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坳篱落青旗拂,比似芜城多十桥。

这是梅里墨客缪绥武描写王店镇市河(即梅溪)的一首诗,他还在诗后自注:“溪仅三里,计桥有三十四座。

由一镇三乡合并而成的王店镇(王店镇、王店乡、培植乡和蚂桥乡),有着116平方公里的地皮,在这广袤的原野上,过去是河浜密如蛛网、桥梁不计其数。
但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桥梁大都成了危桥,有的被重修,有的被拆除。

据2006年度《王店镇统计年鉴》记载,目前尚存已改造过的桥梁尚有564座,但保存无缺的古石桥已寥寥无几了。

古桥见证风和雨 梅里古镇卖鱼桥的历史最悠久

一、梅里古镇内的桥梁

梅里古镇地处长水和梅溪交汇的水网地带,长水自南至庆丰桥折东流入市河(即梅溪)三里有余,街坊居民沿长水塘及市河两岸发展,呈丁字形格局。

境内多桥梁,横跨南北的桥梁有11座,连接东西的桥梁也有11座,据《梅里志》载,民间谚语有“横十一、竖十一”之说,(缪绥武所说“计桥有三十四座”可能有误)。

“横十一”指的是永宁桥(即庙桥)、西木桥、东木桥、中环桥、平桥、卖鱼桥、西栏杆桥、东栏杆桥、大桥、东环桥和簖桥;

“竖十一”指的是庆丰桥、独龙桥、钥匙桥、雅吉桥、韦陀桥、菜蔬桥、水月桥、里仁桥、花园桥(南)、五龙桥和永生桥。

这解释,清代就有桥梁22座,其构造均为石桥和木桥,尤以卖鱼桥的历史最悠久,史传为镇区最早建成的三桥之一(另两座为大桥和菜蔬桥)。

可惜的是,为了发展交通,这些桥梁大部分已改造过,还有的拆掉后没有重修,以是基本上已辨认不出原来的风貌了,现只能通过笔墨作大概的先容。

庙桥

别号永宁桥。
长28.8米,宽3.5米,跨径19米。
南北向,跨市河西端与长水塘汇合处。

志载庙桥在塘桥庙左,明万历年间始建,清乾隆辛卯(1771)里人共捐重修,桥下得一石片,上镌“永宁”两字,故称永宁桥。

原为块石圆洞环桥,1969年拆桥向西移五十米改建为单孔拱片桥。

会龙桥

曾名新木桥、船厂桥。
长27.5米,净跨11米,宽5米。
东西向跨船厂浜与市河交汇处。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由镇民谢松年捐资建造。
道光年间重修后改名会龙桥,同治三年(1864)成危桥,镇民又集资重修。

