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

墨客在古城苏州阊门外的枫桥边上泊舟夜宿。
枫桥横跨在古运河上,桥西有一座著名古刹,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曾来此方丈而被称为寒山寺。
江南秋夜冷寂凄清的景致,庄严古刹幽远深奥深厚的氛围,羁旅游子不绝如缕的愁思,都汇聚到墨客笔端,化作这首情深意远的名诗。

在全诗连题目在内的32字中,墨客从不同角度摄取了各具特色的浩瀚景物——枫桥,残月,栖鸦,寒霜,枫树,渔火,古刹,客船;并在此画面上配上乌鸦啼声和古寺钟声,从而委曲、蕴藉地抒写了自己的愁绪。

诗的前两句缘情布景,把勾起墨客愁思的诸多景物层次分明地逐一写出。
墨客在客船中愁不成眠,他大概是倚枕,大概是临窗,举头看见一轮秋月已不才落;在这阒寂的深夜,树上的栖鸦可能因月落前后光芒明暗的变革而被惊醒,发出几声悲惨的啼鸣;夜色朦胧之中,墨客觉得到浓霜弥天,凄神寒骨。
从所见(“月落”)、所闻(“乌啼”)写到所感(“霜满天”),写出了墨客对这些客不雅观景物的感想熏染过程。
再看那江边的枫树,经霜的树叶已成深赤色,遐想到前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宋玉《招魂》)之句,不禁令人伤感;江上一灯如豆的渔火,在沉沉暗夜中闪烁着点点微光,更加触发了羁旅中的墨客孤寂的情怀。
这两句诗,从布景来看,由远而近,从高到低,从描写广阔背景转而描写客舟中的不眠之人,富有纵深感与立体感;从设色来看,夜色的浓黑、月光和浓霜的银白、枫叶的暗红、渔火的昏黄,形成明与暗的组合、深与浅的交融,色调丰富而和谐;而这统统都极为自然地陪衬出第二句中那个画龙点睛的“愁”字。

如果说前两句诗紧张通过视觉形象的描写,构成“统统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的情景交融的意境,那么后两句诗则紧张借助听觉感想熏染的刻画,使诗的意境进一步地拓展和深化。
在古城的郊野,在安谧的深夜,从寒山寺传来的悠扬钟声,客船上的墨客感到是那样的回肠荡气。
这钟声大概引发了墨客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光荣的名刹寒山寺的各类遐想,大概勾起了墨客对付时世、对付出生的忧虑和感伤,大概触动了墨客积淀在心灵深处难以言传的愁绪和幽思。
正是这些使人体味不尽的深层意蕴,给全诗注入了无限的神韵。
这首小诗千余年来被人们传唱不绝,显示了诗中的深远意境和无限神韵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