送别时折柳以示相思。

| 射柳 |

【辽】 射箭

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色青。

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

《辽史·礼志》载:契丹族为祈雨,进行射柳活动。
先置百柱天棚,后奠先帝。
天子、亲王、宰执依次射柳;败者向胜者进酒。
第二天植柳天棚东南,子弟射柳三日。
雨下,赐赏。

后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
《金史·礼志》载:射者以尊卑为序。
柳枝有削白处,如在白处射断,且骑马接在手上者为冠军;只断不能接者为次;其馀皆负。

| 插柳 |

【清】 卖柳

清明一霎又目前,闻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

《齐民要术》: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

《梦粱录》: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后来妇女也将柳条戴在头上,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

清墨客杨韫华有《山塘棹歌·插柳枝》:清明一霎又目前,听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

《岁时百问》云:万物成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
今盖师其遗意也。

| 扫墓 |

【唐】 祭扫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黄泉不知生人泪;暮雨萧萧惆怅归。

《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

唐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
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
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但看垅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在唐代寒食扫墓,后来与清明祭扫合为一事。
《东京梦华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 祭祖 |

【宋】 担酒上坟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起春光满眼新。

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

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当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野踏青的活动。

而路旁许多卖粉捏孩儿、象水果子等物的小贩用赌钱形式吸引买主,这种赌钱称为“关扑”。

| 放鹞子 |

【明】 放纸鸢

巧糊彩画飞蹁跹,乘风起舞绿杨天。

影驰碧空飘双带,又送红灯到上边。

《朝野佥载》:鲁般者,尝作木鸢乘之而飞。
元代墨客谢宗可《纸鸢》:画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跹。
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
避雨飞来芳草地,乘风游遍绿杨天。
薄暮人倚楼头望,添个红灯到上边。

清代墨客描写放鹞子:槐榆舒绿柳含青,阵阵东风拂面生。
最是儿童行乐事,置身檐瓦放鹞子。
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
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北京称鹞子为鹞子;缚竹笛于鹞子背上,因风播响,称为鹞鞭。
听说早春的风,由下往上刮,过清明风则不稳;故易吹落。

| 踏青 |

【周】 踏青

溱洧河边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

红男绿女佩喷鼻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诗经·郑风》有一首民歌《溱洧》,个中说:一对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边上去看集会,他们相互逗笑,并赠予芍药。

高亨《诗经今注》说:郑国风尚,每逢春季的一个节日(旧说是阴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在溱洧二河的边上,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男男女女人隐士海地来嬉戏。
这首诗正是叙写这个集会。

实际上,郑国的上巳节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情人节。
后来才移到七月七日。

【北朝】踏青

北国三月沐东风,喷鼻香车纷然乐踏青。

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紅。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晋书》载:每年三月月朔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

到了唐代更为盛行。
如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顾见旌旗。
”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诗句,可见当时踏青之风。

宋代在清明时踏青,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整顿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即描述清明踏青春游情景。

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广义》说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闽粤在仲春初二日,北方则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见青。

| 斗鸡 |

【晋】斗鸡

斗鸡芥翼争英雄,双距利刃逞威风。

羽毛飞扬分胜负,终在纨绔欢快中。

斗鸡在战国期间已很盛行。
《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免病居家……相随行斗鸡走狗。

寒食斗鸡在魏晋时尤盛。
应瑒《斗鸡诗》中描写道:二部分曹伍,群鸡焕以陈。
双距解长 ,飞踊超敌伦。
芥羽张金距,连战何缤纷。
从朝至早晚,胜负尚难分。

斗鸡之风,至唐代仍很盛。
花蕊夫人《宫词》: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
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

| 荡秋千 |

【五代】 荡秋千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

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荆楚岁时记》载:清明……又为打球、秋千之戏。

《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
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

唐王建《秋千词》: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足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旁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面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
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