1953年改踏步石桥为块石、水泥构造平桥,1989年又改建为简支梁式拱片桥。

东木桥

曾名息叹桥,今称文昌桥。
长28米,宽2.5米,南北向跨市河。

桥南为原王店中学,北为梅里小学。

始建年代无考,清光绪二年(1876)由镇民王维祥募捐重修,宣统二年(1910)镇民朱少庄募资改木桥为石桥,更名为息叹桥。

1986年拆除重修,改石桥为人行踏步拱桥,并更名为文昌桥。

雅吉桥

曾名丫髻桥。
长15米,宽8米。
东西向,跨雅吉浜与市河交汇处。

清光绪二年(1876)镇民李保宸、张锟等募资建桥,1970年改石桥为平桥,1983年改建。

据《梅里志》引《东风录》记载:“丫髻桥在市之适中,东西两岸明时皆妓馆,隆万间为极盛。
珠帘对卷、翠幕低垂,琼树流声、绿波照影,想见冶游景象。

另据《天喷鼻香录》记载:“丫髻桥烟柳夭桃、朱阑水鸟,景极清媚。
妓楼歌馆、影照半溪。
自乾隆甲戌遭祝融之厄至今,惟存空圃一片而已。

卖鱼桥

长18米,宽8米,南北跨市河,“里中东西以此为界”。

(《梅里志》)卖鱼桥历史悠久,史传为镇区创始的三桥之一。

因离铁路101桥仅30米。
解放前夕,国民党撤走时曾炸毁铁路101桥而波及此桥。

1953年重修时将桥基东移五米,改名战斗桥,1990年再次拆建,改石桥为行人踏步拱桥,更名为谐音“90”的久灵桥。

菜蔬桥

亦称采蔬桥。
长15.75米,宽4.7米。
东西向,跨期堂寺浜与市河交汇处。

该桥与卖鱼桥齐名,原建于期堂寺浜中段。

同治三年(1874)镇民胡锡祥、陈涌源等倡募资金重修,改名菜蔬桥。

1958年集资重修,将桥址向南移50米,改踏步石桥为平板石桥,1987年又拓宽一倍。

大桥

在大街弄,是镇上最早的三桥之一。

当地民谚:“游过三关六码头,难过王店大桥头”。

清同治九年(1870)由镇民曹琪渊募资重修。

建国后,因坍损严重,1960年加固大修,而后险情日重,于1971年拆除。

东环桥

曾名众安桥、公民桥,长31米,净跨19米,宽5.4米。

南北跨市河,地处镇东闹市区。
原系圆洞石拱桥,历史悠久,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周筼撰《重修东石环桥碑记》。

建国后,因古桥坍损加剧,1975年拆除,东移70米建成拱片桥,更名为公民桥。

永生桥

因原桥东堍有永生庙而得名,史传清顺治十五年(1658)已有此桥。

长31米,宽6米,东西向跨永生港与市河交汇处。

1958年拆除,将桥址南移100米重修。

簖桥

别号梅溪桥。
长28米,宽2.5米。
在东市梢,南北向跨市河。

史传簖桥之名出自当地民俗:“插竹为栅,积柴为簖,以捕鱼虾。

清嘉庆二年(1797)改建,1988年拆桥东移5米重修,改石桥为人行踏步拱桥。
南接梅溪街,北连公民街。

开泾桥

长37米,宽3.8米。
南北向跨开泾港口,东临长水塘。

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镇民俞宝儒、忻万周募资重修。

原为踏步石桥,1972年拆桥西移10米改建。

丁渡桥

长37米,宽3.5米,南北向跨丁渡桥港。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镇民潘怀品捐资重修。

1981年拆桥重修。

独龙桥

在市南蒋家湾和蔼庵前(庵已废)。

踏步石桥,长8米,宽1米,东西向,跨雅吉港。
桥址东距铁路王店站区段30米,西为王店蚕种场,该桥已不通行人。

《梅里志》:“独龙桥在市南蒋家湾积德庵前。
”该桥虽不很起眼,却已是梅里古镇至今仅存的踏步石桥。

韦陀桥

曾名安庆桥。
长9米,宽2米。
东西向,跨期堂寺浜。

为古老小石桥。
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期堂寺浜现已填平。

花园桥

亦名南花园桥。
长31米,宽8米,东西向,位于原电扇总厂东南角。

该桥原为条石小桥,历史悠久。
志载为元延佑元年(1314)学士王昶舍宅为期堂寺所造花园,至今名桥。

(王慕《桥墓志》)其地“风景萧疏、水木明瑟。
相传元学士王昶别业在焉,故桥有是名。
”(《东风录》)

1986年,改石桥为钢架拱片公路桥,是王店通往海盐的交通要道。

中环桥

原名坟桥,因桥北有响铃坟,因以为名。

嘉庆十五年重修,该桥因年久失落修而成危桥,于1969年前后拆去,只有一块原设置于该桥北侧的“中石环桥记”(嘉庆十五年姚驾鳌撰)碑石,现砌于曝书亭围墙。
(详见《凄美故事响铃坟》一文)

二、横跨长水塘的桥梁

庆丰桥

“跨长水有桥,桥曰庆丰,一曰塘桥,为西路入市之门户”(李富孙《重修梅里庆丰桥碑记》)。

庆丰桥长44米,宽4.5米,跨径27.3米。
东西向横跨长水塘,以是别号塘桥。

该桥始建年代已无考,明顺化年间,镇民王彝捐资改木桥为石桥。
桥下有木栅。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因年久失落修成了危桥,镇民史春台集资重修,加高桥身一尺余。
光绪三十四年(1908)桥柱被轮船碰撞断裂,镇民再次集资重修。

1965年改石桥为砖拱桥,1968年长水塘拓宽,又拆桥重修,改为单孔水泥拱桥。

当地民间传说,康熙天子下江南时来到梅里,瞥见高高的塘桥横跨在长水塘上,犹如长虹卧波,桥的东堍又有一座庙桥横跨在梅溪上,与塘桥构成一个犄角,庙桥边上还有一座庙。
两座桥上来往行人不断,看似十分繁华。

