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祭拜先祖的日子,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精神寄托。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以清明为题,留下无数诗句。
前几天还暖如夏天,这两天又冷如冬季。
仿佛有了雨,清明才显得出淡淡凄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
正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清明时节是思念先烈、祭奠先人的日子。
品诗词,讲故事,欣赏《清明节寄哀思》精良作文两篇,一篇给亲人,一篇祭先烈。
01品诗词
《寒食野望吟》[唐]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去世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白居易的这首清明诗文,描写了人们在清明时节敬拜扫墓、思念先人的情景,荒郊野外,一片悲惨的景象中,怀念往昔,亲人已经作古,阴阳两隔,阳冥殊途,让人难以忍受死活离去的痛楚。这时候又暮色降临,飘起萧萧雨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祈愿逝者安息,生者珍惜。
02讲故事
大槐树下的故事:七个男人和一个媳妇的故事洪洞大槐树下移民的时候,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却自己的先人是从洪洞人,就拿大槐树来作为故乡的象征。临行前,一位张姓兄弟主见量一下最粗壮的那棵大槐树。由于当时没有尺子,于是几个人就手拉动手把树围起来,七个男儿连起来还不能把大槐树合围,还差一点儿,这时候有一个年轻媳妇在一察看犹豫看,人们就让她站在空档位置接上,这便是大槐树“七庹零一媳妇”的来历。古时一庹为五尺,五尺相称于一男子双手臂伸直左手到右手的间隔之长,七庹零一媳妇大概在十三米到十四米之间,可谓“树身数围荫遮数亩”,这也是选择大槐树作为故乡象征的缘故原由之一。
03范文赏析一:《清明节寄哀思》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着杏花村落。”又到一年清明时节,天空灰蒙蒙,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如丝如缕路飘落在人间,飘落在大地上。
我们一家人去义冢祭拜逝去的外公外婆。全体义冢里一片绿意盎然,四周一片宁静,两旁的松柏在这春天里格外挺立奇丽,伸展着碧绿色的枝叶,贪婪地吮吸春天的雨露,守卫在这里。虽然山净水秀,鸟语花香,处处春意盎然,可我们却根本没有心情欣赏这俏丽的风景,只有对亲人的思念。倒是有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爸爸妈妈摆好喷鼻香烛、瓜果点心等敬拜用的物品,妈妈点燃喷鼻香烛,我们都跪在墓前祭拜见礼,每个人都默不作声,表情严明,心情沉重。我轻轻地上前抚摸着外公外婆的墓碑,不禁想起往昔的岁月:和蔼慈祥的外婆每天为我们做适口的饭菜,为我们盛饭盛汤,费力哺育我们终年夜;博学多识的外公,常常用慈祥的眼睛关注着我每一天的发展,耐心教导我成人,认负责真学习,踏踏实实干事------我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阵阵酸痛涌上心头,不禁潸然泪下。爸爸妈妈更是轻轻抽咽,任由思念的泪水尽情流淌------
清明时节,追思亲人,让我们更戴德祖国的强大,生活的美好。
【总评赏析】
小作者的生动描写,不由得让我们潸然泪下,那情那景仿佛就在面前,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动听。描写形象、生动,环境也衬托得恰到好处。
04范文赏析二:《清明节寄哀思》
人间四月芳菲尽,又是一片春意盎然,绿树成荫的大好时节。
但我们清楚,我们明白,这美好的生活,这芳菲的人间四月天,是来之不易的!
是你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那鲜艳的五星红旗;是你们,用自己的宝贵的生命换来了美好的新中国!
本日,就让我们少先队员来祭奠你们,表达我们深深的思念和崇高的敬意吧。排着整洁的军队,悄悄地向义士陵园行进,每个人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每个人都默不作声。义士陵园!
四个大字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我心里激动不已,久久不能沉着,一起行走的疲倦也抛之脑后。牢牢握动手中那娇艳的小白花儿,不禁以为义士们就像是这花儿一样娇艳。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多少岁月艰辛才用尽力气绽放,但却给人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天下。你们跟花儿又不一样!
花儿有飘零,有凋落,但你们永久永久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你们便是一座座永久不倒的丰碑------我们绕着义士墓碑走了一圈。这里长眠着一百多位义士,有的连姓名都没留下。我的耳畔传来阵阵低沉的哀乐,轻轻的,每一个同学的脚步都是轻轻的,恐怕吵醒了已经“熟睡”的义士们。我们为义士们献上了自己动手做的小白花,花朵虽小,也不精细,却代表了我们的心意。把鲜花献给敬爱的先烈,也把崇高的敬意献给共和国的勇士。
抚今追昔,心中油然而生一份哀愁。悲愁的四月,伤感的四月,也是思念的四月。
【点评赏析】
小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清明节在义士陵园对英魂的祭拜之情,文章语句畅通,句意流畅,言辞幽美,叙写生动,感情朴拙。文章蕴藉的结尾,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感谢您曾经来过,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评论,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想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刘老师谈分外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