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山下僻静的于谦祠里来了一群读书人。

这里曾经是几百年来杭州城里读书人赶考之前祈梦的地方,祈求于谦的英灵保佑这些诗人考试顺利。
不过,本日这些读书人不是来祈梦的,而是来致敬先贤的。

近日,由浙江图书馆主理,钱报读书会协办的文澜读书岛阅读沙龙,开启“走读浙江”系列阅读分享活动第二季。
在西子湖边,走读《再续大明二百年:于谦》。

于谦是杭州的骄傲,杭州人不能忘却

钱报读书会|走读浙江记住杭州先贤于谦

按照“读一本书,走一个地方,参不雅观一些古迹,认识一位先贤,理解一地历史文化”的老例,4月13日上午,文澜读书岛的书友们来到乌龟潭边的于谦祠,瞻仰这位生在杭州长在杭州的民族英雄的风采。
然后,他们又向于谦墓敬献了鲜花,到南宋御街边上的于谦故居参不雅观。

清代墨客袁枚曾经写过诗句,“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他认为,正由于有岳飞、于谦的英名,人们才由此推崇西湖。
但如今在杭州,知道于谦的人却不多,来过于谦祠、于谦墓和于谦故居的更少。

于是,文澜读书岛早就准备了这次阅读分享活动,精心挑选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孙晟撰写的《再续大明二百年:于谦》,在一个月之前就开启了书友共读活动。
然后在阅读的根本上,组织书友参不雅观于谦在杭州留下的遗迹,并进行分享谈论。

在参不雅观于谦祠、于谦墓、于谦故居的过程中,面对展板上于谦的名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明净在人间”,面对于谦祠“百世一人”的匾额,面对铁犀牛背上铸刻的于谦亲自撰写的《镇河铁犀铭》,面对空旷简陋的于谦寝室,书友们感慨万端,纷纭表示,作为杭州人,一定不能忘了这位挺身而出拯救了民族与国家的杭州先贤。

于谦是一个完人

4月13日下午,在南宋皇城小镇党群做事中央,为文澜读书岛书友作分享的是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副研究馆员陈杰。
陈杰毕业于浙江大学历史系,对明史卓有研究。
他深入浅出地为现场书友分享了他对付谦的认识。

他首先认为,于谦是一个完人。
他的完美从少年时就表示出来。
虽然《石灰吟》现在难以确认便是于谦所作,但另一首诗《咏煤炭》确定便是于谦少年时的作品。
诗里写道:“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天生力,铁石犹存去世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劳出山林。
”诗借用煤炭表达救国救民的心愿。
后来于谦的生平都在实践这首诗,这是非常难能名贵的。

其次,于谦对国家的忠实超越了当时时期的认知。
“社稷为重君为轻”是于谦的名句。
虽然这句话出自于孟子,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很少有人敢把这句话当众说出来。
只有于谦做到了,在民族危亡时候,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抛却个人私利,喊出了这句振聋发聩的口号。
他齐心专心为国的精神,不仅冲动了当朝君臣,而且超越了那个时期的认知水平。
可以说,在整部明史,乃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于谦都是一个难能名贵的完人。

再次,于谦是一个全才。
于谦首先是一个文人,科考时因其精彩才华被杨士奇选为会试第一名,只因策论中批评朝廷政策被天子压后至殿试三甲九十二名。
但于谦却不仅限于此,他还是一位军事天才。
他成功地指挥了北京城保卫战,闇练节制用兵策略和火器利用。
北京保卫战之后,由于于谦的运筹帷幄,明朝北方边疆一贯稳固如山。

末了,于谦的个人品质完美无缺。
陈杰首先从史学界有所辩论的《入京诗》提及。
他认为,明朝叶盛所写《水东日记》记载了于谦进京之前谢绝向王振送礼的建议。
叶盛与于谦同朝为官,以是他的记录该当是可靠的。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生动展现了于谦的高洁品质。

陈杰指出,于谦巡按江西、巡抚豫晋时做出了很多政绩,都有前瞻性。
比如在豫晋设立义仓,以备荒年;在江西主动与地方藩王势力作斗争;上任不带家眷,风尘仆仆奔波各地,与夫人分居两地很永劫光。
在那个年代的封建官场,这些都难能名贵。
在于谦身上,你险些找不到任何能攻击他的弱点或者缺陷。

关于于谦的传说和民俗

陈杰见告书友,杭州民间流传很多关于于谦的传说,紧张来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于少保萃忠全传》。
这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为了突出于谦的高大形象,加入了很多虚构的内容。
这些传说一代一代延续下来,深深地刻在了杭州市民的心中。
就像传说甚广的《石灰吟》一样,在流传的过程中,诗句不断地在改变。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说清楚这首诗哪句对哪句不对。
借石灰表达自己的明净,表达为民为国的无怨无悔,与于谦的生平追求非常契合。
以是,人们甘心相信这首诗是于谦小时候所写。
这从一个侧面反响杭州的老百姓,乃至全中国的老百姓,对付谦的深厚感情。