康熙不禁诗兴大发,挥笔写了句上联:“庙桥塘桥塘桥庙”,但一下子想不出下一句来,无奈只好掷笔而去,留下了这副没有下联的“绝对”。

不想,在二十一世纪的本日却被王店镇上的一位修鞋匠对了出来:“塘水长水长水塘”。

虽然对得并不十分工致,却也写出了当地特色,一时传为嘉话。

民国元年(1912年)12月10日,孙中山乘专车经由王店,还兴致勃勃地步行到庆丰桥畔稽核长水塘。

移宝塘桥

别号携宝桥,在今建林村落境内。

《梅里备志》:移宝塘桥在里南二里,光绪十七年里人每重修。
该桥现已不存。
对此桥的传说很多,据《梅里志》记载,建该桥时有一石匠瞥见一只装满金银财宝的瓦缸从桥下漂过,石匠立即用手去拖,却只扯下一块缸爿。

过了好多年后,一位叫钱梅庄的人在附近有时掘得这缸宝藏,创造缸缺了一块,便存于家中。
原来的石匠见了,即以扯得的缸爿去配,竟恰好缝合,钱梅庄即拿出十两银子感谢。

石匠问其缘故,钱说:当时掘得此缸时创造有一封银子,上面写着:“修缸者谢银十两”,以是这十两银子是你的。

因该桥曾有宝藏漂移过,以是取名移宝桥。

而李遇孙在《天喷鼻香录》里说:“携宝桥,横跨长水塘,相传秦始皇掘长谷泄东南王气,里卒夜见白光起地,旦掘得黄金宝玉,后于此建石梁名携宝。

《东风录》提到:移宝塘桥在庆丰桥二里许,当年有一名叫周公逊的杀了人,想从该桥上逃跑,不想桥面石一见他过来,竟然立起来挡住了他的去路,使得杀人凶手束手就擒。

据《梅里志》载,梅溪李氏后人、工部员外郎李我郊的墓就在镇南移宝塘桥附近。

狮子塘桥

在今宝华村落境内。
据《梅里志》记载:狮子桥在里北五里三姑庙前,今废。

狮子移至嘉兴西丽桥上。
姚驾鳌《梅花溪棹歌》:“狮子塘倾落照衔,水葓花映淡红衫。
前船贩得塘栖橘,十里浓烟一片帆。
”并自注:“里北三姑庙后旧有狮子塘桥,今圮。

《东风录》:“里北旧有狮子塘桥,跨长水上,建圮之年俱莫可考。
今三姑庙前有津渡,当是旧建桥处。
其石背斫为狮形。
桥圮石存,费大未复也。
会郡郭建桥写石立劵,借去即今西丽桥也,劵上钤以官印,尚为村落氓所藏,胡太学纪常曾见之,而志其年月,考西丽桥是崇祯十年邑令李向中重修或即是此时欤。

也便是说,此桥在崇祯年间已倒塌,石狮子亦被移到嘉兴西丽桥上。
据此考证,此桥应是明代时的产物。

马王塘桥

据《梅里志》载:马王塘桥在里北十八里马塘堰,俗称“蚂蝗塘桥”,西堍有营汛(军队戍防地)。

同治八年重修(详见《蚂桥穿越七百年》一文)。

新塘桥

建造年代无考,今已不存。

据《梅里志》载:新塘桥在里北十八里,同治十年秀水王鼎华、里人忻增茂倡募重修。

另据《梅里备志》载,新塘桥在里北跨长水塘,光绪三十一年重修。

旧志作“里北十八里”,“八”字系误衍,县志“长水自硖石北流二十里至王店,又北流十里至新塘桥”。
以是应为十里。

三、镇区域内的部分桥梁

接连桥

约在今凤珍村落和南梅村落之间。
据《梅里志》记载:接连桥一作节廉桥,在里东。

朱太史(即朱彝尊)迎安度师长西席(朱彝尊的生父)至梅里,从茅亭移居接连桥。

安度有《春草堂遗稿》,所谓“闭户野桥畔,读书春草堂”是也(杨蟠:《曝书亭诗注》)。

铁拐桥

在今凤珍村落境内,民间传说建该桥时一时打不下桩,后经神仙铁拐李点化才成功,故名铁拐桥,别号聚仙桥(桥南侧刻“铁拐桥”,桥北侧刻“聚仙桥”)。

同治十二年,由里人张燕亭倡募重修,现为王店至海盐公路的紧张桥梁。

五儿子桥

桥在靠近王店镇假山村落不远的南湖区余新镇明星村落。

桥南有个叫“冯村落”的自然村落,少年期间的朱彝尊曾在这里生活了五年。

据《梅里志》记载:五儿子桥在里东七里,同治五年里人周学濂倡募重修(据崇祯版《嘉兴县志》记载,五儿子桥一带原属大彭都统领)。

桥南有村落曰冯村落(现称“冯家村落”)。
朱太史彝尊曾避兵于此。
杨谦《秦溪道中诗》:“五儿子东练浦西,竹垞诗老此曾栖。
篱根系缆一相访,茅屋荒村落报午鸡。
”此桥虽不在现在的王店镇境内,但因分外的缘故原由值得一记。