陈杰接着和现场书友聊起了关于于谦的一些民俗。
他见告书友,于谦祠曾经是杭州诗人赶考之前祈梦的地方。
祈梦原来是四川梓潼的民俗,南宋时四川的考生到临安城赶考,把祈梦的风尚带到了杭州。
而于谦是科考的成功者,有些诗人在考试前就跑到于谦祠祈梦,发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几个诗人夜宿于谦祠,只有一人梦见了于谦,问考试结果。
于谦见告他,明早你看门外照壁即知。
差错听闻,便在照壁上写“不中”二字。
由于入夜,匆匆写字,把“不”的一横和下面的“个”字拉开了,变成了“一个中”。
结果做梦者得中。

又有诗人睡着梦见于谦,于谦一声不响,给他一个葫芦。
醒来后诗人不知什么意思。
考完放榜高中才知道,他前面那人姓胡,后面那人姓卢。

这些传说的广为流传,使于谦祠越来越火,求神求财求姻缘的都来了,于谦变成了杭州的城隍神,称作都城隍。
还有一位郡城隍周兴,是永乐年间的浙江按察使,被锦衣卫冤杀的清官,庙在吴山上。

陈杰强调,这些传说和民俗,解释了杭州市民对付谦的崇敬和爱戴。
于谦是“西湖三杰”(岳飞、于谦、张苍水)中唯一的杭州人。
在许多老百姓眼里,他是一个比较亲切的贴近我们生活的老乡,我可以和他拉上两句家常。
大概由于这个缘故原由,我们对付谦有逐一份不一样的情绪。
以是,他希望他的分享能让大家更多地理解于谦这位杭州先贤。

三书联读话于谦

小学老师项丹利读了《再续大明二百年:于谦》后意犹未尽,又读了《明史·于谦列传》和《明朝那些事儿》的于谦部分,在分享会上作了一个比拟发言。

她认为,《明史·于谦列传》仅用寥寥五千余字的简洁笔墨,以真切的细节描写,让人体会到于谦之可敬可感可亲。
土木堡兵败,天子被俘的传来,朝堂一片混乱。
而于谦一语振聋发聩:“贵为介胄臣,而恇怯如此,何以敌忾,法当诛。
”他从客不雅观的理与主不雅观的情两方面进行剖析,有理有据,驳斥了主和派逃跑的不雅观点,收到了“自是边将大家主战守,无敢言议和者”的直接效果。

而《再续大明二百年:于谦》在逻辑剖析方面,不如《明史》由理到情,有理有据,又短缺了恢宏的气势,更吝啬笔墨于绝对的点睛之笔,没有写出于谦的孤怀激烈的魂。
她认为,《再续大明二百年:于谦》不仅在笔力上缺少史籍的功力,也短缺合理的人物形象细节和鞭辟入里的议论性措辞。

项丹利引用了《明朝那些事儿》里描述于谦在北京保卫战前夜的生理描写,认为这段充满情绪而剖析精当的议论,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从于谦的身上汲取到了一种面对绝境而矢志不渝的浩然正气,深深地为之冲动。
这种第一人称的口吻,带领读者回望于谦半生的生命进程,跟随于谦一起毫无惧色地迈年夜将要守卫的北京城的城楼,给人超过时空身临其境的梦幻觉得,让人从于谦身上汲取一种面对现实生活坚韧不屈的精神力量。

岳于之辩

书友张跃从袁枚的诗句“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提及于谦和岳飞的同与不同。

首先,他认为,于谦和岳飞都和杭州息息相关,结下不解之缘。
他们都面对外族入侵的动荡背景。
他们都面临天子被掳困局。
他们都敢作敢为,刚毅刚烈不阿,遭遇了朝廷馋言、先宠后杀的惨痛悲剧。
末了,他们都在去世后得到平反爱崇的殊荣。

至于

为何于谦在杭州的影响力和声名不如岳飞?他认为有几点缘故原由:

一是客不雅观限定。
于谦的功成名就和末了惨剧多不在杭州,给于谦家乡人理解他打仗他,领略他的政绩品质,留下很大局限。
二是于谦末了陷入明英宗兄弟相争的繁芜局势,在儒祖传统忠君道德上面临两难,在历史和文学传播题材上非常敏感。
三是在历史记载和民间造势方面,岳飞明显胜于于谦。
民间流传书本和文艺作品所起的宣扬力度和浸染,对岳飞的强大社会影响力不能低估,难以超过。

这次走读活动由浙江图书馆主理,杭州市西湖景区管委会、杭州市上城区图书馆、南宋皇城小镇管委会、上城文商旅发展有限公司、清波街道办事处承办。
现场的书友来自文澜读书岛和上城区图书馆。
大家的发言非常热烈,从书本中,从参不雅观的感想熏染中,从杭州人的情绪中,谈起了对付谦的认识,谈起了走读的好处,谈起了认识家乡历史文化的主要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