双板塘桥

在今南梅村落境内,原施相公庙侧。

清墨客沈爱莲《双板塘桥小泊》诗云:

“荻花萧瑟水澄鲜,双板桥南泊钓船。
到眼远峰青不断,一枝瘦塔立寒烟。

卜家环桥

别号“哑巴桥”,这是王店镇境内仅存的一座单孔石拱桥。

在今三建村落境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梅里备志》载:卜家环桥在里西南十里。
据当地村落民回顾,该桥系乾隆年间由八家大户人家集资建造的,桥名由此而来。

又一说船行过此桥时,船上人不可开口说话,如开了口,日后肯定变成哑巴,以是别号“哑巴桥”。

桥长12米(个中桥洞3米),宽3米。
因年久失落修,西北侧桥壁有破坏征象,也因地处偏僻,又不是紧张道路,以是至今得以幸存。

六万军桥

关于此桥有好几种传说。
据《嘉兴市志》记载:宋宣和二年(1121),方腊叛逆师遣将方七佛率军六万来攻秀州。

宋军在今城南街道长新村落李花村落组与秀洲区王店镇国庆村落东车浜组相交处挖了一条近千米长、约5米宽的陷沟,并命秀州前统军王子武联合宋军童贯部先锋王禀与叛逆师激战,叛逆师因不识敌军,也不识地形,中了秀州官军的“陷马计”,在此被陷而大败,被迫退回临安。

据称,方七佛部损兵五千,义军尸首堆叠掩土成塔形,后人称它为“六万军塔”。

后秀州守军把陷沟重新挖深,变成了一条东连长水塘、西接小塘河的六万军港,并在河上修了一座六万军桥供人通畅。

随着年代的推移,至今只剩下半条小河和一座不起眼的小桥。
(详见《六万军河埋军魂》一文)

扬旗桥

在太平桥村落西北原九联村落村落部的附近,有一座至今仍保存无缺的古石桥,名叫飏旗桥(当地村落民称为“漾麟桥”)。

桥长14.3米,宽1.5米。
是一座石板桥,由两块石板组成桥面,架于飏旗港上。

提及扬旗桥,有个古老的传说。
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烟四起,吴国铲灭了江淮一带的弱小国家后,在楚国人伍子胥和大军事家孙武的辅佐下,国力逐渐壮大起来。
但越国也在楚国人文种和范蠡的帮助下,努力富国强兵,国力明显得到增强。
一山不容二虎,吴越两首都想成为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10年,齐心专心想称霸的吴越两国会战于槜李的南北大草荡,即本日的王店镇太平桥、八联、国庆村落与洪合镇及南湖区城南街道一带的地方。

当时双方直杀得天昏地暗、尸骨成山。
但初出茅庐的越军毕竟不是久经疆场的吴军的对手,只落得个大败而逃,而吴军在被誉为“兵圣”的军事家孙武指挥下,势不可当地在后牢牢追赶。

越军荒不择路地退到一条河边,河上只有一座木桥,这座本来就风雨飘摇的木桥哪里经得起千军万马的踩踏?越军只过了一半,木桥便坍塌了,未曾过桥的将士被吴军杀得一蹶不振。

吴王阖闾在河边的村落落里洋洋得意地下马不雅观战,这个村落落便是至今仍居住着四户人家的“下马弄”。
而越王允常只能在对岸仰天长叹:“天不助我也!
”经由一番厮杀,吴军大胜,兵士们摆荡战旗欢呼庆祝。

这便是吴越争霸的第一次槜李之战。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继位,他不甘心失落败,便在木桥的原址上造了一座石桥,作为向吴国进攻的出发点。
第二次槜李之战,越王便在此石桥上扬起大纛,指挥越军冲锋陷阵,把吴军杀得落花流水。

后来吴国立夫差为王,在夫椒(今江苏吴县)一带大败越军,勾践媾和,在吴国做了三年的臣仆,受尽侮辱。
返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国力又壮大起来。

公元前476年,就在这座桥边,又发生了第三次槜李之战。
这次战斗,吴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跟越国对抗,后来终被越国所灭。

三次槜李之战,均与这座桥有相干,越王勾践为了庆祝胜利,便将此桥命名为“飏旗桥”。
现在的飏旗桥已成了古迹,为了不受破坏,也为了安全起见,村落民们在桥的两边各砌了一堵墙,将这座饱经风霜的古桥保护了起来。

四、桥碑记

--END

文/梅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